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等典籍,成为考古学上的一件大事。时隔20年即1993年,从荆门郭店1号楚墓中出土了竹简《老子》和另外几种典籍,更是轰动了中外学术界。荆门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崔仁义先生对竹简《老子》进行了研究,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其研究专著。笔者认为该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学术价值。一、准确拼接与排列了竹简《老子》的全部内容。郭店楚简是1993年10月荆门市博物馆为配合打击盗掘古墓的犯罪抢救性发掘的。整理者在包含多种典籍的乱简中,将其拼接排列成竹简《老子(A)》、《老子(B)》、《老子(C)》,并…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两种《老子》帛书抄本。一种通称“乙本”的抄写年代,大约在公元前一六八年之前;另一种通称“甲本”,则抄写于公元前一九五年之前。这两种两千多年前抄写的帛书本《老子》的问世,对进一步研究《老子》的思想内容,具有珍贵的价值,受到了哲学、史学及语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四人帮”注意到学术界这一动向,他们指使罗思鼎之流的御用史霸枪先划框定调,在  相似文献   

3.
1993年10月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战国楚墓的竹简《老子》,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老子》文本。它是校勘其他传本的重要资料,如帛书本及今传本“绝仁弃义”,简本作“绝伪弃虑”,说明简本《老子》并不反对仁义,这些差异使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老子思想与儒道思想的关系。因此对简本《老子》进行整理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老子》作为先秦著作,流传很广,版本众多,其中出土的郭店本和帛书本为《老子》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从内容的多少、篇章、异文和行文逻辑对比郭店本和帛书本,发现不同,找出造成不同的原因,印证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5.
《老子》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典籍之一,除了历代繁多的传本外,近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展现了《老子》古本的面貌。笔者在对三种《老子》进行对照阅读的过程中偶有所得,略陈于下。古本的发现使传本中的许多讹误得到纠正。(1)《老子》王弼注本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  相似文献   

6.
1973年出土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春秋事语》所记内容多有与传世文献互见者,帛书《春秋事语》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独具意义。在对《春秋事语》文本进行整理的同时,研究者着重于帛书性质、帛书与相关传世文献关系以及帛书的文体特征等问题的讨论,取得了很多成果。  相似文献   

7.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简一有: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孝(季)子(慈)。”关于“季子”,楚简释文以“季”为“孝”之讹,“子”通“慈”,即“孝慈”,但不少学者认为这两个字应如字读。如崔仁义先生说: 季子,传世本《老子》作“孝慈”;帛书《老子》甲本作“畜兹”,乙本作“孝兹”。……但  相似文献   

8.
传世本《缁衣》作为戴圣辑《礼记》中的一篇,其成篇年代、作者及其后的传授情况历来不详。上世纪90年代湖北出土了一批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回购了一批楚简,这两批文献中都有《缁衣》篇,证明其成篇年代不晚于战国。传世本、郭店简本、上博简本三者互证,使我们可以对《礼记·缁衣》作一番追本溯源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评有关帛书《老子》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后,已有不少文章进行了研究,许多好的论述,对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老子》大有裨益。但也出现了一些不符实际的论述文章。对这些论述提出异议,进行商榷,对于重新评价帛书《老子》,运用文化遗产,为四化服务,是有必要的。下分三个问题:一、对于帛书《老子》的评价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抄本,甲本当写于秦代,乙本当写于汉高帝时,相隔时间最多不过四十年,距今都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都是《老子》的较早写本,这份文化遗产,确实是值得珍贵的。  相似文献   

10.
竹简《老子》与老子其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门市郭店楚简《老子》是最早的《老子》文本,由三册长度不等的竹简组成。各册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史记卿关于老子的三个人具有多种对应关系。历史上失传的《老莱子》十五篇或十六篇,可能是后世将竹简《老子》三册合编为一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楚简《老子》是迄今发掘出的最古老的《老子》版本,它与帛书《老子》、传世本《老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发掘可以澄清多年来有关《老子》的许多争论,从而也为澄清《老子》英译中的混乱现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郭店竹简《老子》的形式和内容与今日所见帛书本及通行本有很大不同,它既非原始的、完整的传本,亦非选本或摘抄本,而是一种较早的经过系统化和逻辑化加工整理而成的传本。它的出土,一方面为我们探讨《老子》形成的早期阶段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线索,另一方面又能促使我们结合流传的多种版本,分析和把握《老子》传本的演变,推动和深化老子思想和道家学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上古音的声类,向来依据的是谐声系统、声训、读若、异文、异切以及方言的读音等,很少使用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建国以来,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南长沙马王堆分别出土了一批竹简和帛书,这些竹书和帛书都是汉代前期埋于墓葬中的古写本,竹书写本如《管子》、《孙子兵法》、《晏子春秋》、《尉缭子》,帛书写本如《周易》、《老子》、《经法》、《纵横家书》等,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许多通假字。写本通假字跟传本通假字多有不同,因而比较真实地从侧面反映了秦汉  相似文献   

