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新闻,可不可以用幽默手法来写?新闻能不能幽默?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笔者结合新闻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有的新闻可以用幽默的笔法来写,新闻可以幽默。这是因为:幽默是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作为现实生活最新记录的新闻,为什么不能反映这种存在呢有位哲人说:“幽默是聪明人的财富”。而聪明人应该也经常是新闻报道的对象。这个人讲话很幽默,把深刻的道理寓于浅显有趣的比喻之中,使人听了会心微笑或大笑,笑中受到启发。记者把它写进新闻,既能使新闻生  相似文献   

2.
贺东梅 《记者摇篮》2000,(4):22-22,21
新闻,可不可以用幽默手法来写,新闻能不能幽默?这是个挺有争议的问题。笔者结合新闻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新闻可以用幽默的笔法来写,新闻可以幽默。这是因为:幽默是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做为现实生活最新记录的新闻,为什么不能反映这种存在呢?有位哲人说:“幽默是聪明人的财富”,而聪明人应该也经常是新闻报道的对象。这个人讲话很幽默,把深刻的道理寓于浅显有趣的比喻之中,使人听了会心微笑或大笑,笑中受到启发。记者把它写进新闻,既能使新闻生辉,又不失于新闻真实,有何不可呢?还有些新闻事  相似文献   

3.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但并不等于新闻只能写得平淡、呆板、千篇一律,张口就要看见喉咙;更不是说新闻就该像个木偶,只知板着面孔,喋喋不休,读者像背着磨盘看戏,受“洋罪”。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现实生活的活记录的新闻作品应当把幽默纳入自己的“家族”,既给新闻补充了新鲜血液,又能给读者卸掉背上的“磨盘”,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4.
幽默是一种美,一种智慧。运用幽默手法写新闻,不仅能使新闻作品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而且还能给读者以思索、回味的余地,使读者受到教益,得到美的满足。如何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幽默呢? 善于捕捉新闻事实和新闻事件本身具有的幽默感,使新闻作品幽默起来。比如,晚报登载过这样一则消息:1987年5月,张爱萍同志出国访问。途经开罗,参观苏伊士运河。午餐时,张爱萍同志要新华社记者给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记者总是希望自己写的新闻报道能够产生社会效益。为要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首要的一条是尽可能写得通俗一些。这方面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新闻作品的服务对象是一般群众,而不是专家;是外行,而不是里手。美国著名新闻学家麦格杜戈尔教授说过:“新闻记者可能犯的最大错误之一是一相情愿地认为他们的读者个个都是百事通。”这确是经验之谈。那末,怎样把新闻写得让人家能够看懂呢?刊载在下面的德新社英文新闻专稿《一台揭示物质秘密的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中增加人情味因素,可增强新闻的可读性。那么,怎样寓指导性于娱乐性中,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受到教益和启迪?用幽默笔法写新闻,可能会达到这种效果。幽默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哲学家、美学家把它作为美学问题来研究,文学把它作为创作方法来讨论,艺术家则把它作为表演手段来钻研。新闻界很少有人来讨论它,我们权且把它作为新闻写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来探讨。新闻写作中讲的幽默手法,当然是指狭义的幽默,仅博一笑、插科打诨、  相似文献   

7.
新闻的变异     
《新闻前哨》2005,(10):110-110
李希光在《新闻与写作》杂志2005年第2期上撰说,新闻媒体存在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呢?从传统的新闻学讲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满足人民群众知晓与他们自身的最大利益和现实生活所需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真实情况。而在当今高度商业化的社会里人咬狗是新闻,狗咬人不是新闻;反常的是新闻,正常的不是新闻。我们身边天天发生的事情不是新闻,极少发生甚至从来没有发生的事件是新闻。  相似文献   

8.
黄智明 《新闻窗》2010,(4):79-80
在现代新闻写作中,导语是引导读者阅读新闻的一扇门。导语写得精彩,就能吸引读者眼球,增强报纸竞争力,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如何写好导语,以吸引读者眼球呢?笔者认为.需从增强导语的可读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郭晔 《新闻采编》2000,(1):38-39
一条新闻,特别是电视新闻,如何抓住观众的心,看后使观众回味无穷,留下深刻印象,除了新闻本身具有良好的体裁外,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新闻立意要新,要高、要深。记者在采访中对所要采写的新闻如何能做到立意要新,要高呢? 新闻立意要在现实生活中产生 新闻中的立意如何,是报道题材本身所具有的。它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文件可以获得的。所以新闻中的立意既不能随意拔高,更不可凭空臆造。它只能从现实生活中产生,从报道的事实中产生。有的立意蕴涵于错综复杂的客观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新闻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在这千类百汇的事情中,有哪些值得报道出去,成为新闻呢?这是新闻工作者时时刻刻遇到的一个问题。所以,要学做新闻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新闻。光懂得道理还不够,还要不断实践,学习去发现新闻、识别新闻、评价新闻。 一、原始图画给我们的启示 让我们先来看看新闻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人类社会会出现新闻传播这种活动呢? 有一本名叫《综合新闻学》的书,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新闻学者任白涛写的。书里搜集了许多北美原始部族画在动物皮上、刻在木板上的图画,这些图画记录了北美原始部族…  相似文献   

