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暗示了“果子”是教师或家长预设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或家长总是会为学生预设“果子”的,书本是“果子”,教学目标是“果子”,价值引领也是“果子”。为孩子预设“果子”是教师或家长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的要求。如果教师或家长不为学生预设果子,,而只谈学生主动探  相似文献   

2.
在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重要条件,也是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得以快速提高觉悟的基础。有人曾打比方说,传授知识是给学生“猎物”,培养能力是给学生“猎枪”,“猎物”再多也有吃完的时候,只有给了“猎枪”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猎物”,才可无尽享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交级学生“猎枪”。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能力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3.
胡育红 《小学生》2010,(5):23-23
在数学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教育可以从知道“对”,反思“错”,也可以从“错”,领悟“对”。错误是个极好的教育时机,它提供了我们辨析是非,纠正错误的好机会。我们的教育恰是要正确地利用“错误”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4.
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抹煞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应当反对的;但鼓吹儿童中心主义,否定教材的系统性,把教师的作用降低到“顾问”的地位也是错误的。“学生中心论”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仆人”,这也是无视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众多学科中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之一,也是学生认为实用性最差的科目之一,许多学生上思想政治课有着“无可奈何”的感觉。笔者对128个高二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结果表明,7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最大的问题在于“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8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说教课”,“枯燥”“抽象”;  相似文献   

6.
高玉杰 《河北教育》2005,(22):38-38
近年来,许多教师工作热情很高,只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惟恐给学生留下‘峡生饭”。在备课时相当详尽,讲课时十分细密,批改得也极为周到,而且管理上也是“无微不至”,这种教师是“主演”,学生是“观众”的做法,只注意到了偶尔做一下“配角”的拔尖学生、‘优秀学生”,而放弃了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结果造成许多学生怕学、厌学,个别的甚至逃学乃至辍学。  相似文献   

7.
名人批判     
名人批判●周洪说“我也是普通读者”的人,多半是审稿的。说“我也是普通观众”的人,多半是审片的。说“我也是普通消费者”的人多半是特殊消费者或者不是消费者。说“我也当过学生”的人一定在教育学生。说“我也吃过苦”的人,一定在享福。说“其实我也是群众”的人多...  相似文献   

8.
邢群娥 《辅导员》2014,(6):46-46
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像火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像粉笔宁可粉身碎骨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老师们也是凡人。在全社会都在呼吁给学生减负的同时,  相似文献   

9.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语文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也应贯彻这一原则。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因此,既要重视作业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相似文献   

10.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经常出现的,但如何将学生的错误“引入”教学中是本文探讨的问题。通过对“尝试错误”的教学,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对“错误”的“免疫,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创设一种愉悦的教学氛围,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对待学生的各种学习,既需要学生“学会”,更需要学生“会学”。“会学”,离不开自学,自学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此,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也不能例外。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品德与社会”的自学能力呢?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学生作文应是抒写心灵、展示个体生命过程的窗口。个性写作就是要启发学生.运用创造心理写出属于自己的“哈姆莱特”,张扬自我的个性。华丽是美,朴素也是美;明朗是美,含蓄也是美;波涛汹涌是美,泉水叮咚也是美。“郊寒岛瘦”、“关东大汉”与“妙龄少女”各臻其妙,摇曳生姿,方构成了五彩斑斓的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3.
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学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学校社会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培养众我高素质的学生,既需要高水平的“教”,也需要高效率的“学”。其中,“教”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在讲授《小英雄雨来》时,遇到“打听”一词。“打听”一词,健听人即使是学龄前儿童也是知道的。原以为聋生应该不存在理解上的障碍,没想到学生打出的手语“打+听”;解释词意时,学生打出的意思是“打仗(枪)的声音+听到”。教师告诉学生,“打听”在这里应是“询问”的意思,学生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情况呢?“打听”虽然是新词语,但“打”和“听”都是以往学过的生字,于是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把“打”和“听”的手语连起来,再把“打”和“听”的意思连起来,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就可以理解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为了日后的“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应该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中也提倡“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化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葛志军 《小学生》2010,(12):38-38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方静 《宁夏教育》2006,(7):69-70
“探究式学习”源于西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其基本模式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明确“任务”,通过“探究”、“会话”,完成“意义建构”。探究式学习,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为核心目标,它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的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探究式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将这样的学习方式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品格的培养也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全自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将“课外活动”列人语文教学内容中,认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和“语文课堂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种突破。但同时找们也进一步地思考:课内是否也应有语文活动,如何开展?因为我们知道,“课外语文活动”往往是某些有专长学生的天地,注重的是少数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只有课内外语文活动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全面提高又获得个性的发展。而且,我们的“活动”的“活”是“灵活、活泼”之“活”,“动”是“机动、主动”的“动”。所以,语文教学只有在灵活主动的活动中才能发展学生智…  相似文献   

19.
1.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勇于“班门弄斧”。长期以来,我们把教材中的作品总视为完美之作.老师总要千方百计地为作品找说法,即使错了也是如此,学生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敢“异想天开”.这又怎能谈得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要敢于“班门弄斧”。让他们知道作家并不神秘,作品也不见得美。课堂上,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作为阅读者个体,彼此的感受不会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有些学生愿意、也善于同别人“分享”,而另一些学生不愿意、也不善于同别人“分享”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第一类学生从学校回到家里,妈妈问:“班上谁是你的好朋友?”他们可能这样回答:“李明是我的好朋友。他是个好学生,他上课遵守纪律,不打人,也不抢别人的东西,他还爱帮助人。”对同样的问题,第二类学生可能这样回答:“刘晓是我的好朋友,他爱跟我一起玩,他不打我,他还爱帮助我。”如果妈妈问孩子:“你最不喜欢班上哪个同学?”第一类学生可能这样回答:“我不喜欢大强,上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