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主要以古揭阳的建置和汉人入潮的影响说明“榕江文化”是潮汕文化发展的先导  相似文献   

2.
韩江古名录     
古时,韩江未有名,只称大溪。汉魏时,因其“潮水往复”,(光绪《海阳县志》:“韩江之潮,昔尝至(阝留)隍”)称员水。如《水经注,卷三十七》:“员水又东南一千五百里入南海,东历揭阳而注于海也。”《水经注通检》:“员水,今韩江。”唐宋之时,韩江有鳄鱼为患,又称鳄溪、恶溪。如顺治《潮州府志》:“鳄溪,一名恶溪,亦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古揭阳县的建制时间,县治,名称,县属,政权性质以及今揭阳抗日后的归属问题都作了论述。每个问题作者都引入各种不同看法之后才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揭阳建制于秦,至汉元鼎五年以前为军戍政权性质,以后才为行政建制。但吴时,揭阳并非又名南康,其县治,今说有三,即潮郡之北,揭岭之南(揭岭如饶说)和河婆说,莫衷一是。今揭阳县治也有三说,即(阝留)隍说、京岗说和玉窖说。(阝留)隍说不足取,京岗说未实现,唯玉窖说,从宋绍兴十年建治至今则已成共识。  相似文献   

4.
清代有一位著名作家,叫袁枚。袁枚有一本著名的书《随园诗话》。有一次,我翻这本书,读到一句话,一下子就记住了。他说诗“不能揉磨入细,未免粗才”。我觉得,这“揉磨入细”四字,道出了写出好诗文的秘密。我理解,所谓“揉磨入细”,就是写诗作文需仔细琢磨、打磨,让诗思进入幽细精微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所谓“四能一体法”,是指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进行综合训练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方位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它的最大特点是:综合性强,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叶圣陶先生非常精辟地指出了它们的关系: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这四个方面都不能偏废。笔者在教散文时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以《听潮》第四自然段为例: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  相似文献   

6.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从本质上说,吴文化就是“水的文化”,其重要特征有四:一是柔美,二是雅致,三是圆融,四是有序。金庸武侠小说中内含着吴韵,具有吴文化上述四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万事开头难     
记得我第一次广播是在四年级的一个冬天,因为当时有一名广播员生病没来,我是临时调过去的,所以并不知道要怎么广播。中午,午休的铃打完了,我和其他广播员一起来到广播室,一看见麦克风,我的心就“咚咚“乱跳。但我看到伙伴们并不紧张,好像没事人似的,我想自己也不能当胆小鬼!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拍拍同班同学的肩膀说:“可以开始了吗?”她伸过来一只手,给我看了看表,坦然地说:“还有几分钟,好好准备吧!”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部学术专集.但是它和某些“小文化”研究成果大不相同.它以其新的观念、新的追求、丰富的内涵而引人.作为无锡吴学研究所(靠吴文化公园)首次单独出版的学术专集,即《吴学研究专辑》的第一辑,这本书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大文化”学术观点.自三十年代卫聚贤先生倡导“吴越文化”研究以来,吴文化研究都集中在对先秦吴国起源至亡国一段历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上(即所谓的“小文化”).应该说几十年来所取得的成果是不小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这一传统观点显出了明显的局限性.这就是吴文化公园诞生引出的一段风波,有些学者对它展示吴地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吴文化”旗号提出了异议,认为吴文化是不朽的,但不能说是“悠悠”的(公园所在路段公路悬有“悠悠吴文化”巨幅字牌).公园主任(也是创始人之一)高燮初意识到,要把公园建好并发展吴地的文化及至各项建设事业,必须突破“小文化”的学术观念.这正是他在学术界友人支持下成立(1991年)的吴学研究所的追求,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书中开宗明义第一个专栏“吴学论  相似文献   

9.
小作文     
说实话,吴老师在课堂上读我那篇作文的时候,我还是挺吃惊的。吴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他叫吴文化,教四年级语文,还是我们的班主任。据说,他把我那篇作文当作范文,在四年级的三个班都读了。吴老师说:“这篇作文好就好在真实,有情感,特别是大部分同学都编造并不难忘的假事来糊弄我,这篇作文就格外出彩了。”这是吴老师的原话。那篇作文,我写的是关于一只乌鸦的真事。去年秋天,麦子种下之后,我妈每  相似文献   

10.
孙昉 《大连大学学报》2023,(5):64-71+78
清代诸帝大都不同程度地要求王公贵族避免沾染“汉人习气”,其中以清高宗弘历为甚。弘历眼中的“汉人习气”指向非常模糊。满族王公贵族对汉族传统文化的仰慕和效仿,均被视为“汉人习气”。弘历甚至将当时已经出现的八旗游惰现象也归因于“汉人习气”的浸染。弘历曾多次以浸染“汉人习气”为由训斥王公贵族。这种贬斥反映了弘历对汉族的戒备,并以此来控制王公贵族。仁宗颙琰、宣宗旻宁也曾斥责沾染“汉人习气”的王公贵族,但是力度和频度都远远不及弘历。随着清朝国势日渐衰落,晚清诸帝对“汉人习气”的贬斥也就销声匿迹了。  相似文献   

