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认识并赏识学生,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主动发展的教育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运用赏识教育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却面临着一些困惑:赏识有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赏识是否就等于不批评?本文将针对这些困惑介绍一些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
王玉红 《中国教师》2012,(20):76-77
<正>"赏识教育"鼓励教育"等无批评式教育的提法越来越热,舆论呼吁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批评的方式被否定与抛弃了,仿佛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过多地强调如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却忽视了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与调控。教师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即使是批评,也"和颜悦色"润物无声",不敢太过严厉,怕引起学生消极的情绪反应,招来家长的误解。实际上,批评和表扬像鸟儿的双翼,在教育学生中缺一不可。批评好比园丁手中的剪刀,既要修剪树木的枝杈,又不能伤其成长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张敏 《小学生》2024,(2):7-9
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班主任教师进行班级管理的情况,如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学校纪律、作业不能认真完成等。许多班主任面对这些情况,通常采用硬性的管理方式,而这种方式的长久使用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基于此,班主任教师应积极运用赏识教育,转变班级管理方式,注重对学生行为过程、行为结果的赏识,让学生在赏识教育中自觉调整不良行为,明确自我发展方向,在增加学生心理体验的同时,有效促进班级管理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批评的艺术     
教育是一门综合艺术,倡导教书和育人两大主题。现在教育界围绕育人提出很多研究课题,赏识教育已经成为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面对学生的种种缺点或错误,我们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批评教育。要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达到育人目的,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不能不讲究批评的艺术。笔者认为,委婉和幽默的批评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方法。它可以化刚为柔,使被批评者更容易接受,进而自己觉悟,改正过错。  相似文献   

5.
赏识教育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健康人格、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在有些老师、家长对赏识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出现了对学生只表扬不批评的矫枉过正的现象。实际上,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建立于赏识基础上的适度、合理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鼓励。  相似文献   

6.
凡欣 《现代教育科学》2012,(4):29-30,108
为了考察学生对赏识的需求情况,学生对赏识教育的需求是否受个体因素的影响,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哪种方式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和分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自编赏识教育调查问卷,对某市450名大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近百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结果显示:多数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赏识,人口统计学特征不同的学生对赏识教育的态度不存在差异,得到赏识后学生的心情和行为均有所变化。最后,就如何合理地实施赏识教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批评是教师经常采取的一种教育手段。批评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有效消除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对集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负面影响,使一定时空的教育环境质量稳定在师生能心无旁骛地交流情感和交换信息的水平之上,使师生密切配合顺利完成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的条件充分;二是帮助个别学生认识遵守规范、遵守公德的重要性,督促其对自己不良行为进行深刻反省,  相似文献   

8.
黄卫 《南昌教育》2009,(7):35-35
当前,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等主体性教育理论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流理论,但我认为教育不能没有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合理的批评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战胜诱惑的能力;合理的批评能教给学生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也是激励学生上进的一种手段。那么,班主任如何运用批评手段,既能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又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根据我当班主任十几年的经验,总结了如下几条原则:  相似文献   

9.
赏识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关注学生的生命本身,它注重对受教育者积极情绪的调动。教师在运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对学生的赏识要及时并且要客观、具体,同时赏识应与批评或惩罚等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赏识教育发挥实效。  相似文献   

10.
“赏识”教育提倡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赏识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固然是有效的,但在提倡肯定、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批评教育的积极作用,正如教育学专家孙云晓所说: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因此,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在肯定他以往优点的同时,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其错误所在,进行得当的批评,  相似文献   

11.
宋炎玲 《河南教育》2005,(11):42-42
教师能不能惩罚学生? 有人认为教师无权惩罚学生。尤其是在推行赏识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学生、赏识学生,这样才能激励他们进步。所以不能批评芎粤生。更不能惩罚学生,因为批评和惩罚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而有人提出,我们每个人走上社会后都会因为做错事而受到相应的批评和惩罚,为什么学生在学校就不能受到批评和惩罚呢?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能不能惩罚学生?如果能,应该注重什么问题?如果不能,怎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请您对此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12.
赏识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小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赏识教育的重要性,掌握更多的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但赏识教育也存在着误区,赏识并不是拒绝批评。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实践赏识教育的过程中结合赞赏和批评,正确引导学生不断取得进步,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快乐而茁壮地成长。  相似文献   

13.
惩罚教育,是指在关爱学生的前提下对其不良行为进行矫正的强制措施。然而,在现实中,赏识教育往往被人们认为是好的教育方式,而惩罚教育则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其实,惩罚教育不是体罚教育,它有自身的原则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得好,教育效果将更加完美,教育手段也会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4.
缪素华 《教师》2010,(24):17-17
没有赏识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崇拜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惩戒教育要求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批评教育,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抵制和战胜诱惑的能力。赏识与惩戒——教育的“双翼”,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5.
当今,学校教育中,“赏识教育”“无批评教育”呼声很高。教育者经常赏识学生,表扬学生,以赞美之情对待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发掘学习潜能,但教师如果滥用“赏识”,对学生一味“表扬”而无批评,有时会掩盖学生错误,忽视缺点,导致学生自我意识膨胀,丧失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批评也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批评教育”的缺乏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问题学生”,不利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的作用显而易见。教师对学生及时地批评指正,能给学生纠正错误,为其指引正确方向,防止学生…  相似文献   

16.
杨子英 《考试周刊》2012,(73):176-176
70年代出生的学生是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长大的。时代不同了,现在,很流行赏识教育。事实证明,赏识教育的作用远远大于批评教育。它让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学生更自信,更成功。表扬是认同别人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它也是赏识教育的最直接方式。老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同时。作为学生他们要学会赏识一切,包括他们的老师,同学,甚至自己。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有的受表扬的多一些,认同感、成功感容易满足,往往容易取得成绩;有的学生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极少获得表扬,久而久之,失去了上进心和自我认同感.缺乏自信心。转化工作就难做了。  相似文献   

17.
杨冬艳 《宁夏教育》2009,(12):69-69
教师批评学生,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学生不良行为。恰当使用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如使用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是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  相似文献   

18.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批评是班主任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方式。然而,批评不是感情用事,应是理性的批评、公正的批评、艺术的批评,这样才能达到批评教育之目的。有的班主任不分青红皂白,在办公室里大声怒斥学生,声色俱厉,犹如暴风骤雨,这就极易造成过失批评,这种批评虽然能泄自己一时之怒气,得一时之痛快,但难以达到使学生知错就改的目的。如何避免过失批评呢?笔者认为,可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19.
教师批评学生的目的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不良行为。批评是教育学生的常用方法。用智慧选择恰当合理的方法批评学生,为学生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直言并非处处适用,事事可行,如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方法不当,不但达不到纠正错误的目的,反而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选择正确的方法批评学生,不仅不会  相似文献   

20.
没有赏识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崇拜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惩戒教育要求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批评教育,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抵制和战胜诱惑的能力.赏识与惩戒--教育的"双翼",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