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总被引:80,自引:1,他引:79  
运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来重新审视,“体教结合”应是文化教育与运动员训练和成长全过程的结合。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应该是“体教结合”的一种最佳模式。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有其内在动力,体育部门提出的“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两个部门存在的分歧与困惑,提出建议,认为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马波 《精武》2011,(A1):86-86
运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来重新审视,"体教结合"应是文化教育与运动员训练和成长全过程的结合。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应该是"体教结合"的一种最佳模式。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有其内在动力,体育部门提出的"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两个部门存在的分歧与困惑,提出建议,认为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体教结合”是世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本文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体教结合”培养优秀运动队模式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类综述,将教育规律、训练规律、管理学等有机的融合一起,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多元化的角度考虑优秀运动队的培养和管理,注重全面系统的发展学生运动员,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注重强调由过去运动员学生到现今的学生运动员,使学生运动员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调整与革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坚守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使命的3个命题为: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体现竞技体育的价值;攀登竞技体育的顶峰。高校办队应当关注运动员“后竞技”发展;进行生源结构调整;实现教练员定位的转变。高校办队的着力点要抓住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为革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提供的机遇;激发更多高等学校成为有繁荣我国竞技体育意识和能力的主体;创设育人为本的办队制度和文化精神氛围;加速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突破“体教结合”的体制性障碍。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我国及世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训练和文化、体育教育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调查,找出目前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途径,这种培养途径应该实行"体教结合"的方式,即运动员在高校学习训练阶段,一面进行运动训练,提高运动竞技水平,一面进行体育教育和专业课学习,使运动员在转业后又能在高校获得一门专业知识,为他们将来从事新的专业工作奠定基础,也减少过去运动员转业的后顾之忧。这应该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体教结合"辨析--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新视野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体教结合”和“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等话语是充斥当今中国体育论坛的热门话题。然而,从学术角度看,这些命题不够精准,需要厘清。一、“体教结合”:语焉不详的命题首先,主体不明。作为结合主体之一的“体”指的是什么?如果是“体育”,则其本身就是一个歧义丛生的概念,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又有专业和业余之分,容易形成多重解释的空间。如,可以理解为:“体育(事业)与教育(事业)的结合”;“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结合”;“政府办专业运动队与学校办专业运动队的结合”;“专业运动队与学校教育机构的结合”;“竞技文化(价值)与学校文化(价值)的结合”;“运动才能与教育机会的结合”;“训练竞赛与文化学习的结合”等等。其结果势必导致话语混乱,歧义多出。  相似文献   

7.
随着"体教结合"这一政策的不断推进与实施,使高等学校参与到竞技体育运动中成为可能;同时为竞技体育走进高校校门提供了宽广的平台。纵观我国高等学校高水平跆拳道运动队的开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和跆拳道运动项目特点的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从高校组建高水平跆拳道队意义、办队模式、运动队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重点从生源结构、教练员现状、运动员学籍管理、运动队训练竞赛现状、资金来源等方面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跆拳道运动队的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当今世界竞技体育蓬勃发展的趋势,为更快、更好的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国家决定在高等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这一措施对改变我国单一的训练体制,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普及和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如何培养大学生运动员,推动学校体育的普及和提高,结合我们在实践工作中所得到的一些经验,谈谈学校体育运动发展趋势及探讨在高校如何培养具有大学生特点的高水平运动员。一、高校办队是国民体育的需要纵观体育强国的优秀运动员,象美国、苏联、民主德国等大多体育人才是在学校业  相似文献   

9.
学校体育可以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础,教育系统逐渐承担起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重任。高校成立高水平运动队,是实现“体教结合”的重要途径。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对西部地区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高水平运动队院校设置、项目普及仍然偏低。高水平运动队在招生、选拔、管理、训练、竞赛等方面亦存在很多问题。只有不断调整和完善高校运动队管理机制和参赛制度,变革教育体制和体育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体育和教育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存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实施"体教结合"办高水平运动队已有近20年的历史,1 987年4月,国家教委发布<关于普通高校实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通知>,拉开了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帷幕,到2005年,有102所高校被教育部批准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既是中国体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世界体育的发展趋势.2005年8月在土耳其伊兹米尔举行的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由教育部首次组队参赛的中国代表团,共获得21金、16银、12铜,名列奖牌榜第2名.  相似文献   

