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八世纪,德国大作家歌德在其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描写了少年维特与少女绿蒂的爱情悲剧。维特钟情于绿蒂,绿蒂却屈从于礼俗,最后维特悲观自杀。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由于外在的原因,即当时德国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当代青年作家谢宗玉在其叙事性抒情散《伤疤情结》中,为我们成功地揭示了有别于少年维特的另一种烦恼,即青春期少男少女较为隐秘的内在“伤疤情结”,表现出对少男少女的质朴的关爱和牵挂,可谓其青春系列散中的又一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2.
歌德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他一生中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历史剧《普罗米修斯》,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长诗《浮士德》等。这些作品的问世,使德国文坛大放异采。歌德的创作活动是一场持久的韧性战斗。他常年累月,奋  相似文献   

3.
崇尚自然,崇拜天才,推崇民族意识,渴求冲破精神和物质束缚,疾呼反抗,要求自由,这些精神充溢在狂飚突进作家的作品中,而歌德在此期间创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狂飚突进运动精神体现得最为充分、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代表性作品,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他本人爱情生活的一次折光。歌德回到法兰克福不久,就得知自己的朋友耶鲁撒冷在魏茨拉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借凯特涅的手枪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的内心激起了创作的冲动,他手不释笔,四周之内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  相似文献   

4.
18世纪,德国大作家歌德在其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描写了少年维特与少女绿蒂的爱情悲剧。维特钟情于绿蒂,绿蒂却屈从于礼俗,最后维特悲观自杀。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由于外在的原因,即当时德国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当代青年作家谢宗玉在其叙事抒情散文《伤疤情结》中,为我们成功地揭示了有别于少年维特的另一种烦恼,即青春期少男少女较为隐秘的内在  相似文献   

5.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第一部让歌德在德国几乎一夜成名的小说。本书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杨销书。由此而来的成功给歌德的一生带来了名誉和财富。歌德(1749—1832)是德国近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世人公认他是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西  相似文献   

6.
【导读】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也是世界性的伟大作家。歌德一生勤勉写作,除了诗歌、戏剧和小说,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代表作有著名诗剧《浮士德》,文艺言论《歌德谈话录》,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自传性作品《诗与真》等。  相似文献   

7.
歌德(1749-1832)是德国伟大的作家、诗人、思想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如果把世界文学史比作大厦的话,他是其中一根巨大的支柱。他一生著述甚丰,有《歌德全集》143卷传世,代表作有诗剧《浮士德》(写作过程延续60年)、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剧本《葛兹·冯·白里兴根》、自传《诗与真》等,还有《歌德谈话录》。  相似文献   

8.
1774年秋,一本薄薄的小书风靡了德国和整个欧洲。这就是歌德的著名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下简称《维特》)。不少热血青年竞相仿效维特的榜样:模仿他的思想言论,举止风范,学穿他的青衣黄裤的服装样式,甚至有的举抢结束自已的生命。据说威名赫赫的拿破仑也把这部小说读了七遍。  相似文献   

9.
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是“世界文学”的首倡者。他对中国文学兴趣浓厚,推崇备至,他早期的代表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第一部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作品,他一生的代表作《浮士德》,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歌德,对世界文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文自修》2006,(2):F0002-F0002
歌德(1749—1832),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1749年,歌德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1765年8月,到莱比锡学习法律。1770年4月前往斯特拉斯堡继续完成学业。1774年秋,《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1776年,歌德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开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开始创作《浮士德》,在完成《浮士德》的第二部后。于1832年3月22日与世长辞。 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少年维特之烦恼》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对个性解放,发展“天才”的强烈要求,喊出了当时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呼声。歌德花了58年时间完成的诗剧《浮士德》则是其一生丰富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是堪与荷马史诗媲美的伟大诗篇。[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背景提示】《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为我们述说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这部以歌德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在短短的四周之内就创作出来的书信体小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曾经深深震撼了与歌德同代的年轻人的心灵,他们不但模仿作品主人公“维特”的言谈举止以及衣着服饰。甚至于同样因失恋而步维特的后尘。轻易就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此,歌德不得不在本书再版时的扉页上题诗说:  相似文献   

