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7 毫秒
1.
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心是影响其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与教师个体特征、收入水平、工作压力等因素相关.组织忠诚则表明高校教师对所在高校的认同与归属,个体、组织与环境等因素对高校教师的组织忠诚度都有影响力.本研究在全国普通高校抽样调查的基础之上,试图探究高校教师职业信心和组织忠诚的影响因素,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心度与组织忠诚度都较高,并呈正向关系.但收入水平、工作自主、个体发展和管理制度等仍亟待提高和改善.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师职业能力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三个层次,它的发展受教师个体因素、高等教育政策和高等院校管理水平的制约,因此,培育高校教师职业能力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建立系统的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政策体系,实行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管理策略,是提高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大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影响大学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职业特点和个体差异等三个方面.对于高校教师心理偏差的调适则要从个体和学校环境两个方面考虑,但其主要应该从自身情况作调整.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根源在于社会,包括:社会的深刻变化和社会对知识的需求、社会的信息化、社会对高校教师的期望、教育系统的改革、高校教师的多重社会角色、教师自身职业的不断社会化等。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高校教师的职业成长越来越引起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对高校教师职业成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影响高校教师职业成长的因素;高校教师成长一般要经历的阶段;想要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需要具备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是教学运作和学术研究的第一线实践专业人员,如何强化其职业发展和学术产出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与此同时,新管理主义和学术资本主义在高校组织管理体制中的渗透、社会环境与科学技术的急速变迁,高校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院校组织内部的一系列变化,导致高校教师处于高度压力之下。本研究利用2007北京市高校教师调查数据,尝试从组织环境与个体特质两个层面,揭示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内涵与影响因素,探讨过度压力对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所形成的冲击效应。研究发现:(1)高校教师面临不同层次的教学、科研和经济压力。在教师职业生涯轨迹中,40岁以下为高压期,41~55岁为缓压期,56岁以后为低压期。(2)高校扩招、高校内部绩效评估机制的实施和教师的婚姻状态、薪酬水平、工作负荷、发展定位、职称等成为引发高校教师压力的重要因素。(3)压力的膨胀不仅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学术产出,相反会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职业认同、职业承诺和职业动力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高校教师专业化的最终实现要落实到教师个体,如何促进其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受制于学校制度的量化规约、科层规则、教师自身的精神耗竭及归因偏差等因素,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困境,必须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具体有: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合作文化;以创新管理机制为先导,扩大教师的主动发展领域;遵循积极的归因范式,减少习得无助感;挖掘积极的心理解读,发展职业动机等,以期对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教育素养是教师特有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其内涵和特征对促进教师教育素养的建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教师的教育素养有其特定的内涵,且具有建构性、渐进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征。高校教师的教育素养是伴随着教师职业的发展不断建构的产物,需要教师个体的不断努力和学校等外界因素的有效促动。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教师个体情感需求的重要内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指标,教师的个体需要、身心健康、社会支持、自我价值追求以及职业倦怠程度等都是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需要从教师的自我价值生成、学校组织支持、社会认可度提高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0.
了解高校教师在教学师生互动中的情绪劳动及其影响因素对高校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为框架,对高校教师教学中的情绪劳动进行深入事件访谈并进行事件分析。结果发现高校对教师的工作要求并不明确,更多要求来自教师自我的角色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表现积极情绪,还要表现消极情绪,并且情绪劳动策略随着教师的不同状态和师生互动场景而发生动态转换。影响情绪劳动策略改变的因素包括个体特征、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等三类,师生互动在这三类影响因素和情绪劳动策略间起到调节作用。高校作为教师的组织资源系统,应该增强其组织支持作用,完善绩效考核体系,设置合理的工作要求,同时重视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培养教师情绪能力化,教师自身也应化被动为主动,把情绪与教学相融合,进而有效促进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1.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高校的竞争首先表现为师资队伍的竞争.当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着总量不足,高素质优秀人才不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以及职称结构不合理等情况,存在着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滞后老化、教师流动速度加快以及部分教师事业心不强等状况.为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完善师资队伍管理体制,实行全员聘用制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以及职业道德水准,同时,不断完善内外部环境,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良好保障,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它为选拔任用干部、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人事档案法及其归属和管理中的诸多问题 ,不少未得到合理解决 ,给工作带来了损失。因此 ,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与优化不仅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需求。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地方高校专业结构优化必须始终坚持适应社会需求原则、多样化发展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积极构建政府统筹规划机制、专业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沟通协调共享机制,以期更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社会工作机构的调查,发现广东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在技术教育、价值教育、个人素养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回应社会需求,推动整个广东社会工作教育,作为高校应该以技术教育为本位,加强实践教学;以价值教育为核心,彰显专业特色;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增强师资力量。  相似文献   

15.
职业认同是指个体通过职业经验将自我与社会要求逐渐融合,在职业中定位并承认其价值与意义的过程。以高职院校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职业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及作用进行文献梳理,研究发现,高职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行为方式认同,但在社会支持和职业情感等方面认同度较低。在人口统计学因素、个体内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高职教师的胜任力、职业倦怠、教学效能感、专业发展等方面有相应的变化。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发展状况研究进行梳理,以期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福建省51家高校学报的总体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报的刊期、发行量、稿源、经费、特色栏目、编辑部人员、学报的发展等),结果显示福建省高校学报在影响力、知名度等方面都有所欠缺,编辑人员状况也不容乐观.针对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若干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李孝敬 《科教导刊》2020,(2):134-135
由于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声乐方面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有足够高的声乐专业技能水平,还需要具有声乐方面的综合素质。经研究调查发现,我国许多高校仍然使用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由于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严重的影响到了高校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介于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强对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以及改革,训练和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学术发展为核心的科学知识生产与创新是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命线,其学术发展既需要个人努力,更需要外部支持。然而,由于高校青年教师处于相对“弱势”,其学术发展面临社会空间掣肘学术理想、学术评价制约学术能力发展、“激进”发展学术观带来“学术失落”等困局。基于此,有必要围绕社会软环境、政策评价体系、个人价值观等制约青年教师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高校青年教师学术发展的要素体系,提出优化学术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学术综合评价机制、健全学术指导服务机制、完善学术激励保障机制等青年教师的学术发展支持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进行整合,新办专业随社会需要而逐渐增多。新办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学校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和专业结构的合理布局。通过对某综合大学新办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的分析发现,普通高校新办专业还存在着师资队伍结构发展不均衡、缺少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对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不够等问题。为此,学校要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营造良好环境、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在职师资、重视青年教师、整合梯队结构、完善用人机制、保证充足经费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20.
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地方高校工程类学科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是发挥其办学特色和优势,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推行“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和实践适应需求的新型育人模式,建立健全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不同等级的竞赛,不断拓展他们的学业知识和技能来对接市场需求,逐步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适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