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课标强调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作为极富人文色彩的一门学科来说,语文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新课标>反复强调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领悟,让文本促使学生情感升华.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教材、学生的互动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影响学生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通过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认识语文教学本质,明确语文教学目的,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3.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语文课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门关键课程.在近二十年语文教学生涯中.笔者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学效率仍然偏低,学生语文能力还依旧赢弱.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觉得越来越难学.老师也觉得越来越难教,尤其语文教学更是难上加难.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总结等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多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当前语文教学提高质量的重要课题.通过语文实践总结出了提高学生能力,不能只讲“成品”、还必须努力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在讲好“成品”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多读多练笔的习惯,通过分析论证、将结果自然过渡出来.  相似文献   

5.
情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认识主体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好情感因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情感还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语文教学中的任何活动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因此,要从备课、授课和复习三个主要环节入手,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志趣.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改革.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应从三方面做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个性的发展过程不仅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还要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基础不是对学生整体混沌认识,而是对学生个体的写作个性、特长的深入了解."教育--这首先是研究人的学问.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和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所以,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差异化的作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周永 《教师》2010,(13)
传统语文教学封闭、单向、趋同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滞碍了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并严重地降低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9.
大概语文教师都有同感,即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实非易事.往往精力投入大,但收效不明显.20余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45分钟效率,固然是关键,但光在课堂下功夫还远远不够,有道是功夫在诗外.故于此抛砖一二三. 一、维护一路好心情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心情好,做事得心应手,履险如夷,遂心偿愿,容易成功;反之,心浮气躁,郁郁寡欢,做事丢三拉四,节外生枝,轻而易举之事也意外翻船,遇到困难更是一筹莫展,手足无措.体育竞技中的超常发挥与频频失误就是很好的注脚.学生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心情好,处于积极状态,接受信息效果好,思路清晰,操作灵巧;心绪抑郁低落,则思虑梗塞、紧张慌乱,出现“空白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维护学生一路好心情,以期轻舟越过万重山.  相似文献   

10.
作业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通过练,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所以,作业的设计应当形式多样,并留有思考的余地,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究、体验.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师应具有自我了解、自我调控、自我激励、情感迁移、人际交往等情商特质.语文教师的情商是营造浓郁的情感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培养创新情感;突出语文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语文教师的情商并非一出生便已注定,而是需要不断挖掘和培植的加强理论建设,提高人文修养;培养高级情感,掌握调节技能;投身教学实践,积累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一是不看对象.接到一个新班,不管学生素质如何便照本宣科地讲开去,这是目前部分语文教师的“常见病”.(教学论)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并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所以,要想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诸如生活环境、个性爱好、知识层次等,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才施教.那种不看对象盲目施教的做法,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了解和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理应成为“备教材”、“备教法”的前提.否则,就是“无的放矢”.其结果则是“戴着碓窝跳戏——费力不中看”.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将枯燥的文字化为有趣的动画,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手、脑、眼、耳等感官积极合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加突出听、说、读、写、品味语言等语文学科基础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得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搭了桥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入手.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热情.在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个"杰克现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有生活才有正确 教学《可爱的小蜜蜂》一课,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蜜蜂的生活特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中,我却惊异地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当我问学生“你对蜜蜂了解多少”时,学生除了课文中所讲的,知之不多.  相似文献   

16.
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在语文教学中,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以便于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7.
一、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确认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对客观世界积极地、能动地"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多次反复的实践活动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做.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读书时间和练习时间.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目标:1.培养即兴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景物、事物的习惯,学会抓住特点表现事物,描写景物。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当众演讲的习惯。3.通过合作探究、写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勤于写作的思想4.培养学生公证、客观的评  相似文献   

19.
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是苦口婆心式的教育.其不但缺少感染教育作用,反而造成学生的逆反对抗情绪,用一句口头语说:听多了,没感觉了.长期以来,"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陷入了"少、慢、差、费"的困境,以致形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苦教、厌学的恶性循环.而体验式教学能让学生受益匪浅,因为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语言文字,而是学生的内心体验即"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将"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阅读的基本要求.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语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主要载体的,是表达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情感是不能命令的",它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发、启动、传感,靠主体的自主感受和体验,才能促使学生真情实感的萌生和发展.这种体验是指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去亲历各种语文现象,用自己心灵的触角和行动,去体验人、事、物、境中所含各种因素,再通过情感催化,达到提高认识,激发情感,从而将其转化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这里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如果体验式教学能运用得当的话,就会对语文有效教学起到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国家振兴的希望,要适应21世纪这个充满希望与竞争、机遇与挑战的社会,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过硬的技能,更应具备自我生存的能力,要学会做人.近几年来,我们常听到某某学生因一句批评或因成绩不好,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学生自私、浪费、懒惰、缺乏爱心、意志薄弱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