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用迁移是指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语用知识与目的语语用知识的异同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语用迁移可分为语用正迁移和语用负迁移,而语用负迁移又可细分为语用语言负迁移和社交语用负迁移。学习者应培养积极的认知态度,提高英汉差异对比分析意识,强化英语语言文化输入,以避免或减少汉语语用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中国英语学习者恭维言语行为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调查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恭维言语行为中使用的恭维语结构模式及恭维语应答策略,以探寻其英语恭维言语行为中的语用负迁移现象及其英语水平与语用负迁移程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恭维言语行为实证研究方面作了进一步探讨,希望对英语语用教学及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教义与启发。  相似文献   

3.
以母语为英语的在华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他们在使用英语发出邀请和回应邀请时,是否会带有汉语的语用特点,以检验这些学习者在邀请行为中是否存在汉语的语用反向迁移现象。通过测试调查与分析,可以发现,汉语水平与反向迁移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在邀请行为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反向迁移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4.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概念,语言迁移与中介语关系密切,语言迁移的双向性对中介语的概念和模型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从中介语的定义阐明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应包括汉语中介语和英语中介语,并根据语言迁移理论中迁移方向的双向性,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其中介语更复杂,应该包括受汉语中介语对英语正向迁移而产生的英语中介语和受英语对汉语影响而产生的汉语中介语,进而引起了中介语模型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作为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语语用能力的培养受到关注。语用教学的研究Et益增多,但目前的研究很少涉及到语用迁移在外语语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过渡语语用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语言变异现象,尤其在外语环境下过渡语语用能力的发展必能建构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上。语用知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成人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前就已经通过母语掌握了丰富的语用知识,但他们并不能够很好地利用已有的语用普遍知识去发展目的语语用能力。从这点看,语用教学的一个目的是激活学习者已有的语用知识,  相似文献   

6.
语言迁移不仅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难题,而且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汉语对英语的迁移表现,指出二语学习者应该努力减少母语对目标语的负迁移,促进正迁移,以达到交际的成功。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并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尤其要加强学生的隐形语言知识以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DCT测试卷,调查了在校大学生汉英双语者道歉言语行为的实施情况,发现其母语汉语确实受到其二语英语的影响,证实了英语向汉语的语用反向迁移的存在。但在具体的道歉模式和策略项目中,这种反向迁移表现得并不均衡。同时由于语言结构类型的距离和语用规范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中介文化风格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8.
王艳强 《海外英语》2011,(12):343-345
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但在以前的研究中学者们将注意力放在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上,关注第二语言对母语影响的却不多。实际上,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第二语言的影响,第二语言中的某些语言形式会向母语迁移。文章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国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其头脑中原有的汉语IP外名词性结构知识受到了英语"主语突显"结构的影响,证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的迁移具有双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语言迁移是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这种现象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根据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有助于加速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学习,而负迁移则会干扰阻碍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据此通过举例分析汉语语法知识对英语语法学习的正、负迁移作用,倡导教育者积极深入挖掘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要素,以便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掌握语法规律,进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词素、句法、语用各个方面对学习者外语学习过程中所犯错误进行分析,指出除了语际负迁移,语内负迁移也是导致外语学习者,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学习者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而这一点往往被研究者所忽视。  相似文献   

11.
母语迁移是二语习得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一方面,汉语和英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会导致错误出现,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汉语与英语的相似之处能够对英语学习起到积极的影响促进作用。母语的正迁移和负迁移在英语语言知识方面的表现包括:语音、词汇、句型、语法、语义、语篇。在非语言知识方面的表现,包括词汇文化方面和语用方面。  相似文献   

12.
语言迁移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正迁移推动二语习得,负迁移阻碍二语习得。研究和探讨母语负迁移对我们的外语学习必将产生重要的作用。该文结合教学实际,从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常见的语用失误入手,着重探讨和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及成因,并就如何克服母语负迁移,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的母语知识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本文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对母语负迁移在英语教学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提出若干如何在教学中克服母语负迁移的措施,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采用DCT测试卷,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韩语学习者的汉语拒绝言语行为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韩语学习者的汉语拒绝言语行为表现中,确实存在明显的韩语向汉语的“语用反向迁移”,其影响程度与韩语水平呈线性关系。同时,在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不同方面,如拒绝策略的选择和起始行为语的使用,总体上受到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从"补缺假说"[1]的角度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实施请求和道歉这两种言语行为时存在的语用迁移现象.为此,作者设计了一个定性研究来考查语用迁移在何种程度上存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请求和道歉的言语行为中,及导致语用迁移的原因.研究发现,语用迁移存在于英语学习者请求和道歉言语行为中所用的语义单位(semantic formula)的频率中.受试者言语行为中的语用迁移可能是由于这些学习者对礼貌程度和三个情景因素的认知是不同于操英语本族者的,因为他们所采用的语用策略可能受中文语境知识的影响,从而导致负语用迁移.本研究表明,语言迁移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迁移,更重要的是语境知识的迁移,因而验证了王初明的"补缺假说".本研究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丰富、正确的外语语境输入.  相似文献   

16.
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造成了第二语言或者外语学习中母语的负迁移,这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造成诸多障碍。本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出给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写作学习中造成负迁移影响的最大因素,帮助英语学习者消除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学习造成的干扰。  相似文献   

17.
肖茹云 《考试周刊》2014,(88):79-80
本文从语用学角度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迁移现象,从语用语言迁移和社交语用迁移两个方面研究学习者在运用英语时出现的语用负迁移和语用失误现象,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防范语用负迁移和语用失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对汉语会话策略在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语用迁移的个案研究报告。目的在于调查外语教学中母语会话策略对学习者目的语交际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英语外语教学中,学习者的母语会话策略,能有效帮助培养目的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时,已经习得母语,母语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研究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对英语空间介词"上/下"的习得的负迁移现象并找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0.
第二语言习得不仅包括语音、词汇以及句法知识的习得,而且包括语用知识的习得。在教学中注重二语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的同步发展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者对学习者中介语语用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然而,目前的研究对象多为不同母语背景的大学生,很少涉及更低语言水平的学习者;而且研究工具单一,国内学者多采纳多项选择题形式的语用知识问卷,不能反映学习者使用目的语的情况。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具有一定英语水平和英语表达能力的初中三年级学习者,旨在考察学习者在不同的情景中如何表达目的语请求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