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从《萌芽》杂志的少年写作新星到当下正红的“80后”写手,1980年代出生的这样一批热爱写作的孩子现已长大成人,但是他们仍在以“青春”的名义书写着,打着“年少”的旗帜改变着当下文坛的文化气候。他们在同现代传媒、市场的亲密接触中以自己的反叛性姿态,谱写着一个“易捧不易评”的“80后”神话,在新世纪里已构成一个“断裂”性的文化事件。如何认识与阐释这样一个“断裂”性文化事件是当下批评界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南方文坛》、《文艺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山花》、《萌芽》、《理论学刊》、《南方都市报》、《中国图书评论…  相似文献   

2.
“80后”写作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的写作,他们的现身文坛,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末,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寒(代表作《三重门》)、许佳(代表作《我爱阳光》)等。进入本世纪后,新作层出不穷,新人不断涌现,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赛”  相似文献   

3.
本期《芙蓉》虽然取消了“点击80”栏目,但“中短篇精选”中的《众字成城——年轻一代的三地书写》(短篇)倒是为“80后”写作提供了另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4.
曾经名噪一时的女性写作正趋向一种边缘化停滞状态,出现了高原现象。《十月》杂志联合学者、作者形成三者合力,共同推动一种新的女性写作,试图提取当代女性在社会关系中表征出的女性境遇与女性力量,客观推动女性写作走出高原。而这场被动性文学实践的结果反而为女性写作的高原现象暗指了缘由:内部的跨性别写作追求与外在力量的规训使众多女性作家先后转型,实现由“启蒙”到“守望”的姿态调整;女性写作本身含混不明的边界使其在拒绝将“个人化写作”作为代名词的同时,又有主动贴上“社会性”与“非虚构写作”标签的嫌疑;由“被推动”至“被引导”,女性写作始终限定在一种圈子里,以一股有限的力量进行一场独语。  相似文献   

5.
《林家铺子》是茅盾小说创作的"里程碑"之一。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美国讲稿》从写作速度、写作把握、写作精确性、写作内容和写作开头与结尾等五个方面对小说创作进行了理论分析。以此为理论依据来探析《林家铺子》,亦不失为一种进一步深入理解《林家铺子》的写作艺术的探寻角度。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脑成为影响人类生存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变革力量。而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的电脑写作,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向“传统”的写作模式进行了挑战,并以一种腐蚀、颠覆的方式对传统写作进行重构。这是继20世纪初写作从文言写作到白话写作“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7.
在报刊书籍的推波助澜下,“零分作文”渐成风潮,甚至被一些人抬升到了“一种新写作运动”的高度。虽然许多广为流传的“零分作文”难辨真假,虽然对“零分作文”的评判是否过于苛刻、有失公允仍是争议不断,但不管怎么样,在一定的现实前提和规则之下,一篇作文被阅卷老师判为零分终归是事出有因。  相似文献   

8.
笔者所知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写作课是学院首批遴选的重点课程之一。该系先后培养了两名获得鲁迅文学奖和在学术研究中著述颇丰的学者。李思民、赵德利等教授组织编写 ,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写作辅导教程》(以下简称《教程》) ,是他们的又一研究成果。这一成果 ,既是对写作教学工作的总结 ,又是对写作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教程》的创新表现在对写作学的定性上。作者认为写作学是一门具有术科性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凡术科专业 ,诸如音乐、体育、美术等 ,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懂”了不一定“会”。认清了写作课的这一特性 ,就…  相似文献   

9.
在经历了“大漠三部曲”的现实主义开掘和“灵魂三部曲”的“神性”写作后,雪漠的长篇小说《野狐岭》转向了对神话、历史和现实的全面整合.《野狐岭》的创作使雪漠又一次“打碎”了自己,不但在写作手法上转向了现实主义写作与神性写作的有机融合,而且在精神层面上转向了自我超越后的现实反观.雪漠如同觉世的苦行僧,在领悟、超越、升华后关照世人的心灵和现实社会.这既是雪漠写作的两次转型,又是雪漠精神的两次超越.  相似文献   

