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蹦床男子的动作选择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三大蹦床男子单人决赛"运动员动作选择情况作了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男子蹦床运动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男子虽然在同一动作空翻转体的阶段性变化较丰富,但在二周空翻动作中沿纵轴转体的度数不如奥运选手,且动作选择相对集中,尤其缺乏连续的三周动作。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现场观察和录像方法对九运会蹦床网上决赛女子单人成套动作的编排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女运动员的预跳能力、动作时间上有所提高,但平均预跳时间上与世界水平还有差距;空翻转体的阶段变化还不算多;在两周空翻的转体度数上不如世界蹦床强国的水平.同时针对我国蹦床女子单人成套动作就今后的训练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发现:成套前、后两类空翻动作发展均衡,在奇数和偶数两个动作位,分别完成难度相对较高的前空翻类"屈体和团身"动作和难度相对较低的后空翻类"屈体和直体"动作,并首先选用相对"易完成"的高价值团身动作和"与直体有相同价值"的高难度屈体动作,是当今世界优秀蹦床男选手选编成套动作的主要特征;发展空翻三周转体类动作,并正确处理好飞行时间、动作难度及完成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力求积分成绩效益的最大化,还将是众多优秀蹦床男选手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录像观察与数理统计法及分析归纳等方法,系统分析了第30届奥运会女子蹦床比赛网上单人成套动作的编排特征.发现:在“奇数”和“偶数”动作位,分别以5种前空翻和5种后空翻来组成一套具有最高难度价值的成套动作,是当今世界蹦床优秀女子个人运动员布置成套前、后两类空翻动作的主要特征;而以最高难度2.0分的前空翻动作为“开始”,以3(或2)个“1.5分以上”和1(或2)个1.3分的“前空翻”动作、及2(或3)个“1.4分以上”和2(或1)个1.2分(或“1个1.0分和1个1.2分”)的后空翻动作为“中间”,并采用相对“开始”难度稍低而又不失与成套“高难度”相匹配,且有利于“稳定完成”的1.6分高难度“后空翻”为“结束”,则是伦敦奥运会众多优秀蹦床女单选手成套动作结构编排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采用录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第十一届全运会决赛3名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决赛中屈体前空翻两周转体540°(晚转)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从离网瞬间到形成屈体动作瞬间,李丹表现最为突出,其技术特征是用时短、角度小、空翻周数大、水平位移小;黄珊汕开腿转体技术最出色,其特征是利用髋关节力量及手臂摆动在空翻阶段迅速完成转体,对身体的控制到位;钟杏平准备触网阶段的技术特点是直体腾空时间尽量长,使其有充分的时间准备触网.  相似文献   

6.
以参加伦敦奥运周期和北京奥运会的5届世界大赛女子跳马决赛的选手为对象,对当代世界女子跳马比赛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伦敦奥运周期开始运动员动作难度迅速下降,至第42届世锦赛降至最低点,从第43届世锦赛将缓慢回升,至里约奥运周期会再次提升到接近北京奥运会的水平,因此,提高动作难度还有较大的空间。运动员选用的动作主要集中在"尤尔琴科"和"后手翻转体180°前空翻转体"等两个组别,动作难度的提高主要是增加转体度数和改变身体姿势。在不断增加动作难度的基础上,要继续提高完成动作的质量,特别是控制好两个腾空阶段的身体姿势,以及落地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中外优秀女运动员自由体操比赛动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第35届世锦赛和九运合女子自由体操决赛的16名运动员为对象,对其成套动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外优秀运动员在成套动作的难度和最后成绩上无显著差异,但在动作类型的选用与组合方式以及完成动作的质量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国外运动员以后空翻转体连接前空翻的组合为主,显示出多样化特征,且完成质量较高,值得我们学习、惜鉴。  相似文献   

