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80后"自话自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80后”图书策划 人):“80后”这个概念 是和“青少年”或者“老年”等差 不多的一个概念,足按出生年份划 分的,没有必要讨论这是不是一个 科学的文学概念,但文学绝对不是 按照年代来划分的。“80后”的概 念一出现,就是一个商业炒作的标 签,所以好多人以为“80后”是“肮 脏”的。商业炒作是媒体和出版社 的一种变相的宣传手段,没有“80 后”这个概念,他们还是一样会用 别的概念炒作。尽管“80后”自身 无所谓“肮脏”不“肮脏”,但商业 炒作和负面宣传已经给“80后”带 来不良声誉。 “80后”厌恶“80后”的某些 现象,或者厌恶“80后”这个概念, 这又是“80后”自身的问题。于是 我们在拒绝商业炒作的同时也是 在对自己的反思和否定,但我们已 经无法面对媒体说我们不是“80  相似文献   

2.
新闻策划和新闻炒作,是这两年比较流行的两个概念,也是业内同仁谈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它是新时期媒体出现的一个新的现象。然而,新闻策划这个新时期新闻运作的“宠儿”,如果运用不好就成为“炒作”。本来,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并非泾渭分明,有时相差也就一步之间。也许,炒作本来与新闻策划毫无关系,是一些“生意精”在传媒时代自己独立创造出来的商业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传媒入世"并非杜撰--与刘建明教授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闻记者》今年第2期刊登了刘建明教授的《“传媒入世”的杜撰》一文 ,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反响。文章认为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传媒市场仍然属于受到国家保护的一个特殊领域 ,不会开放 ,外面传说很多的“传媒入世”没有任何根据。可是 ,事实是否如此呢 ?从目前获得的各方信息来看 ,情况并非那么简单。细读刘教授的文章 ,有几点似乎值得商榷。1.作者文章中的观点不无矛盾之处《“传媒入世”的杜撰》开始部分批驳了一些文章中关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媒体市场开放的种种说法 ,认为“大肆炒作外资、外国新闻集团插足我国媒介市场…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我国的新闻传媒不同程度地走向了市场。市场经济带给传媒巨大的生机,也使传媒操守面临严重的挑战。传媒角色错位(舆论监督异化为媒体审判)、传媒经营失范(有偿新闻和虚假广告层出不穷)及传播内容失当(“星、猩、性”的炒作)使得传媒屡屡成为批评对象。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 10月22日,《新闻实践》编委会2010年度全体会议在海宁举行。会议认为,《新闻实践》去年改版以来,秉承为媒体改革服务、为新闻改革服务的宗旨,开设特色栏目,用心组稿,精心办刊,刊物的特色越来越鲜明,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广,呈现六大亮点:一是策划专题报道,紧扣传媒事件和传媒现象,推进传媒批评与传媒创新;二是推介传媒人物,展示媒体创新与锐意进取的标杆;  相似文献   

6.
一、传媒素养的基本含义传媒素养有多种不同的提法。在国内的教科书及学术文章上,又被称为“媒体素养”、“媒介素养”、“媒体教养”、“媒体教育”、“传媒素质”等等。尽管称谓不尽一致,但所指代的基本上就是同一事物。为了比较全面地掌握传媒素养的含义, 有必要把国内外传媒素养的定义作一个扫描。有人认为传媒素养是根据1933年英国的李维斯和汤普逊合作出版的《文化与环境》一书提出的“文化素养”概念演变过来的。他们认  相似文献   

7.
传媒批评是媒体守望环境、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传媒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文以载道”的优秀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新闻教育的前世今生和价值判断,也因此,诸如某大学设立新闻发言人专业招致的传媒批评,表明了传媒批评对传媒教育存在的问题,决不护短.我认为,面对这些年来快马加鞭的传媒教育,传媒批评发展现状的这样两个问题,特别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传媒业而言,传媒集团治理结构及治理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一直是讳莫如深的话题。甚至有观点认为。由于中国传媒产业的特殊属性,传媒集团的公司治理研究为时尚早。但曾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的《广州日报》黎元江案及中国传媒第一股“北青传媒”事件。猝不及防地为中国传媒业敲响了警钟——虽然中国的传媒集团有其独特的运作机制.但如果中国传媒产业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如果传媒集团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那么.国内其他企业集团面临的公司治理困境。同样是传媒集团绕不过的一个“坎”。  相似文献   

9.
佚名 《传媒》2003,(11):46-46
刘波,声名远扬的原中国证券市场文化传媒概念第一股“诚成文化”(600681)的原董事长,最近失踪了。据媒体披露的消息称,其主要问题是涉嫌约数十亿元的贷款黑洞及数目不详的担保贷款。 最近商界富豪连连出现问题,除了给媒体提供了炒作的炮弹外,大多本身与媒体无涉,但这位刘波先生则不同。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他是靠文化传媒概念闻达的;对于文化传媒界来说,他又曾经是一位众多文化及传媒经营者拼命想攀上关系的“金主”——十余年间,长袖善舞的刘波打造了一个以资本为纽带的“传媒帝国”——在中国现有的传媒投融资体制下,刘波和他的  相似文献   

10.
人们往往将“商业美学”的研究等同于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有学者在辨析传媒“商业美学”概念时便指出:传媒是一种媒介,同时也是一种商业的艺术。从学理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审视,我们可以从理论基础和理论张力两部分,来探讨大众传媒的“商业美学”概念的合法性所在。  相似文献   

