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师法自然     
有个淘气的小男孩儿捉了一个蚂蚁,打算狠狠地折磨它。他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樟脑丸,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儿,然后把蚂蚁关在里面——他想困住这个可怜的小家伙。蚂蚁并没有屈服,立刻开始了  相似文献   

2.
在一片大森林中住着数不清的动物,有活蹦乱跳的兔子,有笨重的大象,还有聪明伶俐的猴子。猴子是森林里最爱探险和实践的。一次小猴子在城里看见了一样他从没见过的东西,它会前后晃动,人可以坐在上面休息。小猴子越看越喜爱,便打算做一个。小猴子回到森林便开始画草图、选材料,忙了半天,东西还没做好。小猴子灰心了,他觉得太累了。小猴子就又进城去玩了,这回他又看见了那会动的东西,小猴越看越喜欢,就又回去做那可爱的会动的东西去了。这回,小猴子终于把这个会动的东西在两棵很大的竹笋上做成了。小猴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兴奋极了,便给了它一…  相似文献   

3.
叶显玉 《少儿美术》2020,(2):34-34,36
会动的“画”是一种既有趣又简单的动画形式,也是动画或者电影制作最基本的一种形式。它应用视觉暂留原理,将人物、动物的造型设计在一个连续相关联的画面中.以游戏形式的展现让学生在课堂中欣赏感受会动的“画”,并学会创作会动的“画”,体验自己的画作“动”起来的奇妙感觉。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愉快氛围中,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不仅仅要启发学生们探究了解各种形式会动的画,提高学生的造型与设计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课堂里打开一条康庄大道,引领学生们探索和发现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动画的辉煌与贡献,在情感上体会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直面我们国家动画现状所面临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时代里,结盟计算机课堂,以翻转课堂的形式擦出希望的火花。  相似文献   

4.
有位教师讲《蚂蚁》一课,上课之初,学生交流捕捉蚂蚁的地点及对蚂蚁生活习性的了解,教师话锋一转:“看来同学们对蚂蚁已经很熟悉了,那就画一画你们熟悉的蚂蚁吧。”学生充满信心地画起来。片刻之后,形形色色的.蚂蚁跃然纸上,有画成“千足虫”的,有长着四条腿的人体型蚂蚁,好在它们头上都有一对触角。  相似文献   

5.
画蚂蚁     
暑假,妈妈给我报了画画补习班。第一天上课的时候,老师教我们画蚂蚁。老师先给我们讲了一些蚂蚁的画法,然后让我们自己画。我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去画大椭圆、小椭圆和中椭圆。可手中的笔像跟我作对似的,把大、中、小三个椭圆都画成了圆圈,难看极了。我非常沮丧。老师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走过来说":蚂蚁其实很好画。"老师说完,开始手把手地教我。她边画边说":先画大椭圆当蚂蚁的头,再画小椭圆当蚂蚁的身子,最后画中椭圆当蚂蚁的  相似文献   

6.
今天美术老师给同学们发了新书,麻大烦接过书一看,封面上画有一棵叶片特别大的树,树下还有一枚种子,红红的,特别饱满。麻大烦推了推胖虎,说:"嘿,你看这画画得多奇怪呀!画树就画树吧,树下还画一枚种子干什么?"胖虎也觉得奇怪,他歪着头,左看看,右瞧瞧,然后问麻大烦:"这是什么种子呀?像蚕豆,可蚕豆也没这么大呀!这种子要是埋到地下,会长出什么来呢?"  相似文献   

7.
师法自然     
有个淘气的小男孩捉住了一只蚂蚁,打算好好折磨它。他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樟脑丸在地上画了一个圈,然后把小蚂蚁关在了里头——他是想困住这可怜的家伙。  相似文献   

8.
我和蚂蚁     
有个淘气的小男孩儿捉住了一只蚂蚁,打算折磨折磨它,他拿出准备好的樟脑丸,用樟脑丸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儿,然后把小蚂蚁关在了里头——他是想困住这小东西。  相似文献   

9.
5条腿的蚂蚁     
喜爱小动物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们蹲在地上观察各种小动物,或把它们抓起来放在手中玩耍。我在上《蚂蚁》一课前,让学生每人带一只蚂蚁到课堂上进行观察,并要求学生把蚂蚁画下来。孩子们画的蚂蚁各式各样,不时引起大家的笑声。当聂梦同学把她画的蚂蚁展示出来时,大家开始纷纷议论开来:  相似文献   

10.
5条腿的蚂蚁     
李文豪 《科学课》2009,(4):57-58
喜爱小动物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们蹲在地上观察各种小动物,或把它们抓起来放在手中玩耍。我在上《蚂蚁》一课前,让学生每人带一只蚂蚁到课堂上进行观察,并要求学生把蚂蚁画下来。孩子们画的蚂蚁各式各样,不时引起大家的笑声。当聂梦同学把她画的蚂蚁展示出来时,大家开始纷纷议论开来:  相似文献   

11.
上《蚂蚁》一课时,学生们都用小手捂住自己装蚂蚁的小瓶,注视着老师手上拿着的实验用品。先用樟脑球用力地在投影片上画一个圆,然后把瓶中的三只蚂蚁放到上面,但是蚂蚁就像没闻到任何气味一样,大摇大摆地冲出圈外。呀!太出乎意料了。根据教材的说明和图示,成功的现象应该是:蚂蚁在樟脑球画的圆圈内沿着  相似文献   

