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绘画所使用的媒介符号是点线面色,诗歌使用的媒介符号是语言;点线面色占有空间位置,而语言是在时间中发生。莱辛在(《拉奥孔》中说:“每一种艺术所表现的对象必须与这  相似文献   

2.
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有其独特的抒情方式。这种抒情方式影响着诗人对语言形式的选择和运用。英国诗人雪莱说过:“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这种“变形”,实际上是诗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对语言符号实现其审美变异,使常规语言在他们笔下被强化、浓缩、颠倒、扭曲、断裂等,从而将普通语言符号转化为诗中的艺术符号。这种经过诗人改造,变异  相似文献   

3.
诗是文学中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它以语言的手段来表现万事万物,是一种创生性语言,是在心理场中生存的一种超越各个意象的具体属性之和的新质。诗的语言作为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它是意象符号的符号,具有“内指性”。海德格尔认为“日常语言”重在工具性,而“诗的语言”重在其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本质上是一种“言外之言”、“无言之言”,是诗人心中丰富、深刻的情感表现。  相似文献   

4.
唐代艺术与诗歌文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诗歌与艺术体现了文学与多种艺术形式的关系;艺术作品成为了唐诗传播的媒体;乐舞独特的传播效能,促进了诗与乐的交融;口头吟诵以语言符号为传媒,显示出鲜明的社会效应和丰富的传播信息;书法、铭刻使诗歌作为传播方式具有长久性和观赏性;绘画从视觉感知上发挥诗歌的传播功效;传奇是以大众文化的形式对诗歌起到特殊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诗人在艺术意境的创造中,要描绘出包含着主观感情色彩的客观生活画面,所藉以思维的工具是语言。因而一般读者要读懂作品,首先必须通过语言,即使是专门从事评论的鉴赏家要分析研究作品,也同样必须首先透过语言,才能作出审美判断。在文学家眼里,“语言是艺术的媒介”,在符号学者看来,“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在这个符号系统中,最基本的表义性符号是词。它对于诗人来说,不仅是构筑诗的琼阁的物质材料也是诗人赖以诗思维的工具。因而,要进入作  相似文献   

6.
诗歌教学如何“补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的“空白”,在西方理论中称为“未定点”,它需要读者或观众以自身创造性的理解力、想象力去补充、去丰富。譬如中国的绘画艺术有“空白也是画”的说法,讲究在画幅上留出空白,为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艺术虽有不同门类,但彼此之间往往相通。作为诗歌这一文学形式,更是深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精髓。诗的“留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多比较含蓄,或借助于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或借助于具体形象。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则往往隐藏在它们的背后。这种理解上的不确定性通常成为诗歌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二是诗歌语言的…  相似文献   

7.
“诗的散文”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在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看来,散文使用白话是古已有之;韵文使用白话则需重新创造。以胡适为代表对新诗的语言进行了最初的“白话”的“尝试”,力图用精炼的语言与分行的形式完成诗与散文的分离。但这种“尝试”是不成功的。第一、在当时“作诗如作文”、“作文如说话”的文学观念的影响下,许多诗作的语言徘徊在诗与散文之间,形成散文与诗歌语言的交融;第二、由于缺乏“白话诗的借鉴,作者对诗歌的形式因素知之甚少,多数作品的分行实属不必要,只是徒具诗歌表面的形式,而未摆脱散文语言的束缚。所以,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许多白话诗,实为“诗的散文”的雏型。 “诗的散文”指那些具有诗的内核(“情绪”与“想象”)篇幅较长(比之于诗歌),不分行的无韵律的文章。1922年1月,郑振铎在总结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诗散文”创作后,指  相似文献   

8.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高伟 《学语文》2009,(4):20-20
谢冕先生在《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一文中开篇指出了诗歌鉴赏的立足点:“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只有充分借助语言这种符号才能真正读出效果,读出能力。我们在阅读鉴赏中还必须要认识到:阅读者既是语言信息的领悟者。又是语言信息的加工者。  相似文献   

10.
一、诗符号与诗编码。诗歌通常被说成是语言的艺术;换成符号学的说法,是语言符号编码的艺术。实际上,传统的说法很有局限,而换说仍然很片面,没有切中诗歌艺术的实质,因此不能有效地指导诗歌翻译。诗歌创造所运用、涉及以及暗示的符号可以统称为诗符号。皮尔斯把符号归纳为三类,即标示符号(indexity)、象似符号(ioonity)和规约符号(conventionality)。国内学者如赵毅衡等,对符号进行过更为细致的区分与归类。诗符号,如果要进行分类与清理,现有的符号学成果,包括皮氏与赵氏的思路及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要解决诗歌与诗…  相似文献   