10.
在今天重修一门写作课程和30年前相比,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语了!那个时候,我们就只有一本《写作基础知识》教材,写作教辅、写作教参的概念意识还没有产生呢;那个时候的写作理论、写作教学理论还停留在“8大块”(即静态地讲解文章的丰题、题材、结构、语言、修改、文风等方面)的“文章学”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1.
请示是目前行政界运用范围很广,运用频率很高的一种上行公文,应确保其写作的规范性,本文针对《秘书写作》中一篇“请示”例文,从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语言表达及格式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加以修改。  相似文献   

12.
从《文心雕龙》原文所述可知,刘勰写作《隐秀》篇的主旨,是在提倡一种中正的写作之美,并提出如何创造这种写作之美的对应策略。据此,可以纠正当前将“隐秀”视为各种风格类型的意见。“隐秀”不是风格类型,而是刘勰主张的“雅丽”写作美学与写作策略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3.
叶黎明 《福建教育》2022,(23):22-2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单列的写作课程内容化整为零融入“语文实践活动”和“学习任务群”中,并非轻视写作,而是对写作教学的一种修正,旨在促使语文课堂上的写作从“为了写作”的操练转向“为了运用”的实践回归,是对写作的学习与管理功能、写作任务的结构化组织、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情境任务的语文性以及练习的充分性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看《萌芽》     
第11、12期的《萌芽》,除了忙于一年一度的岁末大盘点,更困于招新之艰难。虽然“80后”写手你方下台我登场,但写作资源的匮乏和才情的过度挥霍很快导致了写作的模式化。即使偶尔会有一丝清爽之气掠过,但很快便呈现出铺天盖地的惨淡与苍白。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女作家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20世纪90年代女作家卫慧的小说《上海宝贝》同为女性作家讲述女性与都市、女性与欲望之间的文本。但《莎菲女士的日记》凸显着鲜明的女性意识;而《上海宝贝》则是一种迎合男权审美和价值标准的展示,一种“性别秀”。本文引入身体写作这一理论对两个文本进行细读比较,从而对女性写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特稿是近些年来新闻写作中兴起的一种新文体,已上升为一个重要的新闻写作门类。从1979年普利策新闻奖最初设立“特稿写作奖”,特稿在国际新闻界的出现和发展还不足三十年。在我国,《中国青年报》1995年1月推出《冰点》特稿专栏;1996年四川《华西都市报》率先成立特稿部;《南方周末》在近两三年注重探索中国式特稿的写作;同时涌现了以南香红等为代表的,以写特稿见长的记者;  相似文献   

17.
问者:昌切教授,您好!现在“80后”写作已经成为当下无法回避的话题。近期的《南方人物周刊》以韩寒为封面人物,封面标题是大大的几个字“领秀韩寒”。这个标题很有意味,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也可以套用在“80后”这个整体概念上。此前韩寒、  相似文献   

18.
王翠云 《学语文》2005,(3):35-35
李敖自称是当代白话文写作的第一人:“其文五百年不朽,其人一千年不朽。一千年后,什么都朽了。”(《世论新语》P303)看李敖遣词作文,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9.
陈雁雁 《成才之路》2013,(33):45-45
“生活随笔”以其写作时间的切近性、写作情感的切实性、写作内容的切身,以其对积累写作素材、体验写作过程、提高写作技法的价值性,受到青睐。然而“随意为之’:内容要求的“随便性”和写作要求的“随意性”削弱了“生活随笔”价值的开发和利用,甚至造成了写作文体更混乱和内容是非观念更不清的情况出现。本文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拟以《开学时分》生活随笔为例,谈谈生活随笔写作的两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南朝钟峰《诗品》关于江滩梦笔的述议,是中国写作史上的难解之谜。江淹梦境表达的是主体对灾祸恐惧、对生命忧患的深层意识;他写梦的真实动机,是为了避祸优生,从而决定此后“少写作”,甚至“不写作”。他将“梦”写入《前后集》有多重用意:既是对自己前段写作的“总结”,又是对此后写作的“预告”,更是他从此封笔即停止写作的“宣言”。这才能合理地解释江淹梦笔后、为何立即“为诗不成”或“为诗不美”了。在封建专制主义“亏名”、“亏形”双重压迫、威胁下,江淹不得不选择了“封笔”这一颇有“自我埋没”意味(实为自我保护)的悲喜剧结局。这喜剧是生命和生理上的,这悲剧则是文化和写作史上的。今后出版者要收录有关江淹的成语,建议不妨以有美学价值和深层次意蕴的史实——“江淹梦笔”,来取代“江淹才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