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广东、湖南、河北、内蒙古等7个省份15所高职院校1062名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研究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学历、毕业院校、专业、用工方式、所带学生数、职称、薪酬满意度和不同地区的辅导员在职业认同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学院因素和个体因素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影响较为显著.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人口因素、职业因素、教育因素三个方面的9个因素为依据,编制了9个单选题,对江苏省10所高职院校869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的方法,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总体特征和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高职院校教师对职业认同度较高,其中对职业行为认同最高,对职业声望认同最低。教师的性别、婚否、年龄、职称、职业声望、择业动机等因素,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职业行为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源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因素。内在因素包括教师的自我职业认同、知识结构和自身性格特点。外在因素则指的是社会对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教师的认可度、教学和科研压力以及学校的管理评价体系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教师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而且给学生和社会也带来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职业认同是影响个体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对全国15个城市19所高职院校中的2 365名制造类专业学生职业认同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职学生普遍表现出对制造业“敬而远之”的认同态度,“敬”表现为学生高度认同技能人才的社会价值,“远”表现为学生认为“蓝领”外在价值低。由于对制造业和技术技能人才体系存在认知偏差、职业期望与制造业岗位特征不匹配、缺乏职业规划意识等原因,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职业认同较低;同时职业学校教育未对学生职业认同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家庭和社会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较为显著。因此,本研究提出从健全职业认知、培育职业价值观、完善职业规划、提升职业能力四个方面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认同,促进高职学生对制造业从“敬而远之”向“敬而近之”转变,为建设制造强国奠定人才新优势。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普遍面临着一种职业危机——职业倦怠。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更是如此。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发展、身心健康以及高职院校的发展,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拟从外在因素(社会、学校、学生)和内在因素(教师自身)入手,探讨其影响因素,从而使教师的职业倦怠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师"职业高原"现象个体成因类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全国12所高职院校302名专任教师的调查发现:高职教师中普遍存在职业高原现象,其个体成因类型按照认同程度可依次分为压力型、瓶颈型、安逸型、边缘型.同时,本调查对高职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学科背景、性别、所在地区等因素在职业高原的各成因类型上的差异表现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提出了高职教师突破"职业高原"的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院校管理和教师发展两个方面较为系统地探讨高职教师的职业认同问题。从管理上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创造积极的院校文化、实施人性化管理、帮助教师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教师进行教师职业认知的学习和训练。从教师发展方面通过创建自己的目标认同、情感认同和专业认同,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认同。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学生个体在职业规划与选择过程中存在专业意识淡薄、职业定向不稳等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亦缺少实证研究,针对性与有效性缺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本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学生的专业承诺、领悟社会支持、生涯决策自我效能对职业成熟度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基于职业成熟度及其影响因素而构建的职业指导体系必将有效指导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社会认可度不高,高职教师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更易受自身能力水平、个性特征、价值观差异、工作压力等因素影响而出现"职业高原"现象.高职教师"职业高原"现象个体成因类型可归纳为压力型、瓶颈型、安逸型和边缘型.要突破"职业高原"期,高职教师丛须学会化解压力,学会自我调节,强化自身,提高对职业和自我的认同感,并不断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10.
程岭 《中学教育》2013,(6):71-78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成败与教师素质的高低有重要关系,而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职业认同。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某县414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个体特质中的基本教学技能与其职业认同显著相关,而学历因素则与其职业认同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他较显著的影响因素还有职业价值、微观政治、职业倦怠、工作积极性和个体知识与信念等,本研究据此建立了线性模型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成人教育的成效。文章阐述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建议:建立保障制度,提高教师专业认同感;健全激励机制,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创新考核机制,提升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完善评价体系,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实践,并由此引发多领域对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广泛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日益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潮流与趋势。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涵、影响因素和发展优化路径等方面。文章基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概念与内涵,研究跨领域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以及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优化路径,最后做出研究总结与展望,以此来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宁敏 《高教论坛》2012,(9):94-97
随着高职院校建设的全面推进,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对高职英语教学来说,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高职英语教师职业能力的高低,但随着高职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紧迫性与缺乏专业指导的矛盾日益突出,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显得举步维艰。在分析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社会氛围不浓、意识淡薄和尚未建立有效机制等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具有本土特点的"培训、教研、反思"三维互动作用的"训教思"三维教师成长策略以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的发展给公共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纯粹的英语语言教学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教师的专业拓展成为了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本校及其他部分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专业拓展现状进行访谈,发现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拓展缺失给各专业人才英语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并探索公共英语教师专业拓展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哲学与教育学层面探讨了开展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依据,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来源,认为教师的个人特质是教师职业认同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因素与教育环境因素作为外部因素也对教师职业认同产生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校企一体化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区域化的前提条件、知识经济的动态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是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企业、大学在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高职院校与企业通过产学研的有效对接、共建研发中心,高职院校与大学可以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强化师资培训、转化科研成果的互动,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职英语教师的发展一直是外语教育研究领域被忽视的课题;高职英语教师面临专业认同感低、缺失合作文化的构建等发展困境,今后的研究建议从教师的生活史、实证研究和重新定位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上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社会服务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职能,是高职院校竞争力的直接体现。目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教师社会服务动力不足、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管理不够规范、平台建设薄弱等问题。专业性公司开展社会服务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激活了教研人员社会服务能动性,完善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构建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新平台。基于专业性公司的社会服务模式具有分层次、多元化,产、学、研统一,公司制管理、项目化运行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19.
外语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外语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则面临重重障碍,专业化发展的路径与特色均不明朗。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应理性分析高职教育发展趋向和校本专业发展定位,跨专业复合型发展,与高职"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持一致,并紧扣外语本专业的性质和特色,立足于语言教学的高级阶段,从而凝聚专业化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20.
王姣艳  王雁 《教育学报》2012,8(1):90-96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性别、教龄、学校类型、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因子,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水平造成显著差异.应根据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特点开展教师教育;促进教师的职业认同;引导特殊教育教师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增强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以促进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