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介绍了中共历史学家龚育之的中共历史观,认为龚育之的历史观体现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党的立场与科学立场的统一,中共历史研究队伍要加强理论修养,开展正确的学术批评等方面。这些理论对于深化中共历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历史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具有务实性、科学性、民族性、开放性、人民性、创新性等基本特征。其中。务实性是邓小平历史观的基础;科学性是邓小平历史观的实质;民族性是邓小平历史观的本色;开放性是邓小平历史观的风格;人民性是邓小平历史观的立场;创新性是邓小平历史观的灵魂。一句话,邓小平历史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民族性、开放性、人民性、创新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蕴含多种独特的重要观念,其中独特的历史观仍有待进一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遵循。从唯物史观视域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所形成的独特历史观,尤其要重视历史耐心保持、秉持人民至上立场、强调世界历史规律遵循、重视历史规律和大势把握四重内涵意蕴。  相似文献   

4.
面向初中学生的历史教学,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时序思维能力,值得每一个历史教师认真思考.大历史观的关键在于宏观的历史视野与精辟的史观结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坚持大历史观,可以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对时序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言,也有着重要的益处:一是大历史观可以让学生自然感受到历史事件发展的时序;二是大历史观可以驱动学生在历史事件的时序中发展思维.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在批判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同时,解构了福山形而上学历史观中的两种因素——来自黑格尔-科耶夫的基督教-资本主义模式和来自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模式。德里达提出了解构的历史观,和共产主义作为"非弥赛亚主义的弥赛亚性"的即将来临却永无在场。该文试图分析德里达提出"解构的历史观"的逻辑进路和理论旨归,并讨论它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误读。  相似文献   

6.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史,把握逻辑关系,扩大理论视野,反思现实问题,构建中华民族历史观。  相似文献   

7.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哲学得以诞生。以批判黑格尔唯心历史观为起点,马克思开始关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历史起源,并提出了以共产主义社会解答"历史之谜"的基本立场,从而在工业历史的考察中力图实现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在早期的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虽然没有脱离人本主义的语境,但是通过对李斯特的批判转变了对国民经济学的否定态度,推进了唯物史观的现实性维度。正是在历史考察与经济学批判中,广义唯物主义克服了传统哲学对先验前提的依赖,在经济现实中找到了人性价值的立足点,完成了历史经验论与历史本质论的统一,实现了新哲学在历史观、经济学、哲学三重场域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8.
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历史观服从于历史总体性的规约.服从于历史宏大叙事的逻辑原则。而新的历史观则认为历史是一种阐释,具有开放性,它服从于阐释者的理论视城和立场。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基于它的历史观,文学因此被历史化了,文学叙事具有历史元叙事的特征。而新的文学观则强调文学的叙述功能,叙事是一种象征,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不是反映关系而是想像关系。社会历史批评应该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吸收新的理论养料完成对自身的改变和补充。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深厚的历史素养、深邃的历史眼光和严密的历史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客观阐述和科学评价,初步形成了富有深刻内涵和时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以“大历史观”的思维观察历史、以“人民至上”的理念解读历史、以“唯物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是习近平历史观的集中表现,彰显了其宏阔的理论视野、鲜明的人民立场、科学的逻辑思维等独特而深刻的理论品格。准确把握和科学认识习近平历史观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从历史深处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是通过讲述历史观的概念以及历史观与历史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而说明在历史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新儒学代表方东美有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其哲学研究的前提是在艺术鸽创造欣赏中,觉察创作之理,彰显美感之情,体悟宇宙与人生的和谐圆融。方东美鼓励人们将情感和创意投射到生香活意的艺术世界,以艺术的方式把握现实,感悟生命意蕴,在文艺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追问中,实现超越存在的可能。方东美有关文学艺术创造的审美特性的观点,是研究方东美文艺美学思想的一个切入点,也是方东美文艺美学观的精华。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其家乡湘西以及湘西的民俗成为他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和支撑点,作者从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中,提炼出饱含深刻寓意的意象母题,将民俗文化摄入作品并使之具体化,艺术化,形象化,从而使他的湘西乡土小说具有了丰厚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3.
文艺传播是横亘于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之间的一个审美中介,是完整文艺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传播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接受效果的差异。文章在介绍西方现代传播学与文化传播理论的基础上,考察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文艺传播行为及观念,以发现人类传播的演变轨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指出文艺传播方式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三个阶段,反映了其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文艺传播的进步,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艺术发生双向互动;新世纪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更应理解和运用好文艺传播这一中介。  相似文献   

