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儒 《出版参考》2014,(8):22-23
赛珍珠生于1892年,比生于1895年的林语堂大3岁。赛珍珠的父母是传教士;而林语堂父亲也是传教士,母亲是基督教信徒。只是赛氏父母是到中国传教的美国人,而林语堂父亲则是在中国传教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东北开办医疗事业协助传教工作,尽管其初衷是为了服务于传教事业,但在近代东北历史发展进程中,却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教会医院的创办及其传教活动 开办教会医院,是基督教在东北早期传教活动之一.1900年以前,在东北开展医疗传教活动的传教上来自爱尔兰长老会、苏格兰长老会和丹麦路德会三大差会.  相似文献   

3.
高荣伟 《档案天地》2013,(10):36-38,19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年6月生于杭州。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国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从血统上说,他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人,而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11岁时司徒雷登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在那里他被人讥笑为不会说英语的怪物。在大学期间受"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的影响而转到神学院,立志于传教。1904年司徒雷登结婚后携妻子回到杭州开始在中国传教。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传教士在福建的出版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峰 《出版史料》2005,(1):113-121
福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早在鸦片战争以前,许多福建人就远走南洋,在马六甲、新加坡、巴达维亚等地谋生。1814年,当嘉庆帝颁布“禁止西人传教,查出论死,入教者发极边”的禁教令后,早期东来传教士失去了在中国本土传教的活动空间,福建侨民众多的南洋便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地区。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被定为通商口岸,在中国传教的禁令也已被废止,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始逐步踏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帝历史一页国主义凭借“船坚炮利”打开了通向中国的门户,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强迫中国人民接受耻辱的现实。列强通过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了在中国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和自由传教的特权,特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取得了在内地自由传教,外国传教士可以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教堂”的特权。西方传教士凭借特权纷纷深入中国内地设立教堂进行传教活动。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过程…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后半期至新中国成立,瑞典有多个教派在华传教,其中浸信会(也称浸礼会)选择了山东作为传教地域,诸城是其最主要的传教地点之一.瑞典传教士一方面大力传播宗教信仰,另一方面创办学校、医院、孤女院等社会事业,并间接将西方现代文明带到了中国. 艰辛的传教  相似文献   

7.
裨治文(1801-1861),1801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贝尔彻城,大学期间即有志于海外传教.裨治文是早期来华的最重要的新教福音传教士之一,同时也是美国第一位来华的传教上.他受美国海外传教部总会(以下简称"美部会")派遣,于1830年到达广州,在那里学习中文并研究中国文化,以期为将来美国传教事业的扩展奠定根基.  相似文献   

8.
自利氏1583年来华到清政府禁教、耶稣会解散,传教士在中国活动了二百年左右.传教士一般都采取利玛窦确立的知识传教方式,在传教过程中向中国人介绍了许多西方的各种学说.  相似文献   

9.
清朝是一个内忧外患的朝代,外有坚船利炮,内有起义变革。清政府被迫打开通商口岸后,有各国传教士通过不同途径来到中国传教,一时之间在社会形成传教热潮。研究发现,外国传教士对清政府以及清朝社会的影响呈现双面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许多西方传教士怀其所学,梯山航海,来到中国,一方面从事传教工作,以扩大耶稣会在中国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以其所学,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德国人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就是其中一位极具影响的人物。本文试对他在中国传教的得与失进行探讨。 一 天主教在清初迅速发展 自明嘉靖后期起,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他们坚持教规原则,要求领洗入教的中国人不论姓名、服饰、习俗等等,一律按西方习俗加以改变,所以在这一时期耶稣会在中国的工作进展相当有限。自万历前期起,意大利人罗明坚(Michaele Ruggieri,1543—1607)、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等来到中国以后,改变了以往的方针,将传教工作尽量与中国的国情联系起来,要做到传教本土化。他们学习汉文,研读四书五经,用汉文编写  相似文献   

11.
中西礼仪之争之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颁行了“领票传教”令:凡在华传教士均须领取朝廷的信票.声明永不返回欧洲.遵守利玛窦的规矩.顺从中国礼仪.方可留居中国。“凡遵守中国法度的,可领取内务府准予传教的印票”,否则“断不准在中国住,必还回去。”萧若瑟讲到“康熙皇上念各省传教神父,为数不少,难免无从新说之人,下令:命各省神父,其不从新说者.各领印票一张……执有此票,  相似文献   