11.
尽管我们千百次与“负”打过交道,但内心深处还是把“负”打在另册的.如果你真的把“负”和“正”等量齐观了,奇迹也许就来了.有一道五猴分椰子的世界趣题,说的是5只猴子来到南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它们一路劳顿倒地就睡着了.当第一只猴子醒来时,发现身边有一摊椰子,它把椰子平均分了5份,还多下一只,便扔进了大海,自己藏起了一堆,翻身又睡着了.隔了一会儿,第二只猴子醒来,也发现有一摊椰子,它把这些椰子重新分了5份,也发现多出一只,它自己藏起一份,也把那只多下的椰子扔进了大海,继续睡它的觉.接着第三、第四、第五只猴子都相继遇上上面说的…  相似文献   

12.
出自欧阳修手笔的《新唐书》、《新五代史》问世不久,就遭到了吴缜的有力批驳。由此引发一场争论,但主要的还是“报宿怨”与“复父仇”说,以致形成“吴缜公案”。事实上,吴填“初登第”时,《新唐书》修成已有四年之久,“报宿怨”说不攻自破;欧阳修入史局时,吴父及第已长达十二年,吴父“初登第”一说便不成立。可见两说纯属无稽之谈,吴缜撰《新唐书纠谬》等书的真正动机,是针对《新唐书》诸多失误而发,并无他意。  相似文献   

13.
大家都知道,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可是皇帝的女儿为什么称公主?此外,古书中还有翁主、郡主、县主等名称,它们又与公主有什么区别?“公主”一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都称“公”,周朝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礼的,而叫同姓的诸侯来主婚,于是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所谓公主也者,乃“公”主持其婚礼之意也。当时,周天子的女儿叫“公主”,其他诸侯的女儿也叫“公主”。“公主”又可以叫“君主”。《史记·吴起列传》说:“公  相似文献   

14.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有人说:“不懂得爱学生的人,不配入教育的圣殿。”我看,这一见解十分精当。教师怎样做到爱生呢? 第一、教师必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徐特立同志说:“教师要了解情况,了解学生个人的情况,学生家庭的情况。”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心中不明,缺乏了解,既不能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也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只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文献中经常见到有关“三吴”的记载,在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中国古代史》第三章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中,第一次提到了“三吴”:“……各地发展还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三吴地区”指现在的什么地方,教材没有注释,教参也没有说明。“三吴”究竟在何处呢?“三吴”所指的地区,在古代就有不同的说法。《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解释是,三吴:古地区名。三国吴韦昭有《三吴郡国志》,其书久佚,所指“三吴”不  相似文献   

16.
所谓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美育,它不但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关于苏轼词风方面的研究文章接踵出现,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吴世昌先生的两篇文章。 本文,就“豪放”、“豪放派”问题,评吴世昌先生词说,并与徐洪火先生商榷。 “豪放”,是人们很熟悉而又常用的,似乎没有什么不懂的,其实并不如此。吴世昌先生独具慧心,首先探本索源,指出:“陈登不理许汜,许汜说他‘湖海之士,豪气未除。’显然说陈傲慢,并非褒词。‘放’字则似乎起于魏晋间‘放浪形骸之外’一语,结合‘豪’与‘放’为一词而成豪放,大概起于唐朝,《唐书》称李邕为‘豪放不能治细行’则是指其品行,陆游为别人说东坡词‘不能歌’辩护:‘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也是说东坡为人性格‘豪放’。”“豪放二字多少还有点挥洒自如,满不在乎,豁达大度的含义。”①诚然,做这样认真的探赜索  相似文献   

18.
当第一缕春风带着丝丝暖意吹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我们来到聋哑学校,进行我们的一次采访。“(口当)、(口当)、(口当)”,我敲响了校长室的门。“吴校长好!”我们齐声说。“你们好!找我有事吗?”吴校长和蔼地问道。  相似文献   

19.
趣史夜读     
明英宗天顺年间,文士吴与弼应朝廷的征辟,来到了北京。当英宗朱祁镇在文华殿召见吴与弼时,未想到他竟皱眉瞪眼,汗流满面,一句话也答不上来。沉默了好一会儿,吴与弼才说:“恳请陛下,让小民写成文字上奏吧。”见此情形,在场的官员们无不惊骇诧异。英宗皇帝也气乎乎地“哼”了一声,拂袖而去了。皇帝一走,只见吴与弼便急不可待地跑到左顺门,迅速脱下帽子来看,并同时用手捂着头皮,连声呻呤起来。原来在吴与弼的帽子里竟藏着一只又黑又大的蝎子。刚才在皇帝面前无言以对,正是竭子螯头,疼痛难忍的时候。 无独有偶,南宋孝宗在位期间,也曾出过这样的事情。淳熙年间,一次一个名叫史伦的大理寺丞,在宋孝宗面前谈到先帝高宗的事情,说着说着,忽  相似文献   

20.
编辑部的小吴向我约稿,要我联系写作实际,“随便”对中学生说些什么。本想“拒约”,因为我原本不过是“老生”而已,并非什么“作家”,所谈自然不会有“声高调古惊人心”的效果。可是小吴坚持对我说:“那你就‘老生常谈’吧!”不好拒绝,我这个老书生只好谈一点极为平常的话题。在我的阅读经历中,有个“故事”一直给我留下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