12.
浮士德     
歌德是谁呀?这可是一位大名鼎鼎(dǐng)的人物。他是18世纪德国的大文豪,一生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最受欢迎的小说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写一个叫维特  相似文献   

13.
《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使青年歌德一举成名,并立刻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维特热潮",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18世纪德国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维特的形象。维特的烦恼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共鸣。本文认为维特与当时的现实产生巨大撞击的人生追求可以概括为: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14.
[作者档案] 歌德(1749-1832)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剧作家、批评家,德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同荷马、但丁和莎士比亚一起,并称为欧洲四大文化名人。歌德的主要作品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威廉·迈斯特》和《西东合集》等都成为世界经典名著。《歌德谈话录》是由艾克曼辑录而成的。  相似文献   

15.
《同学少年》2011,(7):52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年)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代表作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等。他是德国民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欧洲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马斯内根据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而创作的抒情歌剧《维特》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歌剧主要反映了维特与夏绿蒂之间的爱情悲剧,歌剧中所表现的是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性,而不是小说所表现的爱情的不合理性。纵观整部歌剧,剧情虽简洁但却扣人心弦,作曲家把维特在不同时期心理特征的变化以及他内心所表现出的嫉妒和痴情、痛苦和无奈、悲观和绝望都发挥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7.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经历并引导了德国乃至欧洲的文学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古典时代、浪漫主义时代。其创作涉及诗、小说、戏剧等文学领域,浓缩了西方近代以来文学与文化的精华,被认为是西方近代文学的高峰。此外,歌德在美学、哲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也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等。《浮士德》(1774—1831)是其倾注毕生心血的一部诗体悲剧。诗剧按剧情发展可细分成“天上序幕”、五幕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8.
李醍 《成人教育》2013,33(7):126-128
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下简称《维特》)通过描写一个觉醒的知识青年维特的不幸爱情故事,展现了当时德国整个时代的情感、希望和痛苦。维特的人生悲剧是一曲时代悲歌,折射出当时德国社会的种种。歌德将自己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的生活经历进行艺术加工,通过维特展现给读者,以此表达自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据说,青年歌德(JohanWolfgangVoGoethe,1749—183年)当初不能决定自己是作一名画家还是一位诗人,他来到了河边,捡起一枚石子,心里默默地祝祷着,如果石子扔到河里沉下去他就当诗人,如果浮在水面上就作画家。结果是可以想见的歌德后来以《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浮士德》等小说和诗剧享誉世界文坛。我国的大诗人艾青(1910—1992年)原本是学绘画的,他青年时代甚至远赴欧洲学习法国印象派绘画,期待日后成为画家,然而他最终却成为诗人,并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智利诗人聂鲁达(PabloNeruda,1904—1973年…  相似文献   

20.
焦窈瑶 《文教资料》2010,(18):181-183
作为18世纪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作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下简称《维特》)是歌德根据自身经历写出的书信体小说,也可称是第一部直接反映德国现实生活而富于真情实感的长篇小说,充溢着"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歌德"自然的人道主义"理想。《维特》一出版,立刻风靡德国和欧洲,在青年中掀起"维特热",他们穿上维特式的蓝色燕尾服,黄色背心,褐色长靴,模仿他的一举一动,甚至学他开枪自杀……即使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维特热"的余波仍在世界各地持续,这本薄薄的"小书"何以产生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何以以"经典杰作"的身份入主世界文学名著之林,在此,我们将结合杨武能先生对《维特》的文本分析、《歌德谈话录》中有关歌德文艺主张的部分,以及一些西方文学评论展开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揭开《维特》成为永恒经典的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