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学目标】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黄玲红 《湖南教育》2004,(16):36-37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这部分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生活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0~51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计量单位厘米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  相似文献   

4.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50~52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相似文献   

6.
吴春菊 《考试周刊》2011,(60):94-95
一、教学目标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安排的后继学习内容,是学生进行测量、认识长度单位的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长度单位间进率、图形测量与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发展关于“长度”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熟悉物品的长度。3.感受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材料准备:比铅笔短的信封一个,铅笔、蜡笔及其它笔各一支,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新橡皮等。教学过程:一、问题情景1.猜谜游戏。师生进行猜信封中装着一根什么笔的游戏。学生可能会猜出各种笔,教师不急于作出评价。在学生充分说、猜、想的基础上,揭示谜底。2.估测铅笔的长…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0~51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计量单位厘米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9.
一、长度单位1.内容与结构。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及线段的相关知识,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认识线段。具体编排结构如下图:2.具体教材分析。(1)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1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介绍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并呈现了用手臂(一庹)、用拃用脚量某一物体的长度的图片,渗透了测量的本质:用"单位"去"量"。然后让学生用"拃"作"单位",体会测量的过程,并通过学生和老师同样用拃量同样长度的课桌,所得的测量结果却不一样的活动,使学生体会:虽然都用"拃"作单位来量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2、例3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认识米,1米=100厘米例6、例7认识线段,画线段例8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长短”、“高矮”,会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知道知识形成过程,体验实际需要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时要注意创新情境,充分让学生用不同测量工具估计和测量物品的长度。进行时学生会在测量中发现矛盾: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简析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会测量长度为整厘米数的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林海燕  刘方 《贵州教育》2008,(16):25-28
学习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数学>二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表象.   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画整厘米长的线段.能用厘米为单位对长度进行估测.   4.在合作、讨论、操作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累测量经验,培养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0-5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国际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三册第10~11页例1~例3。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2.使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正确地测量出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  相似文献   

15.
量的计量     
一、知识要点   1.长度单位   计量物体的长度用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有千米(公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4~15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初步培养估测意识。4.培养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过程一、创境设疑,引入新知1.情境导入。播放录音:大家好。我是讲台,是老师的好伙伴;我是课桌,是同学们的好伙伴。我们天天陪着同学们一起学习,看到大家在不断地长大、进步,真是太高兴了。可是,我们连自己到底有多长还不知道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能想办法…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桌子有多长》教学目标:①初步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②初步认识长度单位(cm),建立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计;③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实际长度。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4~15页。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3.培养科学的测量精神。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同学们知道课桌有多长吗?(不知道。)2.能不能用手比划一下。(学生比划。)3.你们能用一个具体的数字说一说吗?同学们可以借助自己的学具测一测。(学生:有4本数学书这么长;有5个文具盒这么长;有6支铅笔这么长,等等。)教师板书:4、5、6……二、探究新知1.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字都不一样?…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分析在量的计量方面,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是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是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