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朝廷颁行"新政",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直隶北洋女师学堂开风气之先,以"近代中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著称,而其沿革经历了女子公学、高等女学堂、北洋女师等三个不同阶段,最后整合为直隶女子师范学校。民国创建及新中国成立后,几经更名、调整,今为河北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2.
傅增湘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藏书家和教育家,为直隶地区教育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在天津创办的女子公学、高等女学、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开创了中国近代公立女子学校教育之先河。其后在天津、保定、滦州、顺德等地创办四所初级师范学堂,为直隶地区教育发展储备师资。"教育救国"理念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他们积极创办学校,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许广平在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情况,一些报刊书籍有所介绍,但较笼统,且有失误。我们现据《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友会会报》(简称《会报》)的记载,做些订正与补充。  相似文献   

4.
爆发于1924年3月的直隶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驱燕(士奇)学潮"是当时诸多学潮中著名的一例。本文阐述了学潮的起因、经过,并且对民国时代直隶知识女性所展现的的女权意识加以评述。笔者认为女二师学潮在我国女权运动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实质上成为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女权运动的标本。  相似文献   

5.
在七十年前五四运动时期,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简称直隶第一女师)是在天津市乃至我国北方影响相当大的一所女子学校.那时这所学校以邓颖超、郭隆真为代表的约300多名女同学,在"救国不能后人"、"爱国不分男女"的口号下奋起,与以周恩来、马骏为代表的南开学校等各男校的广大同学,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并肩战斗,坚决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1923年邓颖超同志回顾这段斗争的情景时,满怀激情地说:"当时女师学生的勇敢、奋斗、牺牲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德育》2013,(5):I0002-I0002
河北保定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其前身为建于1906年的"直隶女学堂",清朝末科状元刘春霖为第二任堂主。学校先后更名为"直隶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河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河北保定女子中学""要武战校""保定市第十七中学""河北省第二外国语高中"。学校现为中国特色百强学校,河北省示范性高中、特色办学窗口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80亩,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融功能性、人文性、艺术性为一体,育人氛围浓郁。  相似文献   

7.
吴贻芳是我国现代女教育家,我国第一所女子大学校长,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校长;杨荫榆也是我国现代女教育家,我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大学的女校长。比较我国现代史上这两位早期女大学校长的人生经历、学校管理思想与实践及其功过是非,对认识中国现代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发展的历史,揭示地方文化对人才成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读了怀恩同志编著的《周总理的青少年时代》(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四月版)一书,书中说:邓颖超同志“系天津直隶北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一九一九年五月二十五日,她与郭隆真同志一起,“在天津市义全街江苏馆”,发起成立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这里所说邓颖超同志母校的校名和“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成立的地点都不准确。  相似文献   

9.
直隶第一女师综合性大型校刊——《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友会会报》(简称《会报》),目前发现第一至五期。五期的出版时间分别为1916年4月、19t6年12月25日、1917年4月、1917年12月和1918年12月,均由校友会图书部编辑,总务部发行,每期印1000册,除第一期未注明印刷单位外,其余四期均为北洋印刷局印刷。该刊为铅印16开本,每期约  相似文献   

10.
上海作为近代中日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和中心,在女子教育方面也得风气之先,在19世纪未和20世纪初,先后由国人创办了各种类型的近代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1898年创立的中国女学堂,是国人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所普通女子学校。中国女学堂初名“桂墅里女学会书塾”,在向清政府申请刻制学堂公章时正式定名“中国女学堂”。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历史上,西方教会势力在中国兴办了女子教育,虽然他们所创办的教会教育,其意图不在教育人才以促进教育的进步,而是作为传教的辅助之物,但是它首开了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先河。它倡导天赋人权和男女平等观念,培养了第一代新式知识分子女性和妇女运动骨干,推动了中国女界的觉醒和社会风气的转变,因而在妇女解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陆武 《上海教育》2009,(15):34-36
【主要贡献和实践】 市三女中的终身名誉校长薛正是我国少有的女子教育家,她以自己毕生的精力,以对中国女子教育的挚爱,办出了一所一流的女子名校,培养了大批女子人才,推动了中国女子教育和女校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建校10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巾帼英雄、女界豪杰,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合格社会劳动者。她们对母校念兹在兹、梦萦魂绕,多年以后,当年求学的情景仍历历  相似文献   

14.
吴贻芳简介吴贻芳(1893-1985),江苏泰兴人,我国著名教育家、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社会活动家。1904年进入杭州女子学校读书。1916年入金陵女子大学文科读书。1922年获巴勃尔奖学金,赴美国求学,1928年5月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被选为我国第一所女子大学金陵女大的第一  相似文献   

15.
钩沉     
正1985年11月10日女教育家吴贻芳逝世1985年11月10日,中国第一位女子大学校长、女教育家吴贻芳在南京逝世,享年93岁。吴贻芳是浙江杭州人,参加了"五四"运动。1922年留学美国,获密歇根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1928年任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校长,连任23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级知识分子。1945年4月作为无党派代表随中国代表团到美国旧金山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16.
金陵女子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女校,不仅开创了女子教育的全新局面,而且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金陵女大的产生及发展恰逢中国近代文化冲突的剧烈时期。从中西文化冲突来看,金陵女大将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引入中国,打开了中国知识封闭的大门;从性别文化冲突来看,金陵女大催生了女性的觉醒,培养了一批现代新职业女性,加速了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进程;从古今文化冲突来看,金陵女大引进了现代大学办学模式,冲击了传统教育体制。文化冲突的视角,既揭示了金陵女大成功办学的深层原因,也为我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7.
经元善是清朝时期上海著名的商人,甲午战争以后,经元善从经济活动转向教育和政治活动,1897年,在上海发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中国女学堂(亦称经正女学堂),经元善把创办女学作为救国强国之计。经正女学打开了中国女子教育的禁区,开女子教育风气之先,其影响和意义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8.
石鸥  陈静 《湖南教育》2008,(8):8-10
接受正规教育在古代一直是男子拥有的特权。近代意义上的女子教育在鸦片战争后才在中国见端倪,这一新事物的出现得益于在华传教士的努力。1844年,东方女子教育协会会员艾尔德赛女士(Miss Aldersay)在宁波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学校。随着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教会势力的扩大,教会女校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至1876年,在华基督教女日校达82所,学生1307人,  相似文献   

19.
一、女子高等教育与两性差异 在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有许多条款约束着女子接受教育,特别是受高等教育。例如,东河库帝国大学在1913年才首次招收日本第一批女大学生,到了1940年招收女生的大学也仅有十几所,而且都非全日制。战后,日本进行了全面的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女子受教育的平等条例,号召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大学都应对女子实行开放。此后,完  相似文献   

20.
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强调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教会女子大学进入中国的重要社会历史背景。传教士在中国率先创办女子大学的初衷是为了培养高层次的女性神职人员,以利于更广泛地传播基督福音,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教会大学在发展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方面的开创之功。中国的教会女子大学经历了从"传教机构"到"教育机构"的功能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