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彭欢 《科教文汇》2011,(16):77-78
"张力"在莫里亚克的小说《苔蕾丝·德斯盖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独特的观察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女性人物形象。这种蕴含在人物形象中的理性与本能的冲突,束缚与自由的矛盾,使得小说中的主人公苔蕾丝显得尤为独特。在人性的撕裂中,苔蕾丝形象暗含了一种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元的价值指向。本文即以《苔蕾丝·德斯盖鲁》为代表来分析莫里亚克作品中的张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双面胶》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电视剧,它通过一对普通夫妻的家庭生活讲述了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尽管希望能够粘合所有的不合,但是"双面胶"毕竟不是万能,粘合不住一切。《双面胶》给人的启示和思考正是其作品深刻性所在。  相似文献   

3.
《女学报》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份女性刊物,在维新变法的革命运动中诞生,也因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而受到打击,继而停刊。但《女学报》鼓吹革命,倡导解放女性的办刊宗旨具有历史价值,它带动了中国近现代女性报刊的崛起。  相似文献   

4.
张艳华 《科教文汇》2010,(28):46-46,53
本文旨在结合三位不同时期美国女作家的作品,即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双丝袜》、夏洛蒂·吉尔曼的《黄墙纸》和阿德里·安富的诗歌《潜入残骸》,探讨女性意识和女性创作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理论支撑为伊莱恩提出的女性意识发展三阶段(Feminine,Feminist and Female),即女性从屈从于传统男权中心价值观念,到女权意识增强,再到女人自我意识增强的过程。按照拉康的观点,在传统的阳具中心主义男权统治下,女性是作为男性纯粹他者地位存在的,或者说"女性是一切无"。女性气质只是为了男性需要而作出的面具伪装。本文先对三个文本进行横向分析,通过它们共同表现的女性身份客体性证明拉康"女性并不存在"的合理,再进行纵向分析,展现三部作品体现的女性意识发展。横、纵向分析指明了女性从无到有的可能性,以及在这三个阶段后女性身份定位超越并出现新局面的可能,因为"女性并不存在"这个表达本身就预示了女性获得真实存在的自由,"无"孕育着"有"。  相似文献   

5.
周楠 《科教文汇》2011,(5):23-24
"信"字是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实词之一,它作为一种伦理观念在孔子的整个道德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信"伦理观念是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之中的,与"仁"、"行"、"政"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探讨关于"信"的伦理观念对于当今时代更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个人自立、朋友之间还是经济活动乃至治理国家方面,它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它的现代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明显不能满足现代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培养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使职业教育进入一种新的概念与模式下运作。它是一个包括信息收集、计划、决策、执行、检查、评估6个环节组成的"完整的行为模式"。在《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中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践和检验的,最后有学生和老师共同评估。  相似文献   

