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命的成长与教育的时间性紧密相联,教育的时间性意味着生命的成长是一个完整持续的过程。由此,建基于生命成长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指向“结果性”的“成才”,还需走向完整性、过程性的内在“成人”。在此意义上,个体同时存在于三重时间之中:物理时间的先在性作为个体成人的基本境遇;生命时间的体验性作为个体成人的内在依据;历史时间的延续性作为个体成人的价值方向。关注“完整时间”的个体成人,深刻展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命之维。为此,以时间意识养成为中心的个体成人,需要引导个体激活与万物的关系,以此深刻感知自己在现实中的位序;在顺应节奏的过程中,以生命成长的体验性引导内在意识的完善;在融入整体中,形成内在秩序以寻求价值性的生成。总之,个体成人是在现实的整体性生活中,培养“关系-节奏-秩序”相统一的完整的时间意识。这为反思当下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来自“时间”意义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有关教育的各种哲学思考中,对教育与时间的本源关系还鲜有人深入论述过.这是教育理论的一个重大的缺失.在我国各种教育理论之中,对生命化教育的思考一直是各种理论思考的基本点和中心点.在这种生命化教育思想的背景下,以个体生命为基准,展开对教育的时间本性的思考、论述,以期在生命的时间性视域下深化对生命化教育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3.
尤敏  陶志琼 《中学教育》2021,18(4):12-20,31
童年是一种时间性存在,童年时间的绵延和流逝具有永恒的结构性力量,儿童内在所体验的时间才是本真的童年时间.然而在物化主义、功利观念的侵袭下,童年被完全视为暂时性的阶段,外在时间遮蔽了儿童的内在时间,年龄成为童年的边界,时间成为手段和工具.童年时间被异化理解的背后是成人对时间性的忽视和隐匿,由此导致了童年的种种现实困境:童...  相似文献   

4.
卢卡奇认为,历史是总体的现实,是人的“行动”。历史又意指了一种现实的生成性和一种感性的生活的时间性,因此,历史又是一种无产阶级自我认识的方法。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回到“历史”中才能达到马克思思想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伽达默尔认为审美存在的时间性就是它的现在性 ,但是现在性又隶属于效果历史。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存在的时间性主要指“人的历史时间”。他们关于审美存在的时间性观念都基于胡塞尔现象学的“意识进行的内在时间”,但又对此有所突破。二人的论述相互补充和印证 ,丰富和发展了现象学时间性观念  相似文献   

6.
从旅游资源的概念入手,分析其特征并提出旅游资源的时空二象性。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不仅表现在空间环境方面,也表现在时间方面。因而旅游资源可分为时间性旅游资源和空间性旅游资源。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开发空间特征明显的旅游资源,而且还要开发时间特征明显的旅游资源。对时间性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分类的充分理解,是开发时间性旅游资源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时间"与"世界"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时间性的到时是此在的存在,此在存在便要开展出一个世界。本真的时间性到时,此在本真的存在,开展出一个空无的世界;非本真的时间性到时,此在非本真的存在,开展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有意义的世界是此在日常居住的世界,空无的世界则是思的世界。从意义到空无,不仅是理论的思辨,更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书法艺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和凝固了一根立体线条在时间里的一段流程,因而这一视觉造型艺术兼有了时间艺术的一些特点。汉字书写中笔顺的约定俗成,字序的文学化、有序化是书法艺术时间性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书法艺术的时间性体现了人类的生命气息和情感色彩,书法创作中,书法风格对运笔速度具有根本性的制约作用,而不同的运笔速度与不同的字体、不同的书写工具材料等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中表现了不同的书法风格。  相似文献   