12.
1540年天主教耶稣会在欧洲成立后,葡萄牙最先获得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保教权。凡耶稣会士赴中国传教皆要服从于葡国并从葡国搭乘船只前往。法王路易十四亲政后改变了这种状况。1685年3月由法王派遣的以洪若翰为首的“法兰西中国传道团”一行6人从法国出发,取  相似文献   

13.
<正>近代的安徽,地处内陆,跨长江、淮河与新安江。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必然成为西方侵略的主要目标。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可自由入内地传教"打开了西方传教士向内地传教的大门,洋人、洋教涌向中国内地,包括安徽。姑且不论传教士传教的目的何在,从传教士进入安徽传教开始到20世纪初期反教斗争就没有停止过。纵观近代安徽教案,其参与者有知识分子、地方官绅、普通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仞,人批耶稣会士前往中国传教,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为了传教,他们动用了一切手段,有些耶稣会士甚至扮演了不光彩的间谍角色,这在中俄关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英国李提摩太是晚清时期的一个传教士,他积极倡导中国大兴教育,对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传教、教育改革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探讨李提摩太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英国李提摩太是晚清时期的一个传教士,他积极倡导中国大兴教育,对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传教、教育改革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探讨李提摩太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新发现的有关马礼逊梁发传教档案看新教的传入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年)于1782年生于英国诺森伯兰,1798年加入长老会,1804年入伦敦传教会,并立志到海外传教。之后被选派来华传教。当时因为清康熙末年发生“礼仪之争”后严禁基督教传人,而垄断中国贸易的东印度公司也担心搭乘传教土而影响贸易,因此马礼逊不能直接来华,只能于1807年初先到纽约,然后搭乘美国货船辗转来华。马礼逊于1807年(嘉庆十二年)9月8日到达广州,他是英国基督教新教来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土,标志着基督教新教在华传教活动的开始。来华后,他努力学习中文,仿效中国生活方式,并译汉名马礼逊。1809年起马礼逊在东印度公司任职达25年,同时行医传教。马礼逊于1816年及1834年先后任英国特使阿美士德及驻华贸易监督律劳卑的秘书兼译员。1834年8月1日于广州病故。 梁发(1789——1854年),又称梁阿发,阿发,广东高明(今高鹤)人。梁发于1804年(嘉庆九年)至广州当雕版印刷工。自1810年起为马礼逊所雇,刻印《圣经》中译本。1815年4月被英教土米怜雇往马尼拉,在基督教印刷所工作。次年受洗入基督教。1819年回到家乡,著《救世录撮要略解》,遭清官府逮捕罚款。1823年12月,梁发在澳门被马礼逊派充宣教士,成为中国第一个华人基督教会牧师,继承了马礼逊在广州的传教事业。据戈公振《中国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传教士在华传教活动,是西方文明第一次与中华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本文力图通过对此时传教士在华传教策略的梳理和分析,探析其传教策略的形式和种类,以及采用这些传教策略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动因,并对当时传教士传教活动的影响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馆藏上海教会大学档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美教会在上海举办教育最初的动机是传教。由于直接传教收效甚微,促使传教士去寻找传教的其他更有效的途径。建立教会学校,就是欧美各国传教士根据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而采取的一种变通的传教手段。在一般教会学校得到较为广泛发展的基础上又诞生了教会大学。开办高校的理由为:使上海的上等阶层皈依天主教或基督教,通过他们影响普通百姓等等。因此,早期的上海教会大学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所有学生,不管是否是教徒,都必须接受天主教或基督教教义和礼仪的严厉约束,大多数学校要求学生每年起码修习一门宗教课程,宗教课程是早期的沪江大学、圣…  相似文献   

20.
1813年7月的一天,伦敦布道会的年轻传教士米怜带着新婚的妻子漂洋过海来到澳门,协助早在1807年9月就已奉命到中国的马礼逊开展对华传教事业。此时的马礼逊虽然熟识中文典籍、精通中国官话和粤语,但布道工作却颇费周折,局面难以突破,米怜夫妇的到来,使得一心要建立对华传教基地的马礼逊看到了希望。他们辗转于南洋群岛,四处寻访适宜传教之地,最终选择落脚在马六甲,编印书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