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书”“五经”简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  相似文献   

2.
《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经学在宋代取得的辉煌文本成就。《四书》合集和集成形式的《四书章句集注》,展示朱熹推进经学新形态的大工告成。《四书》经典本文在诠释书体的阐发下成为《四书章句集注》,为儒家经学生命精神的焕发树立了新的典范。《论语》、《孟子》与《大学》、《中庸》分殊于语录体和文论体。经文本体吁求注释体制有所适别:朱熹以集注体式适用于《语论》、《孟子》;以章句体式适用于《大学》、《中庸》,适别性的诠释书体与特定经典文体结合,生成了理学时代的经学巨著。朱熹的经学实践.促进了儒家经典文本从汉代《五经》合奠、唐代《五经正义》向宋代《四书章旬集注》的里程碑式进步,开新了经文本体与注释体制关系契接与疏通的时代学风。朱熹经学实践开新的层面主要是:兼顾经注传统与现实创新,章旬集注体式分别适用经典文体,经典义理与人生日用亲和相切。  相似文献   

3.
在汉代的楚辞研究中,王选的研究是最为系统和突出的一个,他的《楚辞章句》继承了刘安、司马迁的认识,将楚辞系属于经,附以五经道德仁义、天人合一以及“美刺”等观念.其对楚辞的儒家诠释视角对后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宋元明清十三经注疏汇要》评介○陆任经学指儒家经典及训解和阐发经书之学,是中国文化的渊源,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自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经汉魏晋唐,至北宋编成《十三经注疏》以来,《十三经注疏》便成为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书。在...  相似文献   

5.
《学记》写于何时?《学记》大家晓得。但为什么叫《学记》呢?经、传、记,这是古代儒家经学用的概念,孔子编的是经,(据说“五经”是经过孔子整理的。这个还有不同意见,大体说“五经”是  相似文献   

6.
从原典到经学教本再到现代教材,《论语》的发展过程契合了传统教育的特点。在先秦时期,它主要以"言行录"的形式在儒家学派内部传承;汉代以降,"五经"教育兴起,《论语》成为"五经"教育的辅助课程,主要作为童子学习的内容;宋代以降,《论语》成为"四书"教育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又进一步增强了《论语》的重要性,《论语》也变为偏重成人学习的内容。民国以后,由于政府废止中小学堂读经,《论语》逐渐脱离童子学习的范畴,成为学科规范下的教材内容。在《论语》的传承过程中,人们逐渐建构起兼顾童子与成人的课程设计,体现了传统经学教本演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论语》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和传承《论语》的学科,是儒家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西汉出现以后,经历了形成、发展、休眠、复盛、总结的演变进程。熟知《论语》和《论语》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和传承儒家经学思想,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  相似文献   

8.
“轴心时代”被大一统帝国终止,人类社会进入“后轴心时代”。为了达到思想上的统一,秦帝国采取了灭学的暴力方式,阻碍了儒家等学术思想的传播。刘汉王朝建立,陆贾、贾谊等大儒极力鼓吹儒家思想学说,推动了儒学的复兴。董仲舒等建立的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天人感应学说,过度依赖于现实政治,使经学蜕变成为汉代政治服务的经术。特别是五经博士学官制度的建立,以独尊的儒家经典为教材,为汉代朝廷培养优秀的人才。五经博士“自润色”特点的经学阐释,在师法基础上产生新的家法,由此出现了经学繁复、学派林立的局面,汉代学风也呈现出由诂训到章句、到笺注的巨大变化。汉儒推动的复古思潮是对孔子复古思想的继承,也是夏商周以来的礼乐文明精神的延续,促使中国古代文明成为“一个连续性的文明”。  相似文献   

9.
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与“五经”在其精神内蕴及义理上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主要探讨《孟子》对《诗经》的引用及继承,并截取几个概念如礼、乐、知言、巧言等加以挖掘与阐释,从而明晰孟子及儒家“与民同乐”“推己及人”以及修身、齐家、治国等处世原则与社会理想,以期更深入把握儒家智慧。  相似文献   