11.
<正>教体艺[2017]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自1986年以来取得明显效果,为探索教体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模式积累了丰富经验,有力推动了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当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工作还存在发展目标不明确、布局不平衡、招生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整体质量和总体效益。根据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体制的转轨,各方面都体现出“教体结合”在高校中的实行刻不容缓,通过近几十年高校在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工作上不断完善,我国“教体结合”逐渐走上正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和比较分析法,从“教体结合”形成的契机——高校高水平招生制度——学训的管理——运动队项目设置几个方面,对中美高校现行的“教体结合”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发现两国在发展历史、竞技体育体制背景、结合方式、教练执教水平、项目设置的广度、思想观念方面存在差异.并提出建议:(1)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协作关系;(2)健全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制度;(1)重视“教”的重要性,解决好学训矛盾;(4)提高执教教练水平;(5)转变运动员意识;(6)完善高校比赛制度.  相似文献   

13.
今天,重提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要意义,已经不是要不要办高水平运动队和能不能办出高水平运动队的问题了,而是为了实现我国竞技运动向智能化、科学化战略转移,培养“未来模式”的运动员,创办高水平运动队是历史赋予高校体育的光荣使命。一、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保证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体育强国的战略步骤之  相似文献   

14.
林麟 《体育师友》2006,(3):22-23
所谓体教结合,即指教育系统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和竞技、学习俱佳的大学生运动员。美国等体育发达国家,学校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主渠道之一。中国提出并推行体教结合已有20年,但步履艰难,更有专家直言:没有什么成效,近两年才有点起色。一、体教结合是当今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国际大体联副主席、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以欧美一些教育和体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为例,说明体教结合是当今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他说:“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是短暂的,如果没有在学校获得足够的知识,他们在结束了运动生涯后,往往很难融入到社会中。欧美一些…  相似文献   

15.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校运动员训练行为的因素分析,来研究和揭示影响高校运动员训练行为的因素,旨在探求推进高校运动员训练的对策。一、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天津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其中“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应满足下列条件:有正式学籍、在校学习、训练且运动水平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以上的大学生运动员。2.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对含有高水平运动队的天津市所有普通高校(共有12所)的高水平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对问卷的发放采用了按比例的随…  相似文献   

16.
总结体育院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实践经验,认为体育院校具有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优势和条件,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运动员。体育学院办高水平运动队为竞技体育提供了全新的管理和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7.
陈曦  任晋军 《精武》2012,(17):26-2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未来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发展方向走培养高校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因此,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的管理成为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关健。本文着重以山西省高较高水平办学的成功典范——太原理工大学为研究对象,有关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发展等相关问题,对高水平运动队学习和训练的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学训矛盾”给予合理化对策。  相似文献   

18.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已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理应承担起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重任,以满足他们未来可持续发展要求。高水平运动队进入高校,同时给高校注入了体育文化活力,有利于高校协调发展。本文结合以省队校办模式,建设南工大江苏垒球队实践,认为充分体现了体教结合优势,解决了运动员读训矛盾,促进了运动员全面发展;高校通过承办赛事,扩大了对外交流,提升了学校美誉度;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9.
在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过程中,大学生运动员因“学训矛盾”造成无法专心训练,训练效果不理想,运动成绩下降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座谈法、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高校学生运动员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学训矛盾”存在的主要原因,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训练实践中探求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为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运用调查、访谈、文献资料调研、逻辑与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式、未来的走向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近几年,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制约其长足发展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程中,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应当根据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总体发展目标与趋势,结合四川省特殊的经济、社会、体育发展实际,确立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高水平运动员"的目标定位,选择"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为此,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要以调整"体、教结合"为突破口,鼓励支持多种力量开展培养工作,努力建成符合四川省实际情况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和运行机制,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由单一学校途径向重点依托社会、企业方向转变,最终实现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多元主体"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