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基石,已有的识字教学方法、经验都期望能解决识字与阅读的矛盾。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化了识字教学要求,提倡“多认少写”策略,目的在于提高识字效率,使学生尽可能早地进入阅读阶段。课改以来,有关识字和写字教学体系的确立、识字量的确定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科学的论证和采取相应的对策。一、“多认少写”的含义1.“多认少写”策略的提出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简化识字的教学要求为“认识”和“会写”两种。“认识”汉字,要求能读准…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识字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识写分开,多认少写,鼓励自主识字.这样的提法对于学生学习阅读有很大的帮助.识字是为阅读打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一定的识字能力,阅读才能成为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交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带给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相似文献   

3.
<正>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开辟多种识字途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增加识字量,为他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识写分开,多认少写,鼓励自主识字。这样的提法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一定的识字能力,阅读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我想说:"多认识字,早阅读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只有识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阅读;只有阅读量大了,才可能高质量表达。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大千"字"界里想认字、会认字、多认字呢?一、激发识字兴趣,让学生"乐"学在人际交往中,最容易记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但是,目前部分农村教师在识字教学中的拔苗助长现象严重,连要认的字都要求学生写,完全没有遵循"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最终导致学生"认字"负担重,识字  相似文献   

7.
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对识字明确提出"会认"和"会写"两种要求,体现"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其中低年级要求认识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新教材识字量之大,回生率之高,让老师觉得任务繁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那么如何发挥教材优势,让学生轻松快乐地识字呢?  相似文献   

8.
运用数据库技术对四套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的"用字"状况进行统计.内容涵盖四套教材的课文字量字种、学段字种、课后会认会写字统计等.统计结果表明:课文中汉字字种、字量差距明显,字种数基本上都超过<语文课程标准>.识字写字四套教材基本上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编写,识字内容做到"先认后写,识写分离".会认会写字安排上,汉字的字种和字序随意性大.从教材用字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比较来看,两者有部分出入.研制<基础教育中小学常用分级字表>成为解决问题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正>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识字能力,阅读才能顺利进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学段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如果说,语文教学像一个瓶子的话,识字教学就是瓶颈。如何让低年级儿童尽早、尽快地多认字?又如何变单调乏味的识字教学为  相似文献   

10.
<正>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识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阅读。阅读量大了,才可能高质量地表达。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是低年级学生阅读的重要保证。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才会激发学习的欲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量占6年识字总量的51.4%。识字量  相似文献   

11.
<正>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学习汉字,掌握和正确运用一定数量的汉字,也成了生活所需,生存所迫。就语文教学而言,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这一识字量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识字量之大,识字速度之快。强调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及早阅读的新课程新理念,给小学第一学段识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面对新课  相似文献   

1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要多认少写。"人教版实验教材中,12年级的教学重点、要多认少写。"人教版实验教材中,12年级安排认识常用汉字16002年级安排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占小学阶段识字量的50%还要多一些。足以见得低年级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学习汉字也是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识字教学应以培养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为主。如何发挥教材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  相似文献   

13.
<正>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学习审美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了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会认"和"会写"两种不同要求,如今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比较大,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艰巨  相似文献   

14.
贾淑涵 《广西教育》2014,(29):53-5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识字量才能有效地满足阅读需求。为此,新课标中倡导在小学低年段"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识字素材,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主动识字、快乐识字,为学生开展大量的阅  相似文献   

15.
<正>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小学第一学段(1~2年级)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会写。"新课改后,低年级每篇课文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达到10个之多,教学中学生常常会"记得快,忘得快,混得快"。如何让他们体会汉字  相似文献   

16.
<正>"人生聪明识字始",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低年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多认少写,认写分开,认字要多;中高年级教学也要重视识字,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我们在常规教学中要遵循汉字本身和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抓住汉字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适宜语境,在学习和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一、二年级)学生识字量为1600~1800个,其中写字800~1000个.识字量的增多,实行"认写分流"的原则,旨在鼓励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识字量,尽早开展语文阅读活动.但传统教学中识字教学"高时低效"的现象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课堂中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写,让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18.
<正>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面对条件有限的农村孩子,要完成课标要求的识字任务,教师就要用心去思考,切实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有兴趣,有方法,从而提高识字量,达到预期的识字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识字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个要求,要求小学生会认汉字3000个,会写汉字2500个,其中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会写其中的8001800个,会写其中的8001000个。这样的识字任务对受过良好学前教育的城市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整个小学阶段要认识3500个左右的汉字,其中低年级要会认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由此看来,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相应提高.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多以直观形象的思维为主的年龄特点,在识字教学中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识字,以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实践证明,我尝试的识字法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20.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原来的1250个增加到16001800个,提出了"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多认少写,认写分开,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地认识汉字,及早地进入阅读阶段、增加识字量呼唤教学方法的改进。本文主要分析为了改变以往机械记忆,重复抄写,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