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母爱的缺失是导致周萍恋母情结产生的重要因素。周萍与蘩漪的母子恋以及与四凤的兄妹情,皆与其心灵深处的恋母情结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依恋理论由鲍尔拜提出后相关研究深入展开,依恋学说成为研究亲子关系和恋爱关系的理论框架。依恋关系存在于各年龄段。养育质量、母爱缺乏与剥夺、婴儿气质、家庭氛围都是影响依恋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鲍尔比是英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儿童精神病学家,是依恋理论的创始人。他通过研究母爱剥夺对儿童心理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阐述了以精神分析学说、动物行为学和进化论思想为基础的依恋理论,并提出"内部工作模型"的概念用以解释依恋的作用机制。鲍尔比还以依恋理论为基础,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家庭治疗方法。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很好地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同时还为之后依恋理论的实践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重新梳理哈姆雷特的情感,可以使我们在理解莎士比亚的不朽剧作《哈姆雷特》时有新的视角和新的发现:1.哈姆雷特在情感上更多的是对父亲的依恋,这种依恋正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普遍意愿,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2.哈姆雷特对母亲的情感爱恨交加,并非恋母情结,而是原罪意识;3.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复杂多变的情感使人物性格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5.
"恋母情结"是心理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哈姆雷特为父报仇一再延宕与"恋母情结"有一定关联。本文揭示哈姆雷特的浓浓的恋母情结,它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哈姆雷特具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一个半现实半意象化的艺术形象.女儿观是贾宝玉思想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女清男浊"论与"宝珠"、"死珠"说以及"爱红"、"怡红"的女儿情.联系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环境,从生命伦理视角对贾宝玉的"女儿观"进行阐释,揭示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曾朝阳 《培训与研究》2007,24(10):11-13
贾宝玉在大观园中与女性长期相处,女性的聪颖美丽深深地吸引着他、影响着他,在他的内心形成了女性情结,这种情结对他的言行举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不仅只是深深地依恋、欣赏、关心、爱慕身边一大群清纯如水的年轻女性,更重要的是目睹了她们不应有的被轻视,看到她们地位的屈辱,命运的悲惨,给予了她们最纯粹的人性尊严。贾宝玉的女性情结成为曹雪芹"知哀妇人而为之代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恋母情结"又称为"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艺术理论和文艺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恋母情结"角度解析主人翁哈姆雷特的形象,为理解戏剧的悲剧性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早恋”这个词最早不知是由谁提出来的 ,在我看来是有些不确的。这世界上有早婚 ,是指没到法定年龄就结婚 ,但是并没有早恋 ,当我们去爱一个人的时候就已经不早了。说起来 ,最早的恋情从我们一出生时就发生了 ,依恋的对象是我们的母亲 ,因为母亲对一个婴儿而言就是整个世界 ,是爱、温暖、安全的化身。我们那时是如此深刻地依恋一个人 ,以致于看不到她的身影、听不到她的声音、闻不到她的气息我们就会放声大哭。再大些 ,我们会爱慕异性的父母 ,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女儿恋父和儿子恋母情结。因为我们从他(她)的身上看到了超越自身性别的东…  相似文献   

10.
对异性父母产生特殊的爱意,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来说是正常的,这种特殊情感往往被心理学家称为"恋母情结"。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在众多人物中贾宝玉、蒋玉函、花袭人的三角关系更值得我们研究。如果说是贾宝玉的仙缘是林黛玉的话,那么他的俗缘就是蒋玉函和花袭人了,二人的圆满结合,补偿了宝玉出家留下人间的一部憾恨。  相似文献   

