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杨柄新时期的马列论美学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及其美学论抱着“坚持-运用-发展”科学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经典作进行了系统的编辑、注解和诠释;对无产阶级艺和美学战略作出了初步构建。杨柄的研究成果对于建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艺学和中国当代先进化是有一定帮助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以马克思主义不断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的过程,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化的相互作用和解读的复杂过程。从实践和化的双重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和历程,对于我们不断通过时代的自觉实践,从根本上反思和全面提升化传统的现代性,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一体化格局形成之后,学的现代性抑或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已经无法绕开。学和学研究如何在当下语境中生存发展,关键是确认化身份,寻找民族化支点,建立个性,在多元创造和创造多元中拯救学自身。  相似文献   

4.
章从当代中国艺发展的现状和艺学研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与实际需要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方法论为理论指南,对当代中国艺学研究的不同领域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结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进行考察分析,以把握作为当代中国艺学主流的马克思主义艺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和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及其与中国传统艺理论和西方当代艺思想的交互影响、互补共存中所共同构成的当代艺学的基本结构和格局,以及以马克思主义艺学为主导的当代中国艺学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美华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学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学的互动关系,美华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学史,美华学在异质化语境下的化传递以及美华论对中国现代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何美然 《天中学刊》2011,26(6):15-19
承接人类社会对现代性问题的不懈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建构中国式的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题;超越苏联以及西方现代性形态,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而提出来的,由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境遇,在百年历史中,现代性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处于“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的矛盾论争中。而今,当全球化把我们带进后现代语境,从关于现代性批判与质疑的后现代视野转到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从现代性的事实分析转向了现代性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化语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审美活动已经远远超出纯艺术/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本分析了20世纪以来艺美学学科的两次重要转型,尤其是90年代以来新的语境下艺关学研究的出路在于正视审美泛化的现实,关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化现象,及时调整、拓宽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成为研究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社会变革及文化转型的“元语境”,这既表明中国学者对现代性理论的信任和追捧,也暗含了中国现代性研究与本土经验之发掘相对脱节的问题。本土化现代性研究可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后殖民主义本土化”两种思路,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又互相交叉、互相论证,对它们的研究反映出现代化的尺度,引发我们对“文化翻译”的另类思考。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现代性诉求之间存在着“历史契合“。这样一来,作为一种关切现实的理论平台,现代性视域有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论题深化。从而作为现代性基本建制的资本逻辑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切入现实的通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在互动中,呈现出一些基本原则,应以资本逻辑批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现代性建构的理论资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建构当下中国文论必不可少的一种参照视域。作为一种能够始终面对问题的实践性话语,对主体性的张扬、对人的自由自觉本性的强调是其文论的最大特色。怎样挖掘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质素,怎样在新的语境下增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阐释力和回应权,以利于我们的文论建设?是我们应该思索的。  相似文献   

12.
在理迅笔下,死亡大多是无“声”的,但有一个例外,就是《祝福》中祥林嫂之死,鲁迅在“死亡”的叙事上表现的某些现代性与其时的化语境天然接合,这暗示了中国现代学研究的一个横截面。  相似文献   

13.
“詹姆逊在中国”显示了语境对接受的影响。詹姆逊不是后现代理论的原创者,但“新马克思主义”身份使他的后现代理论在中国有众多的读者。90年代兴起的商业文化为中国接受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提供了现实语境,中国接受者却悬置了他的批判立场。詹姆逊对现代性的批判、对多样现代性的质疑是基于西方知识分子的反思,却与中国对现代性追求的特殊语境存在落差。  相似文献   

14.
"华夏新国学"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国学的基础上,融会中西古今,建设当代的新国学。其中,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是建设当代华夏新国学的两个关键性问题。华夏新国学只有综合创新,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解决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外来文化的中国化问题和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的现代性问题,才能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走进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我们生活和实践中须臾不可分离的思想和灵魂。  相似文献   

15.
本通过对艺复兴时期人主义传统的梳理,明确20世纪90年代关于“人精神”论争双方均有失偏颇,并凸显人重建的迫切性。而王安忆的小说正是建构了一种迥异于论争双方的人价值体系,即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价值选择,涵盖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双重价值体系,这样,在当下价值失范、信仰缺席的化语境中作出独特的探索和贡献。  相似文献   

16.
审美现代性是一个有多重内涵的理论范畴,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借此思想场域阐释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现实,发掘在化艺术领域进行政治抵抗的思想资源。政治化与审美化的共谋与张力,形成西方马克思主义审美现代性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论反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艺学研究,指出“西马”可以给我们三个方面的启示:强烈的现实热情和问题意识、自觉的理论创新意识、信仰与科学研究相统一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商业化语境中学作品的转型主要体现在都市学的重现、乡镇学的新质与表现方式的变异等方面。都市学的重现与真正的都市生活的出现相关,这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金钱与女色的无节制追求与人情淡薄是都市学的重要主题,也体现了商业社会人生的全部欲望;90年代乡镇世情小说重在表现经济生活主题,一方面是传统道德或正义被人们所抛弃,另一方面传统中落后意识在重新抬头,“杀富济贫”的吃大户观念,农民工家庭中新的伦理道德危机,在经济发展与道德追求两难处境中不得不作出选择,都体现了商业化语境中人们的迷惘、困惑与无奈。90年代商业化语境中学表现方式也受制于学表现的社会环境,服从市场需要与读选择,以叙述为主的表现方式,取代了过去以描写为主的表现方式,学语言的生活化、口语化与粗鄙化。性爱描写的招徕与诱惑,体现出作与读间的一种有意无意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19.
自叔本华和尼采以来,西方思想界就从未停止过对主体的批判,到了后现代,主体被明确地宣告死亡。当代新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便是这一理论的两支重要力量,新马克思主义将主体变成了没有思想的身体(肉体),后结构主义则侧重对主体神话进行解构和还原。但是,和很多理论一样,主体死亡只是西方后现代语境下的产物,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现代性才是我们理论话语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既是一种时间概念,又是一种价值观念。现代性的发展史即现代性的反思史,现代性问题之浮出水面是必然的。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新阶段而非终结。我们应该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解构与建构一种现代性的诊疗学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