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为研究体育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作用,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机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思路,文章采用"大学生自我概念问卷"及"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 L-90)",对1263名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统计与分析;结果: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自我概念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高自我概念水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体育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有积极影响;个体自我概念水平能较好预测其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加强体育运动能促进自我概念发展,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体育运动改善自我概念是大学生心理干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沈琼 《考试周刊》2009,(16):183-185
本文采用《大学生自我概念量表(SCT)》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南京市某民办高校152名专科大学生进行了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状况的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自我概念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年级差异显著;人际关系敏感的大学生其自我概念、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人际关系敏感性因子与自我概念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经济情况,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好坏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高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自我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以渭南师范学院385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和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来研究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存在普遍相关,身体自尊、整体身体和肥胖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重庆市两所中学305名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中学生具有较积极的自我概念,但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在情绪不平和学习压力两个方面,其次是焦虑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自我概念正向因子与心理健康问题呈负相关,负向因子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正相关;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家庭自我、自我满意对心理健康问题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社交回避与苦恼以及应付方式的影响。方法:在成都大学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程的班级中,按照入组条件选出55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自我概念问卷、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间隔16周的前后测评估。结果:在自我概念方面,学生后测时身体自我、能力自我、个人自我、社会自我、现实自我、心理健康以及自我概念总分的得分较课程开设前显著提高;在社交方面学生后测的社交回避得分、社交焦虑得分及社交苦恼总分均显著低于前测,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及消极应对方式在前后测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结论: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对大学生完善自我概念、降低社交苦恼方面具有明显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学习不良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教育策略。方法:用心理健康量表(SCL—90)、成就动机量表(AMS)和自我概念量表(TSCS)对学习不良大学生进行调查,并随机选择了对照组。结果:学习不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在成就动机方面两组大学生也存在差异。结论:针对大学生学习不良现象教育者必须查找到其不良的真正原因,并且应该从学校、教师及个人三方面进行努力去改变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概念量表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D-S)对356名大学生自我概念和抑郁进行测量,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自我概念许多因子与抑郁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交际、家庭、容貌、友善、学业自我概念对抑郁有较强的预测能力。结论:自我概念是影响大学生抑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36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其相关性,了解自我概念在个体人际关系发展中的影响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概念总体比较积极,大学生人际关系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一部分人际关系不佳的人群;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各因子均呈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自我概念问卷”,对1263名大学生的自我概念进行了测量、统计与分析,以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特征.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概念在性别、年级方面差异不显著,专业方面大学生自我概念存在明显差异.体育对促进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陈支那修订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大学生版)和李亚真编制的《大学生生涯发展量表》对596名大学生进行测试,以探索自我概念对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我概念与生涯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自我概念对生涯发展有一定的预测力,自我概念不同维度对大学生生涯发展不同方面的影响存在差异,社会自我对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影响最大,心理自我仅次之,家庭自我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1.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从一例人际交往障碍咨询实例入手,具体分析了进行心理咨询、指导和帮助来询者消除心理障碍的过程,剖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成因,提出了当前在高校亟待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了解不同成长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及其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5945名本科生进行测试和评定。结果:不同年级、性别、民族、独生子女、专业、家庭来源地等背景条件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不同背景条件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结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需根据不同成长背景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与差异开展活动,才能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3.
团体心理辅导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兰爽  刘森 《教育科学》2006,22(2):90-91
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结果证明,团体心理辅导使强迫、恐怖分数显著下降,使社交焦虑分数显著下降,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基于文献研究、深度访谈、专家咨询编制《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自评量表》,并对福建省7所高校的5377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素养处于较低水平,不同家庭环境及不同社会角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存在显著差异。高校应把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建立有效的心理育人新机制,进一步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以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工作。方法:采用SCL-90对4966名新生进行心理症状的自评测试。结果:大学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3%,整体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水平,男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民办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本院学生,艺体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理科学生,理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文科学生。  相似文献   

16.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增进大学生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心理自我保健能力的形成,需要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学会心理调适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焦虑白评量表、自评抑郁量表、自卑感量表和中学生个性测验量表,调查职业学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结果表明:职校新生心理健康检出率较低,总体状况良好.但是有2.6%的学生存在严重或较重的心理问题,其中在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等因子上问题相对严重;有1.87%的学生焦虑水平较高;36.5%的学生有轻度抑郁情况,9.9%的学生有中度以上的抑郁;在学习、外表、自敬等因子上有较高自卑的学生均在20%以上.男女生在心理健康及个性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职校新生的独立性、幻想性、怀疑性和有效性与心理健康呈极其显著正相关;敢为性、克制性、乐群性、慎密性和稳定性与心理健康呈极其显著负相关.克制性、独立性、有效性、稳定性、敢为性、怀疑性、慎密性对心理健康具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64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包括学困生290名,普通生351名。结果表明:(1)学困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4个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普通生差;(2)学困男生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3个方面的表现比学困女生好;(3)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不显著。针对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应结合学生本人、教师和家庭这三个不同的群体对其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干预,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分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健心教育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的体育健心教育体系:在主体、个体、群体层面上,发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是其主要目标;积极的体育体验和体育文化活动是其主导内容;形成性与发展性评价是其评价手段。研究认为,体育健心教育是一种有效且长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但也存在一定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20.
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高职新生在大学生活中的心理健康状况,增强其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笔者选取四所高职院校的4814名2008级新生,运用SCL-90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结果发现,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们要加强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关注新生中的各类特殊团体,充分考虑性别、城乡、专业等因素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有区别、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