12.
在“怡红公子”贾宝玉将大好时光和几乎全副精力投注在大观园女儿国这一美的痴迷之表象的背后,实际上也隐含着他内心强烈的成为善之先锋的潜意识欲望;他因深受父性原则影响而获得的正义慷慨的基本人格,与强烈的母性环境赋予他的不懈追索异性温情之情结恰相对照。正是这种分裂造成他无休止的矛盾和烦恼,以致他被正统的、伪善的男性世界所开除;因此,他人格的高洁和情感的深切达到了“古今第一人”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孙悟空天生地长,无父无母,但他身上却有种浓郁的人性因素。孙悟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进行了寻母的努力。观音和罗刹女成为小说中悟空母亲的化身。同时,孙悟空身上有着一定程度的原欲色彩,观音和罗刹女成为其恋母情结或明或暗的情感宣泄对象。  相似文献   

14.
Oedipus the King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lays written by Sophocles.The play is about Oedipus who is doomed to the fate that was predicted by the Oracle at Delphi before his birth.As an important character of Oedipus the King,Jocasta was the mother of her husband and wife of her son,her fate made audience sigh or even cry.But,The Oracle fulfillment—Oedipus killed father and married mother not just caused by Oedipus himself,also created by his father Laius and his mother Jocasta.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tries to express that Jocasta was a helper of the Oracle fulfillment,she was a selfish mother and careless wife whose thoughts enslaved by the Patriarchy society.  相似文献   

15.
Oedipus the King tells the story of Oedipus, a man who becomes the king of Thebes, whilst in the process unwittingly fulfilling a prophecy that he would kill his father Laius and marry his mother Jocasta. The more he struggles against fate, the closer he walks to the trap of fate. Finally, he is forced to strike the pupils of his eyes and abandon himself. The cause of this tragedy is worth studying. This thesis will analyze the cause from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 Oedipus' tragedy mainly leads by lust for power and advocating rationality excessively.  相似文献   

16.
中外的古老神话中都蕴含着某一情结,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故事》蕴涵的是杀父娶母的情结,在精神分析学上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情结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到了20世纪30年代,它又再次出现在中国的剧作品《雷雨》之中.  相似文献   

17.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诗人索福克利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它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跟命运的冲突。这部悲剧,从忒拜父老请求俄狄浦斯王设法消除瘟疫开始,描写了意志和命运的冲突,表现了俄狄浦斯王在与命运的搏斗中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歌颂了具有独立意志的人的勇敢坚强的斗争精神。在这部剧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人”的深入思考,通过俄狄浦斯王的一系列行动向人们昭示了关于自我的深刻认识。本文将从历史地理环境对古希腊人性格的影响为切入点,探讨在俄狄浦斯王的一系列行动背后关于人的自我认识。  相似文献   

18.
《奥狄浦斯王》讲述了忒拜的国王拉伊奥斯与王后伊奥卡斯忒所生儿子奥狄浦斯尽管努力逃避阿波罗神谕,但终犯下杀父娶母的罪责。阿波罗神谕有着双层内涵:一是象征命运;二是象征血法。奥狄浦斯之罪给人们带来的并不是痛恨,而是同情。奥狄浦斯之罪与罚创造了悲剧艺术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身上的叛逆性格历来受人关注,它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有各种解释。如果从个体心理学角度考察,则是缘于主人公的自卑情结,而且是一种典型的性别自卑,它在宝玉身上主要表现为对女性有着异乎寻常的仰慕。在宝玉看来,无论是情感的丰富性,还是智商的高下以及办事能力和文学造诣等诸多方面,女性均有着独特的优势,而带有女性化色彩的男性也基于同样的原因成为宝玉仰慕和亲近的对象。贾宝玉那些惊世骇俗的叛逆性的思维方式与日常言行,其实往往只是这种心理特征的异化形式。这种心理特征的形成,既受到父亲贾政压制性教育的影响,又是身边女性包围式指导的结果。此外,宝玉的这种性别自卑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在总体上呈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This thesis focuses on a study of To the Lighthouse in the light of Sigmund Freud's theory of Oedipus com-plex. By arguing that James Ramsay has an Oedipus complex and the lighthouse symbolizes James's mother Mrs. Ram-say, the thesis proposes that James' hope of going to the lighthouse mirrors his mother in an Oedipal dre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