7.
康德曾经在《什么是启蒙》中详细地揭示了理性在其运用领域中的尴尬境地:人类在需要运用自己理性的领域里却不得不接受别人的权威;而启蒙要求人们必须依靠自己的理性而不求助和屈服于任何权威.康德试图解决这一悖论,而卢梭的《爱弥尔》恰好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从整部《纯粹理性批判》的立意中,都可以看出康德始终未曾离开过这个启示所设定的线索.通过对《爱弥儿》和《纯粹理性批判批》导言的分析,可以看到卢梭与康德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施明敏 《科教文汇》2010,(17):162-162,180
女性用语作为语言的"变种",在日语中经常被使用。女性用语作为历史和社会的产物已经深深根植在日语中,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本文将从发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男性用语比较的同时,研究现代日语中女性用语的特征。其次,探究女性用语是如何产生的,即女性用语的社会性,并推测其未来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齐物论》作为《庄子》内篇中哲学思辨水平最高的一篇,它确立了自然的主体地位,强调了趋利避害的环保原则,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我国现阶段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许多有意义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中"网络教育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实验为例,阐述了该实验资源库资源层的设计理念、资源结构设计和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11.
英国现代小说家劳伦斯在其作品中常常以两性关系为题材,以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扭曲为主题,小说《儿子与情人》《虹》和《恋爱中的女人》都是劳伦斯的重要代表作。通过对笔下人物的描写,劳伦斯表达了对和谐生活的强烈渴望。大家一致认为劳伦斯的小说有三个本质特征,即有生命、各部分有内在联系、诚实的。本文将讨论"有生命"和"各部分有内在联系"这两个特征,以帮助读者更完整地了解劳伦斯及其小说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现代作家茅盾在其长篇小说代表作《子夜》中塑造了吴荪甫这一现代文学长廊中熠熠生辉、耐人寻味的艺术人物形象,它既给人以审美的体验,也给人们以理性的思考。茅盾并不是以一种批判的口吻讲述这个人物,相反是以一种充满激情的叙述语调来塑造这个人物,人物的失败让人感喟和同情。但仅仅把吴荪甫的悲剧归结为时代的悲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是片面的。笔者认为吴荪甫形象的悲剧性是多方面造成的,他的悲剧既是性格悲剧,也是情感悲剧,从更高的角度来讲也是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已经远去。回顾这一年,有太多的新闻、新发现、新技术、新突破不断涌现……不管是《科学》还是《自然》,不管是《国家地理》还是《时代》周刊,也不管是考古还是医学,又或是太空技术,本刊将所有这"新事物"一一进行盘点,给您带来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14.
王燕 《科教文汇》2009,(11):231-232
本文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通过解析美国女性作家夏洛蒂·吉尔曼著名的短篇小说《黄色壁纸》中女主人公"我"的困境与出路,探析和总结了她的女性主义观的核心,即要工作,取得经济独立。夏洛蒂·吉尔曼以其独特的笔触通过《黄色壁纸》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现实中妇女处境。而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提出的女性主义观点对当时和现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杨柳 《科教文汇》2010,(4):82-84
本文通过对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我孤独地游荡》及多萝茜·华兹华斯的一首自然诗《浮岛》的对比解读,分析男性自然书写与女性自然书写的不同特征,自然在不同的再现方式中的不同地位和形象,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两性在面对自然、自然价值、自然与人的关系等命题时不同的思考和观点。笔者认为威廉·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游荡》反映出的水仙的价值是它之于人的审美和精神愉悦的价值,即自然的“为我”价值。而《浮岛》这首诗则展示了大自然造化于无形的"自为"的价值,以及诗人对于大自然内在秩序和规律的敬畏,从而表现了深层生态学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相互关联、和谐共生的理想关系。  相似文献   

16.
胡杰  杨璐 《科教文汇》2010,(19):183-183,206
康德哲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人为自然界立法"是康德在其1781年发表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的,康德十分反对将人当成工具,他认为"人是目的",人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完善和完成,并且把人在自然界和社会领域中占主体性地位的这一思想进行了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文颖 《今日科苑》2009,(22):215-215
江泽民主席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什么是创新呢?据《现代汉语词典》注释,创新即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在教育界也早有"为创造而教"的提法。而服装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与物质,审美与实用有机结合的产物,它对于创造良好的生存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很少提到"经济"、"经济学"等术语,暗中却采用了经济学的话语方式来解说科学的动态过程。库恩探讨了竞争、垄断、分工与专业化等在提升科学效率方面的重大作用。他还探讨了科学家的问题选择以及在范式革命时期的理论选择,探讨了理性科学家在理论选择中的貌似的非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巧家五针松     
冯志舟 《百科知识》2010,(22):43-43
1991年,《云南林业》杂志笫一期中的"信息咨询"栏目,刊载了云南省巧家县林业局谢庆尧的文章《它是什么树种?》。该文谈到他们县有一叶似华山松、果似云南松,皮似白皮松的树种,问读者它是什么树种。  相似文献   

20.
罗高兴 《科教文汇》2009,(32):245-246
1《诗经》——女性美的源头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女性主义长河中,《诗经》无疑是水之源头,在305篇诗歌中,涉及女性的占1/3以上,它第一次广泛描述了与女性有关的内容,为我们带来了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周代女性生活的面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