14.
《郭店楚简平议》对《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 1998年版 )所列楚简《老子》、《儒书》、《语丛》凡 18篇的字、词、句、篇进行了全面研究。认为 ,《老子》甲、乙是表述道家原创者以道治国、“清静为天下定”思想的两册重要典籍 ,《老子》甲所提出的“道” ,是战国道家“建之以常无有 ,主之以太一”的理论依据 ,是道家本体论的发端。《大一生水》(含老子丙 )为晚出 ,似为关尹子所作 ,当是战国早期的作品。传世本《老子》晚于《大一生水》(含老子丙 ) ,将楚简《老子》甲、乙、丙的内容全部溶入 ,“建之以无常有” ,完成了道家学派的本体论的建设 ,于是便以《老子》著称于世。《语丛》比较复杂且佚简较多 ,在编排篇目时仅据简文内容对简序作了部分调整。  相似文献   

15.
马王堆帛书本《老子》(可能是黄老道家的古本)比传世本更有逻辑性,所以,《老子》全文还是应以其为基本结构,但一些关键词句应依据更古老的楚简本《老子》,才能正确理解其原意。因而,借鉴唐玄宗择善而取、异本合刊的方法,可形成帛书本与楚简本异本合刊的《老子》批判性版本。  相似文献   

16.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第8号简之"■",学者对其有几种不同的校定。如《楚简释文》将其校为"微溺",彭浩先生校为"非溺",尹振环先生校为"隐弱"。另外,"■"字与《帛书老子》甲乙本"微眇",今本"微妙"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对楚字"■"进行深入辨析,着重梳理"弱"、"溺"、"妙"、"眇"、"渺"、"伆"、"徇"等相关汉字的传世文献,论证其与"■"字的关系,从而判断此字隶作"溺",校作"弱"。并分别从文字起源与流变、思想内容与义疏等多个角度探讨"■"字释作"浮",义为"弱而不溺",引申为"浮沉"。最后据此推测出楚简版与帛书版非源自同一祖本。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作为“新材料”的出土材料,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儒学研究亦然.2010年所发表、所出版的出土儒学文献研究成果,仍以对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马王堆汉墓帛书的研究为大宗,而其他出土文献研究亦陆续有新成果问世.本文以2010年为重点,对此略做综述。  相似文献   

18.
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字通假是古籍中普遍存在的用字现象,它的存在给我们阅读古书造成了障碍。通假现象起源很早,甲骨文中已经存在。但中国的传世典籍大都属于日本汉学家大田辰夫所说的“后时资料”,即经过了转写转刊的资料,由于后人在传抄刊刻过程中的“规范”,这些资料都已不能反映其最初的文字面貌。而地下出土文献恰恰相反,没被后人删改过,属“同时资料”,在汉语史和汉字史的研究上具有比前者更大的价值。o据调查,今本《老子》5500多字,其中用通假字30个,不足0.6%,与出土文献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相比出入很大。帛书《老子》乙本共用通…  相似文献   

19.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出土的《老子》,是存世最早的《老子》抄本。由于该竹简是由最典型的楚国文字写成,很多字句在字形与字意上与现代已成形的《老子》有很大区别,相比之下郭店楚简中存在大量的会意字。在这些古老的楚文字中隐藏着古《老子》原初的内涵,很多原文的内容在由楚文字转成秦国的通行文字中损失掉了,而今通过对这些会意字的解读,我们或许能够还原先贤古圣之风骨。  相似文献   

20.
上海博物馆最近公布了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其中包括《礼记·缁衣》篇等重要经学文献。作为差不多同时代、存在文献学上宛密关联的出土材料《郭店楚墓竹简》也保存了《礼记·缁衣》篇文字。两种出土文本记载的《礼记·缁衣》所援引的今本《诗经》有关文字,也都赖以保存,本文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校,对上具文献中引《诗经》部分的异文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