10.
“四始”是传统诗经学的重要概念,最早也最有代表性的“四始”论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史记》“四始”论的渊源和根本依据当于周代礼典用诗和先秦儒家《诗》学中求索.从周代重要礼仪用诗所寄寓的政治内涵,到先秦儒家通过论述这些诗篇所阐发的政治思想,再到汉代经学以“四始”总结提升这些诗篇的政治义理,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史记》“四始”论作为汉代诗经学的纲领性理论,是对周代仪式乐歌政治用意和先秦儒家政教诗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韩诗外传》是西汉初期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作者韩婴,汉文帝时任博士,汉景帝时任常山太守,是当时儒家学派的著名学者。《韩诗外传》综合各家学说阐述诗义,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书中有些篇章的内容涉及《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唐元 《天中学刊》2013,(6):89-93
“性善”与“性恶”、“道问学”与“尊德性”、“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汉学”与“宋学”等,都曾经作为中国古典经学的基本流派区分而广为人知。从儒家经典的形成时期一直到当下,可以将儒学史分为经典时代、后经典时代、后传记时代。这样的划分可以看出古来儒学发展的一些趋势,并对现今的中国学术提出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中庸》是儒家经典作之一,它与《易传》一起了儒家的道德形上学。其“诚”的思想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4.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在历史叙述中既坚持秉笔直书的客观精神,如实记叙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年朝代兴亡的历史事迹,又体现着鲜明的主体意识,使《史记》成为汉武帝时期思想界儒学天命化、王道神学化特征的重要实证。司马迁跟随孔安国、董仲舒学过《尚书》《春秋》,曾被丞相公孙弘征为五经博士弟子。在武帝“独尊儒术”的时代氛围下,儒家仁政思想及其天人感应的思维方式在其精神世界中占主导地位。承载着父亲(司马谈)的嘱托,背负着宫刑的屈辱,司马迁以孔子的《春秋》为榜样撰写《史记》,力图在古今之变的描写中寓含褒贬,总结“成败兴坏之理”,揭示仁政是符合天意、得到神佑的“王道”,使“通古今之变”与“究天人之际”达到了完美结合;同时他开拓了纪传与书表互补共生的写作体例,奠定了《史记》“成一家之言”的地位,为后来官史修史所效法。  相似文献   

15.
儒家心学一系的基本思想进路,在于寻求意识主体的落实,并最终在人的内在性上找到其确立的根基作为最高本体。这种本体不是一个现成的他者,而是一个敞开的,由人的直觉体悟、并由此而得以成立的。通过对《中庸》一文中的核心观念“诚”的考察,认为:“诚”是《中庸》所建构的世界的奠基性观念,由此而形成的哲学体系成为儒家心学的理论雏形。  相似文献   

16.
《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根据儒家诗论系统,结合《毛诗序》合理的理解和解读《诗经》中所蕴含的思想,从“人伦礼仪”、“天下之乱礼乐王道”及“天人阴阳谐和”三个逐渐深入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从现实层面阐释《诗经》的要旨一“《关雎》之道”的文化内涵,便于《诗经》以本来面目走向大众.  相似文献   

17.
西汉末年,刘向父子通过目录学的“类”、“序”特殊途径,正式确立《周易》为六经之首的正统思想学术地位。以《周易》为六经之首所形成的新的排序,不仅走当时经学思潮的影响下各种思想融汇交流的结果,也与孔子及儒家在当时思想领域的地位有很大的关系。既是“子学余绪”的挽歌,又是“独尊儒术”的新章。通过《周易》在六经中地位的变迁,体现当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思想融合大趋势,并表明了《周易》的形而上学建构才是它的地位在当时产生飞跃的根本原因。这是古经学与今经学长期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秦末汉初的百余年间,儒学发展从湮没到复兴,并逐渐走向经典中的权威地位。汉初儒学与政治的日益结合,汉武帝时期的兴太学、置五经博士以及后代帝王幼年的儒学教育,使帝王们在诏书中引用儒家经典成为可能。《汉书》、《后汉书》记载了多位帝王在诏书中引用儒家经典,其中引用数量最多的是《诗经》,引诗的目的和作用也有多种。由此可见《诗经》在汉人心目中的地位及其经典化脉络。  相似文献   

19.
“菱荡”和“聋子”是《菱荡》的两个关键性意象,“菱荡”代表着世俗、实用,“聋子”代表着“封闭”、快乐,二者共同体现着废名的追求和乐的精神世界。《菱荡》并非一般田园牧歌,作者的用意在自我修为,这与儒家修齐治平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0.
陶有宏 《现代语文》2008,(11):13-14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蒙学教育的传统。我国古代对8—15岁儿童的教育叫“蒙养”教育。如果说“四书”“五经”是中国经学教材典范的话,那么我国古代也不乏以识字为主的蒙学教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则莫过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习称三、百、千)。中国蒙学教材的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尤其是“三、百、千”在我国古代语文启蒙教育中曾赢得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