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邱伟 《职大学报》2013,(5):110-113,109
民族精神是公民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公民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进行分析.它存在着诸如现代国家主人翁意识淡薄、民族文化认同感缺失、公民人格修养的匮乏等问题.因此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值得高度重视。剖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冲突产生的根源,只有通过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良好社会风尚的营造,学校教学、教育的改善和校园文化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自主、自觉、自信,才能确保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2.
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可促进大学生良好精神状态的形成,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存在着明显的缺失,诸如现代国家主人翁意识淡化,民族文化认同感缺乏,公民人格修养的匮乏等。剖析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产生的根源,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制度保障、良好社会风尚的营造,学校教学、教育的改善和校园文化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自主、自觉、自信,才能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进而有效弥补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作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公民群体,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培育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优秀接班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分析了法治背景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基础上,切实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强化法律规范社会实践,提高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水平,逐步并牢固树立大学生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人才资源,培育其文化自信对坚定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构建文化强国具有积极意义。网络社交媒体改变了国民信息传递方式,对大学生文化自信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本文通过阐述文化自信特征、文化自信内容以及网络社交媒体的特征,探索网络社交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面临的困境,最终提出网络社交媒体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的对学生个体自我觉醒与完善的作用进行研究,提出校园体育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校园体育文化深层的体育观念有助于"和德";校园体育运动在智力发展中注入了"自省"思维;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人格发展中注入了"塑美"色彩。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将体育与"德智美"融合,促进大学生自我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的对学生个体自我觉醒与完善的作用进行研究,提出校园体育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校园体育文化深层的体育观念有助于“和德”;校园体育运动在智力发展中注入了“自省”思维;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人格发展中注入了“塑美”色彩.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将体育与“德智美”融合,促进大学生自我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技术进步引发新型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新媒体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媒体具有交互特性和跨时空特性,既促进大学生快速获取新信息、新知识,又容易导致不良信息的侵害,深受负面信息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媒体素养的培育,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任务,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国家的精神和血脉的延续。文化贯穿着整个国家与民族,决定着未来的整体发展趋势。文化自信是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对价值取向的自信。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使命,秉承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何培育其文化自信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阐明了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及研究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已变为大学生群体学习、社交与就业的重要生活样态,文章探讨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正负面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了网络文化的广泛性和快捷性、虚拟性和互动性、开放性和自由性、平等性和宽容性、多元性和自我性、变化性和流行性等特点,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培养休闲素养教育、加大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管力度、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提高校园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等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等有效性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在倡导"人对文化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中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形势下,高校培育各民族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必将赋予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意蕴,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建设、日常生活和课堂内外的学习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一种新的思路来发展壮大,即剖析微时代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结构和它面临的新形势,多途径重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力争使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背景下,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已明显式微。这一文化现象是由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社会转型的客观环境和大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欠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精英意识。如何消解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重塑新时期大学生的精英意识,是高等学校和大学生本人应当具有的文化自觉和应当肩负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出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下,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和防范宗教向高校渗透刻不容缓。要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加强校园讲座文化、校园社团文化、校园心理健康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共同构筑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成为人们工作和娱乐的重要途径,也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而提出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总结出将新媒体应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网络成为95后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运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95后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和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高校的调查分析,研究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如何影响95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并对运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95后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国家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90后大学生却在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正确引导及在学校消费观念教育薄弱的情况下,消费价值观正发生深刻改变。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视阈下90后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并指出其产生的原因;通过立体式教育引导、重视宿舍消费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财商教育等对策,从而构建和谐的大学生消费观。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时代使网络社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高职大学生是在便捷的智能设备、海量的网络信息的浸润下成长起来的群体,然而网络监管的复杂性、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以及信息传播的自主化也对如何培育高职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提出了挑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高职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是一片新领域,是传统思政工作在虚拟网络中的延伸和拓展。本文从组建思政工作主力军、占据新媒体话语主阵地、强化学生责任意识三方面探究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职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一种历史的积累,体现着民族的特性,这种特性是通过长期的文化创造反映出来的.这其中存在着一个继承、发展、创新的问题.新媒体因其具有交互性强、信息数字化以及对时空限制的突破等特点,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文将从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性和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新媒体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创新问题,确立新媒体数字传播的独特视角,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的特色艺术空间和课程体系,研究以校园新媒体传播平台微窗口向社会人群辐射传播内容的可操作性,尝试在新媒体视域下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校园传播平台,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目标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作为网民主要群体,"网红"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双面影响。对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积极适应新变化,利用"网红"文化优势,充分发挥"网红"资源的建设性作用,从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培育校园"网红"队伍、构建校园网络文化、用好校园网络平台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高校网络育人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校园贷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金融行业延伸至大学校园的一种新型借贷模式。近些年,不良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频发,严重损害大学生身心健康,侵蚀校园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者,积极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校园贷的概念、特征、危害,并从文化层面探究不良校园贷成因,提出,以高校思政教育为中心,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延安精神在高校中的创造性转化,进而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