8.
采用录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第十一届全运会决赛3名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决赛中屈体前空翻两周转体540°(晚转)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从离网瞬间到形成屈体动作瞬间,李丹表现最为突出,其技术特征是用时短、角度小、空翻周数大、水平位移小;黄珊汕开腿转体技术最出色,其特征是利用髋关节力量及手臂摆动在空翻阶段迅速完成转体,对身体的控制到位;钟杏平准备触网阶段的技术特点是直体腾空时间尽量长,使其有充分的时间准备触网。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随着男子跳马手翻空翻及手翻空翻加转体多复合型动作的出现,女子跳马也有了新的发展.一九七四年第十八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女子跳马开始出现了"科尔布特跳"(即360°前手翻)和塚原跳(即侧手翻转体90°团身后空翻).在第二十一届奥运会上,团身、屈体塚原跳、前手翻前空翻等动作已被多数运动员  相似文献   

10.
运用录像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以第44届世锦赛和第12届全运会男子自由操比赛为研究对象,探究比赛特征及变化规律.认为:动作难度的比拼将是主宰男子自由体操比赛的绝对因素;国外优秀运动员善于采用难度较高的单个多周空翻类动作,我国运动员习惯于采用“多度转体类”动作及难度较低的“旋空翻”,动作类型“扎堆”;国外运动员多采用“空翻+转体”连接,我国运动员连接形式及动作较单一,且“D+D”连接串数极少;国外运动员成套动作编排模式多样,我国运动员主要采用成套难度较低的第四种编排模式;我国运动员获得的E分较为接近,与国外优秀运动员存在差距.建议加强动作落地稳定性和完善空中姿态,增加成套动作中单个E组动作数量及连接串数,注重开发“D+D”难度.  相似文献   

11.
以3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女选手为研究对象,对北京奥运周期世界女子平衡木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成套动作难度平均为6.34分,其中技巧与舞蹈动作的比例接近为6:1;技巧动作中前空翻类型占六成,挺身前空翻及其转体和团身前空翻几乎是每位选手的规定动作;上法呈现多样化特征,下法的动作类型全部为后空翻动作;完成技巧动作的质量欠佳,整套平均扣分高达1.253分之多;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在既定动作难度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完成动作质量,重点是提高技巧动作的控制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依据第35~37届体操世锦赛和第28届奥运会体操比赛实况录像,采用统计比较法、文献资料法和分析归纳法,系统分析当今世界女子平衡木成套动作编排的特征及发展趋向:采用低难度动作为上法,使用高难度的单个体操、技巧动作及“三个以上动作”构成的技巧(或体操与技巧的混合)“多连接串”,再结合“二连接”的“体/技(或相反)”和“体操(或技巧)”,并运用D组以上难度的“单空翻”或“三连接”的“空翻下”为下法,是当今世界女子平衡木优秀选手成套动作结构编排的主要特征。而选用腾空的“D D”以上高难度“技巧二连接”、发展C组难度以上“同一空翻”的“三连接”和开拓“单臂前手翻”系列动作的新连接等,将是新奥运周期女子平衡木技术发展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统计与比较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当今世界女子平衡木技术发展的新趋向及中国的优势与不足.以舞蹈和技巧两类高难度的单动作结合具有高连接价值的技巧连接、混合连接(或再结合转体二连接)及仅具有编排价值的低难度舞蹈直接串和单转体,组成由最高难度的5个技巧和3个舞蹈动作构成的具有高D分价值的成套8个动作,是女子平衡木技术发展的新趋向;中、外选手成套D分难度价值使用的技巧和舞蹈动作的比例及采用的完成形式相当,成套D分价值以中国最高,并对前空翻类、直体后空翻及羊跳等动作的个性化技术连接,占有领先优势;而减少连接停顿和失误、强化动作连接价值质量及提高成套动作完成的熟练稳定性等,还是中国女子平衡木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主要通过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与解析法,研究揭示了我国优秀运动员杜伟完成的跳马侧手翻直体侧空翻转体990°动作的运动学规律与技术特点。提出的观点和技术参数,能为我国运动员发展和改进该动作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对促进我国男子跳马的技术水平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揭示了我国优秀运动员李娅创新的高低杠向后大回环后空翻转体180°接屈体前空翻转体180°下,即"李娅空翻下"运动学规律和技术特点,为我国运动员发展和完善该动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与逻辑归纳等方法,对第28届奥运会田径比赛前8名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当今世界田坛实力格局和优势项群的地域归属,并根据我国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田径比赛中的表现,提出了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