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雯 《广西教育》2013,(23):111-113
选取波德莱尔和陈敬容以"时间"为主题的诗歌各一首,采用对诗歌文本内部分析和外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两首诗隐喻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试图揭示两位诗人在诗学创作和美学理念中"交集"和不同点:陈敬容通过隐喻意象抒发生命的张力,而波德莱尔则以隐喻意象表达了"现代性"态度。  相似文献   

2.
诗人用诗歌抒情言志,而隐喻作为诗歌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解读和意义的构建受到了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重视。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CMT)和概念整合理论(MIT)为基础,从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三首诗A Girl’s Garden、Leaves Compared wit h Flowers和Desert Place中选取了在其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析了诗歌中的隐喻,探讨了隐喻含义的构建过程,继而建立了"植物——人"和"动物——人"这两个意象图式框架。  相似文献   

3.
文学语言在广义上是象似的,诗歌自然不会例外,而且更加依赖象似性。《歌唱自我》在美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隐喻在这首诗中也很重要。惠特曼在这首诗中运用概念隐喻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通过分析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显示"自我"意象意义包罗万象。惠特曼将"自我"同诗人自己,美国,其他美国人,神,以及自我思想联系在一起,向读者展示了"自我"这个意象的丰富的隐喻意义,显示了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  相似文献   

4.
文学语言在广义上是象似的,诗歌自然不会例外,而且更加依赖象似性。《歌唱自我》在美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隐喻在这首诗中也很重要。惠特曼在这首诗中运用概念隐喻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通过分析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显示"自我"意象意义包罗万象。惠特曼将"自我"同诗人自己,美国,其他美国人,神,以及自我思想联系在一起,向读者展示了"自我"这个意象的丰富的隐喻意义,显示了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  相似文献   

5.
诗歌之所以能够写得“短”,主要得益于意象的强大凝聚力,或者是象征的巨阔张力,或者是隐喻的无穷暗示力,等等。前者如庞德的《地铁车站》,再者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后者如卞之琳的《风景》。但在赵丽华的这首短诗里,我们看不到意象的营造,或象征的呈现,或任何隐喻的色彩,它仅仅是一种最朴素的表达——叙述。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建构和解读诗歌语篇的有效策略,在诗歌中具有思维、认知和组织功能。隐喻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过程,也建构了英语诗歌的蕴意。源域和目标域的相映射,实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诗人以源域意象为载体,通过源域链条和目标域链条的映射,实现语篇连贯。本文以具体的英语诗歌为实例,分析了隐喻在语篇中对于剖析诗人的思维活动、诗篇内涵和结构组织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在诗歌主题与中心隐喻框架下源域意象连贯和隐喻连贯对于构成诗歌语篇连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美学的角度,对现代抒情诗歌中的诗性隐喻进行了初步研究。作者首先对诗性隐喻做出界定,并绘制出评判诗性隐喻标准的矢量图。经过对诗性隐喻重构的两个环节分析之后,作者认为诗性隐喻是连接意象和意蕴以及诗歌内在结构的桥梁,并指出评判诗歌翻译的成功与否可以把诗性隐喻的翻译作为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8.
“并购”类语篇中的婚恋隐喻——隐喻的社会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隐喻的社会认知观为出发点,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英汉并购语篇中的“婚恋”隐喻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尝试依托广泛的经验证据来透析隐含于该隐喻使用背后的社会文化模式.基于英汉语报刊有关并购话题的“婚恋”隐喻语料,通过对隐喻始源域的结构分析,并结合概念要素的分布情况,归纳出两个语言社团以该隐喻模式为参照系构建并购概念时共享的意象图式特征,以及汉语模式特有的图式结构特点.研究发现,英汉并购语篇中“婚恋”隐喻反映在意象拓扑结构上的特征揭示出基于涉身体验运作的隐喻与潜存于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价值观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认知隐喻学中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解读诗歌张力的成因,即通过突显、忽略和遮蔽的方式达到目标域和源域间子集的映射。以狄金森的三首"死亡"诗歌为例,分析了她诗歌中无穷的隐喻张力。  相似文献   