14.
鸳鸯蝴蝶派文学和都市情感剧在特定的时代经济背景下,依托现代传媒业而形成了特定的文艺生产机制,即二者都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的便利,将文艺的创作与接受纳入了市场运行的轨道。有鉴于此,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二者进行观照,不仅可以揭示报纸、文艺副刊、电影电视与文艺发展的关系,而且可以审视现代传播机制下文艺生产的诸多积弊,进而试图在反思、"去魅"基础上,合理规划文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代意识的崛起和强化必然引起文学艺术自身发生嬗变。新时期以来,实验话剧在创作上勇于探索敢于借鉴立足实验的精神即是这种当代性渗透的结果。新时期实验话剧剧本中出现的荒诞、象征、梦幻、意识流、戏仿、寓意等创作策略,不仅丰富了实验话剧的表达空间和艺术表现,也有力地拓展了实验话剧的开放意识、生命意识和思想内涵,同时为实验话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考察海南文学(1949-1979)创作、作品出版情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海南文学(1949-1979)总体上具有"以琼岛革命史和建设史为主体的文学叙事"特征。文章试图从滥觞(海南当代文学最早的"三个一")、特质(琼岛革命和建设史为主体的叙述)、期刊(飘摇中的摇篮与旗帜)、规训("感时忧世"作的缘悭命蹇)四个方面,对此特征进行勾勒,考察当时政治文化环境对海南于文学创作、作品出版以及文学批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当代敦煌题材文艺创作与传播有以下规律:一、各类创作的艺术水准不均衡,敦煌历史文化蕴含的诗性表达是决定作品艺术水准的重要因素,但艺术水准并非决定社会影响力的唯一因素.二、敦煌题材文艺作品以多种方式借鉴敦煌学、敦煌艺术和敦煌历史文化,这是一个文化意义生成过程和审美价值增加过程,有助于敦煌学的普及.三、文艺作品对敦煌的认知和阐释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产物,其中的经典之作影响后继创作,造成敦煌形象的定型化效应.反之,文艺作品塑造的敦煌形象也会培养、影响受众对敦煌的感知、理解和信仰,产生锚定效应,制造关于敦煌的共享价值,并培养受众对此类作品的选择性心理.四、当代敦煌题材文艺作品塑造的敦煌形象参与了中国—甘肃—敦煌的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以政府介入的形式扶持敦煌题材文艺创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关系到此类创作的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泽厚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美的历程>在中国美学理论界闪闪发光,影响深远.<美的历程>通过对中国历代文艺的梳理展示,向我们理清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了艺术美所形成的根基和特点,形成了"积淀"、"有意味的形式"等美学概念,但它对艺术历史现象的分析止于清代文艺,而对近现代艺术没有做系统内的梳理和阐释.在<美的历程>的理论框架内,以李泽厚的美学理论现对中国近代油画做出理论上的解读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创作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的特殊状态和为文的乐趣等方面做了考察后,认为艺术想象贯穿着整个创作活动的始终,是促进创作活动前行的积极因素,是艺术思维的基本的主要的方式。从这个意义来说,陆机的《文赋》实际上是以艺术想象为核心的创作专论。这对于后世关于艺术思维方法的研究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钧瓷作为陶瓷艺术与文化的载体,在新时期需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当今社会各阶层对文化艺术的多样多变的需求。钧瓷创作应立足本土文化,以满足社会大众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需求为旨归,通过更丰富、更新颖的艺术形式反映当今社会风尚、时代精神,体现当代科技水平,抒发展示当代人的审美诉求与精神期盼。钧瓷创作表现上,要坚持写实与写意结合、雕塑与绘画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生活实用与艺术审美结合的创作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