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羽的大半生和编辑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这样说,凡是在五六十年代中国青年社出版过作品的作家和诗人,几乎没有不认识张羽的。在那个年代,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成长的那些著名的读物,如《青年英雄的故事》、《红旗飘飘》丛刊、《在烈火中永生》、《红旗谱》、《红岩》、《风雪》、《王若飞在狱中》,大都浸透了张羽的心血。要练就一双慧眼我与张现是同乡,加之自己又多年从事新闻工作,有机遇多次在北京访问他。谈到怎样搞好写作和编辑工作?张羽认为首先留具有一周慧眼。那么,慧眼怎样培养呢?他说:“慧眼不是天生的,是从交际工作…  相似文献   

2.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这支唱遍陕北高原的民歌,讲述的就是革命烈士刘志丹的传奇人生。2013年是刘志丹烈士诞辰110周年。在陕西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史料里,有一册珍贵的红色革命历史文献《刘志丹的故事》,该文献长:17.5厘米,宽:12厘米,全书共计29页,裁体为巳范黄白宣纸,全书字体为铅印宋体繁体字,封面特别而引人注目,中间用宋书繁体竖写着《刘志丹的故事》六个红色的大字。  相似文献   

3.
正"陕北出了个刘志丹"——这支唱遍陕北高原的民歌,讲述的就是革命烈士刘志丹的传奇人生。在陕西省档案馆馆藏革命历史档案史料里,有一册珍贵的红色革命历史文献《刘志丹的故事》,该文献长17.5厘米,宽12厘米,全书共计29页,载体为已泛黄白宣纸,全书字体为铅印宋体繁体字,封面特别而引人注目,中间用宋繁体竖写着《刘志丹的故事》六个红色的大字。封面上有飘扬的中国共产党党旗;有手握钢枪冲向敌人的红军战士;有抬着单架护送伤员的支前  相似文献   

4.
江珊娜 《新闻世界》2013,(4):295-297
本文通过“红色文化”在大学生受众中接受程度调查为基础,分析以“红歌会”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接受程度较低的原因。并从传播学和市场营销学的角度出发,将《中国红色会》与同类节目作比较分析,得出“红歌会”在青年大学生中增强影响力的途径与方法,以期为该节目以及相关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孟树 《东南传播》2021,(3):62-64
新时代的到来,给红色影视这一传统影视类型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空间.为进一步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挺进影视主体受众青年群体的市场,不少红色影视一改往日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不再进行传统的说教和价值观的强势"灌输",而是扎根于丰厚的文化土壤,借助各类平台的优势,以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影视创作.各类影片呈现内容中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也有很多值得更加精进的地方.基于此,本文通过同类题材红色影视《中国机长》和《空天猎》比较,旨在从两部新时代颇具代表性的影片中,积极了解两部影片所做的创新探索,从比较分析中发现优点借鉴经验,且针对不足提出建议,进一步探索红色影视在青年群体中的创新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央领导同志对《革命烈士传》编辑出版十分关心。1985年第1集出版时,陈云为《革命烈士传》题写了书名,李先念写了序言。邓小平同意重用他曾为《广西革命回忆录》(续集)题写的“用革命的事迹来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像我们的前辈那样,像我们的先烈那样,永远当一个革命者,永远当一  相似文献   

7.
张羽,字来仪,我国明朝初年著名诗人,与高启、杨基、徐贲并称“明初四杰”。洪武中,他得罪皇帝,自知逃不过朱元璋的屠刀,投水而死。本文无意探讨他死的原因,仅就他死在哪里这一问题略作辨正。张羽在何处投水而死,《明史·文苑》本传有记载:“寻坐事窜岭南,米半道,召还。羽自知不免,投龙江以死。”此处告诉人们:张羽是在“龙江”投水而死的。问题好像已经解决,但是若问:“龙江在哪里?”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却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不是吗?诸多明诗选本和古诗选本介绍张羽的生平时,多作“投龙江而死”,对“龙江”这一专有…  相似文献   

8.
庞晨 《北京档案》2021,(1):47-48
在北京市西城区档案馆中保存着这样一份档案,它是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追认丁秀兰同志为革命烈士的函.2003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根据民政部《关于在防治非典型肺炎斗争中做好烈士审核报批工作的通知》精神,向北京市民政局致函,追认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光荣牺牲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医师、党支部书记丁秀兰为革命烈士.  相似文献   