10.
爱情诗歌通常被称为是语言的精华和最高运用形式。爱情诗歌常常具有模糊的意象特征,其中会运用大量的意象进行隐喻,从而增加诗歌的意境美。隐喻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语言技巧,是我们思维方式和语言运用的一种体现,是人们认识世界、对世界感知的一种重要手段。爱伦坡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本文将以爱伦坡的诗歌作品为载体对爱情诗歌中的隐喻艺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思维与认知现象普遍存在于文学和非文学语言中.本文在传统隐喻观和认知隐喻观的基础上探讨隐喻的内涵和结构特点,分析隐喻翻译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直接翻译”“转换喻体”“保留原文意象加注释”“放弃意象翻译喻义”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当代隐喻学主张身体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起点和基础,以此产生的人体隐喻贯穿着人类认知构建的始终。以“肠”为源域的隐喻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均广泛存在。从认知隐喻角度研究汉英语言对“肠”(intestine)隐喻意象的异同,意义尤为重大。文章诉诸CCL和COCA语料库对涉及“肠”(intestine)及其隐喻词簇的语料进行收集,归纳总结汉英“肠”隐喻意象的异同,并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跨语言比较与分析,发现汉英“肠”(intestine)隐喻具有包括人体器官、疾病意象、食物意象在内的相同意象,以及器官意象、情绪意象、品质意象在词簇搭配上的跨语言差异。具身体认和文化脚本的双象限维度阐释了造成同异并存、同中有异的分布格局之深刻理据。  相似文献   

13.
李雨晨 《海外英语》2014,(18):274-275
诗歌本质上是隐喻性的写作,失去了隐喻,诗歌就会失其独特的美感和韵律,更失去了作者所寄托的深刻内涵和人生感悟,因此,解读诗歌中的隐喻成为理解诗歌的关键。意象是诗人建构隐喻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在诗性隐喻的意义生成和理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旨在从意象分析的角度出发,解读诗性隐喻的意义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归纳唐诗中水意象的概念隐喻,并对各类概念隐喻做了详细的认知分析。研究发现,唐诗中共有六类水意象的概念隐喻:"情感是水""人是水""心境是水""时间是水""困难是水"和"力量是水"。用当代认知隐喻理论解读唐朝诗歌,论证了概念隐喻理论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对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具有指导意义,进一步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在诗歌翻译中,隐喻的翻译尤为重要。但由于不同的文化和心理等因素,两种语言中隐喻的使用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本文从本体、喻体关系角度和中英意象对应角度对隐喻进行分类,并提出对应的四种翻译方法:保留原隐喻、转隐喻为明喻、替换原隐喻和阐释隐喻。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其中更包含大量的隐喻。意象图式是隐喻的认知基础,是人类经验中将抽象关系与具体意象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因此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对《诗经》中的一些隐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诗歌本质上是隐喻性的写作,失去了隐喻,诗歌就会失其独特的美感和韵律,更失去了作者所寄托的深刻内涵和人生感悟,因此,解读诗歌中的隐喻成为理解诗歌的关键。意象是诗人建构隐喻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在诗性隐喻的意义生成和理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旨在从意象分析的角度出发,解读诗性隐喻的意义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修辞的角度找出“怒”范畴词列,分析“怒”范畴词列的身体隐喻机制,日常经验形成“怒”的意象图式,进而投射具体域结构,通过隐喻形成抽象概念。“怒”的意象图式和身体隐喻的奉质,成为“怒”范畴的认知纵向和横向上的最佳点。“怒”的意义来源于对事物的认识及对其范畴化的能力。通过对身体隐喻构筑“怒”范畴词列的描写,进一步探讨了隐喻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代表人物约翰·邓恩素以其诗歌富含奇思妙喻,思辨性强,想象奇特而著称。"死亡"是邓恩诗歌中的主题之一,有关死亡意象与死亡隐喻的诗歌占很大比例。本文拟从认知视角,借助概念隐喻理论来解读约翰·邓恩诗歌中的死亡概念隐喻,并对其诗歌中大量死亡隐喻的创作原因作进一步分析,以欣赏邓恩诗歌中死亡概念隐喻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大量使用隐喻的语言结构,散文需要意境、诗歌需要意象、小说需要形象,而意境、意象、形象的塑造本身又离不开隐喻的使用。本文以胡发云《老海失踪》为例,主要探讨隐喻与文本内容的关系、隐喻在文本中的分析途径和手段以及文本内容与转喻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