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是时代的呼唤,是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是适应人才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必须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建立“大语文”观念,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读、说、写结合,并与其他学科教学相配合,多股劲拧成一股绳;必须发动家庭、社会与学校相配合,共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探索形成了自读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读习惯”。让学生运用“三步发问阅读法”,以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提出自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和“八字常规”,坚持不懈地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养成习惯,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3.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加强读的训练。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训练。因为它有诸多的功能:语言的感知、积累、理解靠读;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情感的激发熏陶也靠读。实践证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地读,人情地读,还有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因此,语文教学要真正摆脱“高耗低效”的困境,必须呼唤“读的回归”,加强读的训练。当然,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并非只是单一地进行读的训练、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阅读教学还必须将“读”与背诵、说话、写作等项训练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正处在关键日寸期,需要理性的思考和谨慎的操作。教育价值要由“带着问题读”向“读出问题”转变;教学策略要追求“过程”和“方法”的融合;教学理念要实现“多元生成”和“价值引领”的统一;教学目标的定位要实现“人文的感悟”与“语文的感悟”的兼顾。  相似文献   

5.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是离不开读的。读,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读,注入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反复读,学生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脉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认为语文教师无非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主要是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反复玩味”课文,重要的一条则是多读,人情的读,才能品出味来,即“读中悟其神”。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学生的读入手,培养学生“读”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营造大语文环境,提高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听说读写的自觉意识,使生活的过程成为提高语文水平的过程。一、“听”与“读”的熏陶渐染“听”“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听”“读”水平直接影响“说”“写”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了“有耳朵你就别闲着”的口号。清晨,校电台在音乐欣赏后,开播名家名篇、学生习作;午饭后,校调频电台播放散文、诗词,学生利用无线耳机收听;晚饭后,闭路电视系统播放《新闻联播》;周日用《三星智力快车》栏目上选修课;课外活动,利用校园网络系统播放教学课件、诗词欣赏。每周各班推荐…  相似文献   

7.
洪伟 《内蒙古教育》2006,(12):20-21
“多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多读”也是当今许多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各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都要把读作为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于是,语文教学近几年的改革中,越来越多地凸显出“多读”的观点。有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专家也鲜明地指出:“以读为本”。的确,“读”在语文阅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小学语文教学以阅读教学为核心,而阅读教学中,“读”既是教学的手段、途径、方法,更是教学目标中所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离开了“多读"的实…  相似文献   

8.
当今,全国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力度更大。针对语文教育教学而言.大家都主张语文要回归人文、回归生活。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回想我们语文教学所走过的路程,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庖丁解牛”。表面看我们是遵照语文教学规律,逐篇逐段分析讲解。实质是违背了语文教育规律,把文章碎尸万断。老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我主张语文教育教学应该重美读、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目前.一些学校的语文教改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语文教学还是机械地、毫无生机地进行着应试教育。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紧扣“听、说、读、写、用”五个字。进行了一些扎扎实实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教语文多年,总觉不大顺手,教学效果难以如愿,正如许多教育家对语文教学评价的那样:时间多,收效微。我总想找一把万能的钥匙,找一个点石成金的办法,却总找不到。现在,语文教材编得好,既有必修本,又有阅渎本;文章多,内容丰,利于学生多读多写。我再次认识到,干法万法,只有捉到“老鼠”完成语文教学目标才是好法。我坚持四条“破立”的方针,大胆而小心地摸索着。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给予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大的启示:只要多阅读,多加思考,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告诉我们:学习者只有通过多读,才能领悟到文章的内在意义。同时,语文知识的广泛性和内隐性,也只有通过多读来领悟其中的要点和妙处;特别是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与道理、语言的韵美,也是通过多读,才能心领神会,甚至潜移默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摒弃过去“满堂包讲”的教法,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把“自主学习”引进课堂,摒弃传统的“师讲生听”、“师教生学”的被动教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达到“自能研究,不待老师讲”的最终目的。一、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语文教学,实际上是通过学生的读书活动,把课本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过程。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能促进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可以领悟遣词用语的精妙。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读…  相似文献   

12.
王祥 《天津教育》2006,(7):46-47
自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讲读课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教师通过讲读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阅读同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自读课上指导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去印证和实践讲读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迁移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去。可以说,自读课是“教”与“不教”之间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主阵地。纵观近些年来的一些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华而不实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不在少数。特级教师支玉恒主张“教学目的要实际,教学过程要实在,教学方法要朴实,教学效果要扎实”。一个“实”字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温晓梅 《南昌教育》2007,(10):30-30
近几年来,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批评声不绝于耳,对素质教育的呼喊声振聋发聩,面向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大家在反思、在总结、在探究。就教学形式而言,有的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合作探究,老师只是引导;有的提出少讲多读,感悟语言,培养语感,形成语文能力;有的主张师生互动,平等对话,共同探究;有的提倡以练带读,以读带写……但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学形式单一的长期模式化使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戴小燕 《学苑教育》2012,(23):33-33
曾经有这样一种观点: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再多的技巧都是多余的,只要带领学生读就行了。这一观点虽然显得有些偏颇,却也道出了“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朱永新教授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史就是这个民族的阅读史”,其倡导并实施十多年来的新教育,主张学生晨读暮诵,其实质也是对阅读的一种认同与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6.
本学期,我负责四年级语文教学。一开学,我便向学生提出要求:多读课外书,勤作读书笔记;每个同学准备一本摘抄本,每天摘录一些好词佳句;每一个月评一个“阅读大王”。所谓“阅读大王”。就是摘录的词、句多。  相似文献   

17.
危汉桥  禹妮 《湖北教育》2006,(12):10-11
一、从“读式教学”发展为“读式文化”的缘由 “读式教学”是我校前任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郑祖读先生开创的一种“以读为主、综合训练”的语文教学方法。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读式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里的一支绚丽的奇葩,在小学语文界颇有影响,其教学思想收录在《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大型丛书中。  相似文献   

18.
语文难教难学,这似乎成了师生们的共识。其实,古今许多名人和语文界老前辈早有所指点,那就是以“读”为本,语文课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阅读总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语文教学以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读”的重要作用,教学中要以“读”为主,以“读”带讲,甚至以“读”代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精心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自觉地“读”,达到会读、爱读、多读、广读。一是会读书。读书跟做别的事情一样,一定要有一个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有幸在太原参加“中学语文研讨会”,聆听了全国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和临汾一中王玲玲老师的做课讲学,受益颇深。结合当前中学的语文教学现状,谈几点心得。一、多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载体。”笔者理解,所谓文化载体,它不仅仅是载体,也是文化本身,即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如何贯彻“文化载体”这一精神呢?首要前提是扩大阅读,背诵经典。多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南宋朱熹主张多读书,要做到熟读成诵。近代名人曾国藩教子读书,曾一次列举文王周公、孔孟、…  相似文献   

20.
现在的语文教学已逐渐从昔日的“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中解脱出来,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科的考试已渐渐转化为理解能力的测试。有感于此,我觉得是时候提出“多读多思多说多写,树立学生主体地位”这个主张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