9.
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红旗谱》,出版二十多年来,已在我国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人们还不晓得它是怎样从默默无闻中被人发现的。作者写了好多年,没有受到重视,即使读过某些篇章的人,也从没有在口头上或书面上给以肯定。张羽同志作为一个编辑,热情组稿,并在审读意见中第一个肯定了这部作品,而且建议出版社和作者订约,使此书及时和读者见面。现把张羽同志近三十年前写的审读报告在这里发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就我所知,仅在文摘类报刊上介绍过的,就有两个《红色家族》这种家谱式的作品了——一个是原公安部长罗瑞卿的女儿点点的《红色家族》,一个是原南方某省负责人项南之后的《红色家族》。可见,写《红色家族》,是当今的一种时髦。也许笔者生也愚钝,总也弄不清这《红色家族》究竟是个什么。我不知道,《红色家族》的作者们,是不是《红色家族》的红色成员。如果他们不是红色者,那么,他们的“家族”,就称不上是《红色家族》。这是因为,他们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8,(3)
讲科学·开心智·重实用——评《陕西科技报》文/张羽与一些打扮的花花绿绿的报纸相比,《陕西科技报》显得有些“土气”:没有过多的与内容无关的大幅图片,也没有粗黑线、大标题给读者以“视觉冲击”。与一些扩版到18版、24版的日报大报相比,《陕西科技报》也显得...  相似文献   

12.
<正>近期,四川省档案馆收到一封来自山东省青岛市王愔女士寄来的感谢信,信中介绍,其祖父王麟系四川荣昌人(今重庆市荣昌区人),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4师740团团长,在台儿庄战役之滕县保卫战中,浴血奋战、壮烈殉国,被国民政府追赠为少将,1997年被国家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并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在2015年纪念  相似文献   

13.
正一红色影视剧的热播是新世纪以来影视传媒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潜伏》、《悬崖》、《暗算》、《恰同学少年》、《中国1921》以及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作品的推出形成了中国当代文艺史上继五六十年代之后又一个红色影视高峰。从思想文化建设的层面上来看,新世纪红色影视剧的兴起使得红色文化思潮的打造与传播在近些年来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它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国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红色主流期刊,自1923年创刊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其百年办刊历程经“三停三复”。延安时期的《中国青年》是第二次复刊的产物。延安复刊后的《中国青年》把宣传抗日政策、动员青年投身抗日救亡作为当时的中心任务,在指导青年运动、鼓舞青年斗志、培养优秀青年干部、建立全国青年统一战线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延安时期的《中国青年》坚持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始终围绕青年关切话题展开讨论,将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有机结合,真正“为革命的青年作革命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杨兴茂 《档案》2011,(4):34-35
笔者在撰写《翰墨告慰烈士魂——甘肃省档案馆所藏习仲勋两度致信谈革命烈士李炎档案解读》文稿时,因手头史料缺如,以未能简介李炎烈士的生平事迹和牺牲史实为憾。当时,适逢纪念中共建党90周年,遂在2011年第3期《档案》先将此稿刊出。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5月13日隆重召开大会,热烈欢迎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工作人员,对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工作人员和驻南新闻工作者进行表彰。朱镕基总理在大会上郑重宣布:根据《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的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已批准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同志为革命烈士。中宣部、中国记协5月16日召开学习邵云环等三位烈士英雄事迹大会,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在会上宣读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关于授予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位同志“人民的好记者”荣誉称号的决定》,并号召全国新闻工作者向他们学习。邵云…  相似文献   

17.
书情书讯     
《出版参考》2014,(15):38-39
正《红色年轮》系列丛书出版座谈会成功举办本刊讯4月27日,《红色年轮》系列丛书出版座谈会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召开。数十位革命元勋和开国将领的后代与党史军史方面的专家、新闻出版界人士齐聚一堂,亲切交流,共同重温红色经典、畅谈红色主题。《红色年轮》大型爱国主义教育系列丛书,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指导策划,中国书籍出版社与中国爱国主  相似文献   

18.
革命烈士方志敏在文学方面有极高的天赋,在学校读书时,方志敏就十分喜爱文学,从1919年秋方志敏考入江西省甲种工业学校,到192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4年多的时间,方志敏创作了一系列抨击黑暗社会现实的文艺作品,如话剧《私塾的怪现象》、《旧婚姻制度下的牺牲者》;小说《私塾》、《谋事》;诗歌《哭声》、《呕血》、《血肉》、《快乐之神》、《我的心》、《同情心》等。在方志敏的诗词中,对仗工整的古体诗只有一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2002,(4)
为着较好地履行报刊管理职责,我注意经常学习吸收新闻出版的新知识。最近,受陕西一位朋友的推荐,我拜读了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羽先生的学术专著——《当代新闻写作学》,很受启发,感到该书是名副其实的、具有当代特色的新闻写作学。  相似文献   

20.
红色电影的历史及角色变迁红色电影,即反映革命精神及英雄主义的电影。红色电影作为主旋律电影中的一个种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缩影。早在1942年,毛泽东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中国产生了大量反映时代、对人民群众有重要影响的小说、戏剧、电影作品,其中就包括诸如《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等耳熟能详的红色电影。文学评论家曾镇南认为:和以往板起面孔的人物形象相比,红色电影更有人情味,人物也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