11.
“炒作”一词,目前似乎还要算是新潮物事,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找不到,估计《辞海》《词淅》之属也未来得及列项,但现实生活中是早已广泛运用了。炒明星,炒图书,炒作者,炒电影电视剧……举凡用的看的所的,不论是人是物是事,都有人架火而炒之。尽管没有权威界定,“炒作”的大概意思还是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除了商业上的运用,大约都是“广而告之”的宣传法门。只不过手法、门道更为多样而且。各神传媒通常被视为比较理想的炒作工具。比如要炒作某入某事,先有“滚动”报道开路,接着是评论、赏析、研讨、座谈等向纵深拓属,中间还…  相似文献   

12.
阿龙 《中国广播》2008,(3):52-53
过去说起“概念”总是与深奥的理论连在一起,但是今天再提起这个词好像不那么神圣了,大有商业炒作,商业“秀”的感觉。什么概念车、概念房、概念食品……就连生活也都会被加上“概念”这个前缀,真真假假的东西只要与概念粘在一起,就觉得它有那么点超前意味,似乎便于商业炒作了。  相似文献   

13.
在2003~2004年的岁末年初,关于“人造美女”的报道此起彼伏,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舆论界认为,“人造美女”是一种商业炒作。但是,何为商业炒作?商业炒作何以成为传播现实?新闻媒体如何应对商业炒作?这些都是在学理上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人造美女”现象略陈浅见,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朱德泉 《青年记者》2007,(19):76-76
必须让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不发生……近期,一个自称在报社实习过的年轻同志,以《导演新闻,病态媒体的麻木和尴尬》为题在网上发了个比较情绪化的帖子,对济南三家媒体进行了所谓的"批判"。帖子引用了一个概念,把我认为是比较好的新闻策划如《华西都市报》创刊初期的"孩子回家行动"等斥之为"传媒假事件"。  相似文献   

15.
李燚 《记者摇篮》2006,(1):27-29
一直以来,各类传媒都将传播商品品牌为己任,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传媒本身竟然也拥有了品牌,并成为其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世界品牌实验室近期发布的《200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就有44个传媒品牌入围500强,其中,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和上海文广集团位列传媒品牌价值前三位。此外,《参考消息》、《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环球时报》等多家平面传媒也上榜。这是传媒品牌第一次集体出现在品牌价值排行榜上,其排名的重要依据指标就是能够真正反映媒体价值的“影响力”。2004年以来,无论是媒体、企业还是广告公司,都…  相似文献   

16.
2002年郑州报业市场的硝烟已经散去,作为大战主角之一的《大河报》又跨上了新的台阶:报纸扩为32版(省会郑州为48版),进入了真正的厚报时代,发行量突破80万份,广告收入2.2亿元。在继续得到广大读者认可的同时,与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广泛的互动和良性合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于报业竞争异常激烈之年反能实现如此重大飞跃,《大河报》坚持探索“正面炒作”的新闻操作模式功不可没。对“正面炒作”的理解提起“炒作”二字,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个贬意概念。这其实是一个误解。《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炒作”二字的定义是:“为扩大人或…  相似文献   

17.
4月29日,北京青年报在C8版以整版篇幅刊发报道《透视“炒作”》,对娱乐圈中由来已久的“炒作术”予以翔实的曝光和剖析,对传媒人具有一定的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18.
屈超耘 《今传媒》2007,(4):31-31
几年前,有位姓何的先生在南方某著名周报发表《"新闻炒作"里有些什么"学"》,严肃批评了传媒领域的炒作歪风.对此,我是赞成的.但遗憾的是,这位何先生在批评新闻炒作时却把其和新闻策划画了等号,说炒作就是策划,并且形象地比喻"后者是前者的学名",还说实际上"王主任就是王五娃".这就大错特错了.  相似文献   

19.
肖云 《新闻界》2003,(4):15-16
2001年12月,中国都市报研究会年会在武汉召开。中国都市报研究会会长席文举同志在会上发表了《整合型媒体: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器》这篇论文,首次提出了“整合型媒体”的概念和理论,引起了与会同志的浓厚兴趣。2002年1月,《新闻界》杂志刊登《整合型媒体:传媒发展的新境界》首次在中国新闻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了这一理论。同年4月由广东珠海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媒———当代最具影响的传媒人访谈录》亦对这一新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2002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超越媒体———一个“整合型媒体”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风云…  相似文献   

20.
郑保卫 《新闻记者》2002,(10):22-24
“传媒治市”的真相及内涵近来 ,山西长治大力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经验经过一些媒体的报道 ,在新闻界和社会上广为传播。“吕日周” ,这个曾是电视连续剧《新星》主人公李向南原型的长治市市委书记 ,再次成为媒体聚焦的新闻人物。不少媒体在报道和推介长治经验时都概括了一条 :“传媒治市”。在吕日周的领导下 ,长治市委牢牢抓住市委机关报《长治日报》 ,紧密配合市委的中心工作 ,大力开展新闻舆论监督 ,对失职、渎职和违法、违纪的官员开展尖锐的批评 ,进行有效的监督 ,为长治市的建设和发展扫清了障碍 ,取得了十分成功的经验。据报道 ,从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