11.
New Journalism有译"新新闻学"或"新兴新闻学"的,也有译"新新闻写作""新新闻报道"或"新新闻报道文学"的."新集纳主义"是音译,是介于新闻和小说之间的一种写作体裁,意译以"新新闻写作"较好.本世纪60年代,美国文艺评论界流行过"现实与虚构混合"的理论,认为要真正反映现实,最好是用新闻的形式报道真人真事,但可以采用形象化的艺术手法,即用虚构的手法来写,于是兴起了"新新闻写作".这类作品的作者,被称为"新新闻记者"."新新闻写作"是用小说的技巧、文艺的笔法,报告所见所闻,既采用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又允许作者在描写事实  相似文献   

12.
一则报道,新闻价值再大,标题如果没有吸引力,报道就可能失去读者。一条稿件首先能够吸引读者的是什么?当然是标题。要提高新闻报道的宣传效果,编辑就要把新闻标题制作得抢眼,从而吸引读者的眼球,新闻标题虽然只是一句话或者是短短几句话,但写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要作好标题,必须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就是要确定标题从新闻中提炼出什么事实和观点:怎么写,就是确定标题如何表述这些事实和观点。因此,制作出吸引人的标题也是编辑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编辑怎样才能将新闻标题制作的抢眼呢?笔者认为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技巧:  相似文献   

13.
在动笔写新闻的时候,遇到的头一个问题当然是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被当作新闻来写?众多的新闻教材里,不论说法有多少,归结起来总不外乎是要你去寻找那些读者“应知”、“欲知”而“未知”的“重要”事情。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这样的事情呢?我们许多学员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处在一个单位,日常所见所闻不少,却总抓不出什么新闻采,而一位有经验的记者,来了没有几天,却满眼都是新闻。记者何以具有这样特异功能的眼睛?在谈正题之前,这里不妨先引用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讲的一个简单的却很有趣的故事:英国和美国的两家皮…  相似文献   

14.
博览     
新兴的「多透视」新闻学「透视新闻学」指的是新闻要运用多透视的方法,从总体上反映现实,给人以透视感,而不只是去拾缀一些零碎。它与传统的新闻学观点的不同在于:第一,多透视新闻反映的题材将更多地集中于民众和国家的关系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只片面地报道政府或政府官员与国家的关系。它将注意寻找那些能鼓励或反映「民众爱国、遵守宪  相似文献   

15.
有的读者看过本文前部分并不满足,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新闻中的立意要新颖、要高深,这些是从哪里来的呢? 笔者的回答有如下几点: 首先应明确,新闻中的立意如何,是报道题材本身所具有的。它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文件可以获得的。所以,新闻中的立意既不能随意拔高,更不可凭空臆造。它只能从现实生活中产生,从报道的事实中产生。有的立意蕴涵于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一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新闻标题具有引导读者选择新闻信息的功能,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幽默是智慧的象征,才华的体现,它以特有的诙谐和意境,让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领悟到生活的哲理。具有幽默效果的新闻标题,不仅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而且能够激发读者对新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顿生阅读正文的强烈欲望。那么,如何制作引人入胜的新闻幽默标题呢?首先要了解读者精神和物质上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发掘心理上的幽默敏感点,但最终还得利用一定的语言…  相似文献   

17.
在翻阅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集时,一篇题为《母亲的脚和父亲的腰》(原载《中国田回报》1997沃4目11日)的杂文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这篇短文章确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强烈的感染力。人民日报社前总编辑范敬宜在为《山河壮丽人多情》一书作的序中写道:“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十多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读者给我写信说:‘生活感染了你,你又通过自己的笔感染了读者。’我一直惊讶这样一位并没有研究过任何新闻学的小学教师,何以能把新闻作品中生活——记…  相似文献   

18.
大凡报纸,总少不了言论栏目。 言论和消息、通讯、摄影一样,是新闻体裁的四大支柱之一,是并列关系。“让消息唱主角”是从数量角度而言,强调版面上要多发消息,不是说非得消息放头条,其他次之。言论写得好,即便是普通读者写的小言论,也可放头条。有什么文件规定过,小言论只能叨陪末座,当配角呢? 言论是一个独立的品种,它可以配合新闻,也可以自成一家,有感而发,兴之所至,给人启发。只要能吸引人读下去,读完后有所收益,起到思想交流的作用,就行了。何必一定要依附于某篇消息,或者受制于某个“时节”?言论不是“陪衬”,只…  相似文献   

19.
读者阅读一篇新闻,总希望能明了这则新闻的社会意义;记者或通讯员写新闻,也总是希望读者能够充分理解这则新闻的社会价值。作为从事多年编辑工作的笔者认为,一篇脍炙人口、意义深远的新闻的构成,新闻背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尽管不一定每一篇新闻都要写背景。但一篇好新闻不能没有背景。  相似文献   

20.
罗英侠 《新闻爱好者》2008,(11):109-110
一则新闻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很重要之点是要看标题设计得是否新颖、巧妙。标题对新闻事实的概括,不可能只是纯客观的简单再现,字里行间不可避免地要熔铸着作者对人物、事件、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出作者以及报纸鲜明的情感色彩。给标题赋予感情色彩,对新闻内容作出“一句话评论”,就能更深刻地揭示新闻的社会意义,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怎样才能使标题生动鲜活、光彩照人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