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业体检"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社会认可和实践育人。为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育理念,通过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构建集专业社团、学科竞赛和自主创业为一体的培养方式,着力多方面、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当前本科院校的就业导向型教育和实践教学中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就业导向的内容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视角下本科实践教学目标是完整实践能力的形成,并指出了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思路,即实践情境教学以及基于实践情境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形势并不乐观,其原因包括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缺乏系统性理论指导、大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和大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缺乏等。以“1+5T融合理论”为指导,以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综合考量,根据社会需求,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PPD”评价体系;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通过“9P”循环流程,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多元化T型人才;构建了“1119N”(构建一个体系、集成一种理论、搭建一个平台、实施九步流程,最终形成N条全产业链多元化人才成长路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全链条、多元化”模式。本研究在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上有重要创新,对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重大意义,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要以学生就业为中心,构建教学体系;以"必需、够用"为度,设置理论教学;要建立"双师型"教学队伍;要增强实践教学等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建立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文章结合高职商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以促进就业为目的,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育质量评价,重视实践教学等;通过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来创新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文章指出要建立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其核心首先就在于切合现实需要与发展规律的创新设计,包括学习全程架构设计、课程体系设计、制度引领与实施保障。要建立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重点就是构建好"三条渠道"体系,即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实践教学地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挖掘课外活动副渠道,锻造学生就业能力;打通校外实习第三渠道,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7.
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要求职业教育也要全面升级,职业院校实施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推进高质量就业,符合制造型强国对人才的要求。提升就业能力的途径主要有改革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技能大赛、建立就业能力培养平台、健全学生心理素质等。针对就业能力提升工程存在的不足,可从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职业生涯规划模式、融合职业精神等方面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陈兵  刘梅 《成才之路》2014,(34):24-24
在我国的教学体系中,中职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职教育院校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探索学生成才与就业导向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成才的途径与就业的方向。教师要认真构建成才与就业为指导的教学体系,培养更加出色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素质人才,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竞争能力,缓解就业压力,推动我国经济建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体系要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形成有利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0.
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对这一倾向必须加以重视和改变.因此高校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与优化,要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机械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要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升实训中心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影响着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及就业状况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文章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课程体系,并就体系的理念、构建以及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深化实践教学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素质的人才由高校实施教学来培养。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要求高校教学的改革。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而就业能力是学校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体现。文章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探索实践教学的构建和改革,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出改革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和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理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进行了分析,认为可以通过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等途径提高理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是长期的,为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在就业工作上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探索创新,要做到思想认识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工作手段创新、工作内容创新,同时还举办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特色活动,构建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创业教育社会化的就业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面向市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首次就业率较高,但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岗位保持时间短,这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现状决定的。应该厘清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内涵、构建就业能力结构、分析就业结构特征,才能促进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高职教育要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尽快建立高职生就业的国家评价体系;要重视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分类培养,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要坚持以应用性的知识结构为主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呈现出高猛的势头,我国各个高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格都极具个性和特色,并且其人才培养模式也更加多元。日益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导致企业对毕业生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当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适应了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了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坚定和实行就业导向的思想,意味着在教育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对职业岗位和教育主体的未来社会角色的观照,这一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要切合实际需求、创新设计发展规律,设计完善的学习架构和课程体系,引领、实施与保障相关制度,在学习全程紧抓课堂教学这一主要渠道,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探索课外活动的次要渠道,培养学生相关的就业能力;发掘校外实习这一第三渠道,全面塑造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文章主要从当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误区出发,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关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相关的模式和制度设计,以期构建完善的高校教育体系,培养适应未来职业要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级技工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定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调整已逐步形成共识,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实践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关键的教学环节。要提高培养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高级技工学校在进行教学安排时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创新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要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高校就必须克服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以就业为导向,合理确立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毕业生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是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贵州师范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做了如下探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教师培养;拓展实践教育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与就业相结合;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优化实践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王睿琪  刘文奇  黎进 《考试周刊》2014,(49):158-159
目前我国半数高校要进行高校结构改革转型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校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具有推动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