11.
艺术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艺术语言在语言编码中所利用的语法手段一旦不可能尽其意,艺术语言便借助于意象思维这一特殊的艺术思维方式,从而使得普通的语言符号上升为艺术语言的符号,“象”是艺术语言的符号媒介,是主体情意的寄托载体,是沟通物象世界与内心世界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诗歌的音乐性即诗歌在语言和形式上所具有的跟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诗歌语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并通过声音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以打动人心;在内质上,则体现为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心灵的律动,是诗人情感、情绪的声音显现形式。诗歌的音乐性,首先应视之为诗的内在素质,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因素。“诗言志”“诗缘情”,诗歌抒情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诗歌必有与之俱来的音乐性,即诗歌的抒情性决定了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声律化的特点。我们知道,人们情感的抒发,要用一种既不是叙事也不是论说的抒情语体裁形式…  相似文献   

13.
王凤霞 《成都师专学报》2008,27(1):101-103,112
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系统转换的交流活动,而且是两种语言背后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特殊表现形式。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所译南朝诗人谢胱的名诗《游东田》为例,通过“以创补失”和“三美”论,解读许渊冲诗歌翻译中文化因素在译诗中的再现,从而论证诗歌翻译不是复制原诗,采用“拆散、重组”文化基因的移植方法可以实现以诗译诗,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文学语言 举凡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寓言、故事、报告文学等等,都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凭借着语言这个工具,或者说通过语言的媒介,塑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反映复杂纷纭的社会生活,在读者或观众面前,展开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生活图画。离开了语言,就无所谓文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尔基把语言称为“文学的第一要素”。  相似文献   

15.
诗是最讲究艺术形式的艺术,在诗歌这种特殊的体裁中,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地位——诗美的本质。诗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内容沉淀、内隐于艺术形式,使艺术形式成为诗美的本质标志。  相似文献   

16.
诗是用语言做媒介,画则是用线条和色彩做媒介。但一首好诗往往被人们说成是一幅画;同样一幅好的画又往往被称为是一首妙诗。然而诗与画的融合并非易事。莱辛说:“第一个对画和诗进行比较的人是一个具有精微感觉的人,他感到这两种艺术对他所发生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我想用诗家之心、画家之意进行艺术创作的人,无疑也是一位具有精微  相似文献   

17.
一、绘一幅图画,以画面激趣 诗歌与绘画虽为两种不同的艺术,但二之间有不少相通之处。在古代,许多诗人将诗画沟通起来,融诗情画意为一体。即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具有绘画般的意境:绘画中具有诗的情趣。因此说,教学古诗,可以用“绘画”作为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品词析句、反复诵读,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将语言字中包含的形象和画面进行“复制”或再创造。这一过程,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留下自由想像和创造的足够空间,把学生的想像力、感悟力和创造力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颇具韵味的语言艺术 ,艺术语言的符号通过自然的情感逻辑来显示其结构和脉络的“意合性”与“神摄性” ,从而在物质材料上为艺术语言的表达效应提供了美学基础 ,同时也使艺术语言的表达效应必须穿透一种侧重于写意的隐喻形式 ,才能获得破译。虽然这种符号形式在可接受性上不易为受话主体把握 ,极有可能导致艺术语言的表达效应的流失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由大量的不合格的艺术语言符号形式所导致的艺术语言表达效应丧失殆尽的情况。艺术语言符号形式的可接受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风貌的重要组成方面 ,也是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从济慈诗《希腊古瓮颂》看"沉默"的艺术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诗人济慈诗作《希腊古瓮颂》将绘画艺术与诗歌相互打通,充分体现了“沉默”对诗的语言的原创性作用,因而也就表达了“沉默”中的“美”所必然造就的那个“真”的艺术现实。  相似文献   

20.
摹绘(摹状),是一种摹写审美主体对于客体的感觉的修辞格式。不管是摹声抑或是绘色,均需诉者人的感觉器官,前者通过人的听觉器官使人“如闻其声”,后者通过人的视觉器官使人“如见其形(色)”。既谓“如”,就意味着这种“闻”或“见”都是间接的,都要经过语言符号(语音符号或文字符号)的中介,并借此以与音乐、绘画这类直接诉诸人的感觉器官的艺术形式区分开来。以上,是摹绘这种修辞格式在审美过程(即辞格的形成)中的基本特点。 从美感(即修辞效果)上来说,摹绘又具有“再现”与“表现”的双重表达功能。首先,摹绘既然是审美主体对于客体的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