9.
当前学界通常以流利性时间指标和非流利性停顿指标来测量口语流利性。本研究比较了停顿及时间性指标等不同自变量与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成绩的相关系数。研究表明,相比五项时间性指标,非流利性停顿指标与口语成绩相关系数更高。本研究成果有助于优化测量口语流利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格雷玛斯从一般符号学原则出发构建的叙事生成理论具有超文学的普遍性,它揭示了超媒介叙事的两个要素:主体性与时间性。主体性是叙事的语义基础,是构建故事情节的内在动力。叙事的时间性表现为交流结构和目的论逻辑两个方面,时间性是叙事的表达形式。叙事就是主体性的时间化表达,即在叙事主体之间以目的论逻辑为原则调节安排的交流过程。  相似文献   

11.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宋时期的书院经历了一个由兴而衰、再由衰而兴的曲折复杂的过程。探讨这一过程,对两宋书院兴衰原因加以分析对比,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所以必须从“时、度、效”三个角度出发,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透彻了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必须正确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存在的问题,从社会的角度看“整体”,全面分析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发展动态,从而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3.
试论学校教育中大众文化的意义及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学校教育开始有意识地主动观照并有选择地吸收部分大众文化进入学校课程体系。学校教育的这种做法,反映了教育关注日常生活,向生活世界回归的价值理念;也是社会民主化发展在教育中的体现,有利于教育创新。同时,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的观照和选择性吸收,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教育的资源,丰富了教育内容,也有利于教师对青少年学生的认识与价值引导。但是,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和消费性将会削弱学校教育的传统价值根基,同时,大众文化的当下性和感官刺激性则容易导致学校教育丧失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涵养与提升功能,而大众文化的犬儒性也不利于学校教育培养具有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人格。  相似文献   

14.
卢作孚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初,平民教育思潮兴起,怀着教育救国梦,卢作孚召集成都各界精英,创建了成都通俗教育馆,面向民众开放,以此为基地开展各类民众教育活动,推动了巴蜀地区民众教育的发展,并以此为背景,对他以后实施民生公司职工教育及以重庆北碚为中心的农村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15.
浅论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戏剧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下,一面是戏剧教育的贫弱现状,而另一面则是戏剧发展和素质教育对"戏剧教育"的热切需求,这些都在呼唤着"戏剧教育"的加强和普及。在复兴戏剧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唯有:坚持素质教育的总方向,推动戏剧走入中小学课堂;加强高校的戏剧通识教育,促进戏剧文化传承与推广;借助编演实践,推进课程改革,促进项目教学;支持校园戏剧,塑造学生角色意识,才能够重新找回戏剧艺术和戏剧教育的辉煌。  相似文献   

16.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校报的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报作为反映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学识水准的媒体,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思想引导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各高校都在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校报也应在激烈的竞争中贴近读者,增强可读性,并逐步发展成为与互联网、多媒体相融合的新闻媒介,使之得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面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在提升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上可以选择以"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为突破点,引导大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高校要针对"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全面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众化高等教育区别于精英式高等教育的一个最本质的特征,是教育需求的多元化;与多元化教育需求相适应的是高等教育结构的多层次和教育模式、方法的多样性;我国高等教育要从指导思想、结构布局以及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过程等诸方面突破精英教育模式的局限,从根本上建立起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办学格局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鲜明的学科特征——变与不变,变的是指教学内容的不固定性,不变指的是公共理论课承担的教育职责。本文着重探讨通过加强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以动态的时效性提升课程的实效性的途径,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提升其人文关怀情怀,从而实现该课程时效性与实效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Comparing popular educ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and South Korea, it is clear that a number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exist regar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and main fields in which popular education has operated. ‘Church-related practices,’ ‘uniting with CO movements,’ ‘an eliteled tendency,’ and ‘a disregard for the Left’ have all occurred in similar ways in both countries. While introducing the socio-political situation during 1970s and 1980s of these two countr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popular education. Our findings indicate how popular education in both countries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raising the levels consciousness in the powerless and transforming societies and enabled them to establish a better community. Moreover, each country developed different concepts, initiatives and methods in relation to popular education. In addition, popular educators have been asked to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each popular education field while most methods were in fact heavily dependent upon eliteled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