12.
观蚁     
星期天闲得无聊,在院子里闲坐时,发现地上有只蚂蚁在自由自在地觅食。我完全是为了消遣,用卫生球画了个圈,把地上的蚂蚁圈了起来。那只蚂蚁发现被圈起来之后,显得十分慌张,如同置身于热锅之上,急匆匆地在圈中东奔西跑,就是不敢越过卫生球画的白线。看着它那欲突围而不能、慌慌张张的样子,我觉得蚂蚁可悲又可笑——一条细细的白线有什么可怕的?由此看来,蚂蚁毕竟是低等动物,毕竟是蚂蚁。有人讲:对于蚂蚁来说人就是上帝,蚂蚁对于自己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动画是一种综合门类的艺术,它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动画,顾名思义,就是会动的画,活动的画。也就是说,通过一些方法使原本不具备生命的画获得生命,并且活动起来。"会动的画"这个词句虽然简单,但是却非常简单明了的阐明了动画的实质,即动画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动"和"画"。动画,不仅要画,而且要动,在这里面,很显然,"动"指的是经验和技术,而"画"指的是艺术性的方面多一些。动和画相结合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艺术门类——动画。从动画的产生、发展到成熟,人们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发明新的动画形式,并且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4.
三只蚂蚁     
赵航 《课外阅读》2011,(5):62-63
三只蚂蚁外出寻找食物,一只蚂蚁爬到了石阶上,一个小孩手里拿着樟脑丸,对着它画了一个圈,蚂蚁就在圈内循环爬行,徒劳了很长的时间也找不到出口。第二只蚂蚁也爬上了石阶,它看见第一只蚂蚁在圈内循环爬行  相似文献   

15.
儿歌六首     
牵着手向前走□孙加祯爸爸牵着妈妈的手妈妈牵着囡囡的手囡囡牵着布娃娃的手一二一向前走爸爸走在前妈妈走在后囡囡跟着妈妈走布娃娃走在最后头蚂蚁拖麦粒□刘春花一只蚂蚁拖麦粒麦粒不动一丝丝二只蚂蚁拖麦粒麦粒拖得翻身子三只蚂蚁拖麦粒麦粒拖得慢慢移四只蚂蚁拖麦粒麦粒拖到洞穴里风宝宝□张春明风宝宝藏猫猫藏到风筝下风筝飞高了藏到河面上河里浪高了藏到大树后大树摇头了藏到风铃里风铃唱歌了风宝宝藏猫猫哪里他都藏不了画中的鸟□赵朝英画中有树树上有鸟用手摸摸不飞不叫打枣□张华金秋到竹竿响枣乡处处打枣忙乒乒乒乓乓乓红雨落珍珠…  相似文献   

16.
“认识蚂蚁”是幼儿园春季最常见的主题活动。几乎每一位老师都有过在温暖的阳光下带领孩子看蚂蚁、捉蚂蚁、研究蚂蚁的经验。很多孩子也因此知道蚂蚁是6条腿、有触角,而且画过蚂蚁、听过蚂蚁搬豆的故事……然而,经历了这样看似热热闹闹、丰富多彩的活动之后,孩子们又真正收获了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三只蚂蚁     
三只蚂蚁外出寻找食物,一只蚂蚁爬到了石阶上,一个小孩手里拿着樟脑丸,对着它画了一个圈,蚂蚁就在圈内循环爬行,徒劳了很长的时间也找不到出口。第二只蚂蚁也爬上了石阶,它看见第一只蚂蚁在圈内循环爬行,不由嗤之以鼻道:"愚笨到极点了,无能到极点了,像你这样,  相似文献   

18.
种牙     
康康有一颗牙活动 了,他去告诉妈妈;“妈 妈,我的牙会动,你看!” 妈妈正忙着做饭,没空 理他,就说:“你的牙要掉了。”康康听 了很着急,他想到了邻居家奶奶满嘴 牙掉光的样子,唉,怎么办呢? 第二天,康康来到幼儿园,他一会 儿用手摸摸会动的小牙,一会儿去照  相似文献   

19.
虫虫大变装     
星期日,我和美术老师去公园写生。很快,我就完成了一幅画的初稿,在准备上颜色的时候,我发现一只蚂蚁在我的右手下方爬行。我平时最讨厌蚂蚁了,于是心想:嘻嘻,趁此机会捉弄它一下吧!我用笔蘸了点蓝色在它周围画了一个圈,它果然中计了——染了一身的蓝色爬出来。我差点笑出了声!没多久,我又发现一只蚂蚁。我想,这一定是那只蚂蚁的朋友来找我报仇了。于是我轻轻地捏起它,放到一个有黄色颜料的地方,它便成了“黄蚁”。接下来,我把许多蚂蚁分别染成了红色、橙色、绿色……,最后还找出了脚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蚂蚁的原因——在离我脚边半米远的地…  相似文献   

20.
蚂蚁怕樟脑     
这天下午,我想找本书来读。我打开书柜时,闻到一股特别的味儿,原来是樟脑丸的味道。我忽然想起一本书上说蚂蚁怕樟脑,是真的吗?我决定做一个实验。说干就干,我跑到屋外,沿着墙根仔细地找起来。我终于在一个墙角里找到许多蚂蚁。那些蚂蚁正向前爬,我用樟脑丸在它们前面不远处画了个半圆。蚂蚁们先是不知所措地停了下来,然后不少蚂蚁向反方向慌乱地爬去。我连忙又画了个半圆,堵住它们的去路,这下蚂蚁可没招儿了。它们有的到处乱撞,像没头的苍蝇;有的干脆停在原地不动了,仿佛在思考对策;还有几只看上去似乎有气无力,仍在不断地努力爬行。十几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