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了解一页书,胜过浏览一本书",旨在告诉人们,阅读要应注意精读和扫读的有效运用;"读书而不运用,所读的书不如废纸",旨在强调阅读的运用;"读书而不回想,犹如食物而不消化",强调阅读时应且读且思。文章以《木兰从军》为例,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将"丰富语言的积累"作为教学目的之一,并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由此可见,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积累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景美、情美的文章,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让学生在读书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1.1走进生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旨在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而不是把读书当成任务去完成。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书应要求多读几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的思维与作者的内心去碰触,达到理解文章内涵、感悟作者情感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获得心灵的共鸣。因此,将阅读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比  相似文献   

4.
小学阅读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只"读"不"行"、只"行"不"读"、"读""行"无法合一。行走阅读是文本阅读与生活实践相统一的阅读样态,其主要教学方法是"读行合一",目的是使学生"知行合一",助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行走阅读强调阅读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强调基于生活实践的需要。行走阅读的四种路径为"读—行""行—读""读—行—读"和"行—读—行"。  相似文献   

5.
朗读对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有重大作用,但教学实践中由于朗读指导流于形式、目的性不够明确、方法单调,总体效果不明显.我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以及综观了一些课堂中比较出色而有效的阅读训练后认为,要做好阅读训练,老师应当: 一、精讲多读,让学生在读中悟 "读"并非完全不"讲",但是要精讲,使读的训练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并能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如<燕子专列>这一课的重点是描写人们为寻找燕子四处奔走的情景,一个叫贝蒂的女孩一连找到了十几只燕子.  相似文献   

6.
<正>1.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事实证明,要想学好语文,仅靠学习课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便会主动阅读课外读物。随着课外阅读量的不断增长,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便能随之大幅度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不够,我便向家长建议,给孩子买图文并茂的图画书。起初,学生只看图不认字,后来,他们慢慢愿意接受生字,尝试利用拼音拼读。2.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阅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主要做法有:1.准备型的课外阅读。这种阅读通常在课前进行,  相似文献   

8.
阅读语文下的语文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读书感悟的过程,是一个塑造心灵的过程.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2010年,我们提出阅读语文思想,倡导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体现大语文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涵养学生品质,促使我校语文改革走出"高原期".  相似文献   

9.
段天喜 《辅导员》2013,(12):44-45
<正>阅读语文下的语文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读书感悟的过程,是一个塑造心灵的过程。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2010年,我们提出阅读语文思想,倡导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体现大语文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涵养学生品质,促使我校语文改革走出"高原期"。一、大的教材观,是阅读语文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段天喜 《辅导员》2013,(18):44-45
阅读语文下的语文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读书感悟的过程,是一个塑造心灵的过程。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2010年,我们提出阅读语文思想,倡导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体现大语文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涵养学生品质,促使我校语文改革走出"高原期"。一、大的教材观,是阅读语文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语文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整体感知,有所悟,情感得到熏陶。而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多读、多练,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虽然说的是诗,但足以说明多读的重要性。但多读的同时要教给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注意读书形式的多样化,培养其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其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首要地位,"读"的能力在读、写、听、说能力中占首要位置,阅读能力的强弱是语文基本素质的标度,所以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语文基本素质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读独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黄金时间。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这黄金时间指导学生读书,  相似文献   

13.
正教育部公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现统编版教材也把整本书阅读任务放进"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使"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课程的一个独立训练板块,可见整本书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占有重要的地位。笔者对所在山区一所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26%的学生对阅读没兴趣,而课外书的数量仅20.4%的学生拥有40本以上;28%的老师表示不知道有整本书阅读教学这种方式,11%的老师不知道如何组织整本书  相似文献   

14.
"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而不讲究读书的方法,不注意培养好的读书习惯,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何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一、读书与思考结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一方面要给足时间;另一方面教师要创设多层次、多方式的阅读空间,并适时地予以点拨、引导,以提高读  相似文献   

15.
北宋教育家程颢曾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当你走进这些灵动的文字,品读着这些意味深长的佳作,顿使你感到书香沁人心脾,涤荡心灵,充溢大脑,从而心灵得以净化,头脑更加敏锐。所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把培养学生热爱读书,把他们带入书海,品读精美文字为己任。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的学习活动、交际活动、认识活动都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阅读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民族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一、重视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读,已受到越来越广泛地关注,这不仅仅因为读是学习语文的有益方法,更因为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相似文献   

17.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读书的愿望,让学生在强烈兴趣的促使下进行全程自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老师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们教师就应该着重从阅读形式上做文章,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的读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积极性。学生不仅爱读书,而且比较系统地掌握了读书方法,阅读能力不断提高,而且写作水平逐步上升。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规定了小学阶段必须完成150万字的阅读量。但笔者通过对多所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作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发现"阅读危机"的现象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20.
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把阅读选择权真正下放给学生之后,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暴露了不少毛病:读书不及时,训练不落实,目标不现实,基础不扎实,阅读不拓展,网络不运用等。由此造成阅读教学走入误区,陷入低谷。往往一篇课文教师讲完了,居然大部分学生还读不通课文,读不顺句子,弄不懂问题。因此,如何改进阅读教学,有效提升阅读质量是当前必须迫切解决的一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