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一文发表在一家地方武术刊物上,我看后感到十分震惊。我认为文章作者并不懂得武式太极拳的历史。 不妨我们先从第一个问题谈起——武式太极拳谱的来源问题。“该文”说王宗岳《太极拳论》是得于舞阳县盐店,第二代宗师李亦畲先生写“老三本”书中的跋,有“此谱得于舞阳县盐店”一句。今就此再做一说明以正视听。这样写的原因有二:其一,因为艺不传外姓人,为了陈清萍先生不会成为不守规矩的“罪人”和不被本门派  相似文献   

2.
和有禄  和定乾 《武当》2001,(6):20-21
近代研习太极拳者,大都认为王宗岳的《太极拳经》或“论”,为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舞阳盐店偶得,而其余几篇则出自武禹襄、李亦畲舅甥二人之手。这种说法几乎已成定论。  相似文献   

3.
"子欲不死修昆仑",这是《黄庭经》上的一句话。"昆仑"乃山名,道家以此喻头顶,并称头顶为"泥丸宫",修炼此处可神清气爽,益寿延年。太极拳重视"顶上功夫",有文字记载的始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自武秋瀛(澄清)清咸丰年间在舞阳县得王氏论著后,一百多年来,众多名家对其中"虚领顶劲"的理法与练法论述颇丰。在理法方面,大体有这样几种说法。一是"纲举目张"说。许禹生认为"头顶为全身纲领,纲举则目张,头顶悬则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顺遂,偶有动作,全身一致,左右前后无掣肘之虞矣"(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16页)。  相似文献   

4.
贾山 《中华武术》2003,(11):29-29
这些年来,武术界出版了许多太极拳方面的书籍,给我们提供了有关太极拳历史、理论、技术等种种知识和信息。由和式太极拳嫡宗传人——和有禄先生编著的《和式太极拳谱》一书,于近日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著者当代和式太极名家、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和有禄先生,是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六世孙。 《和式太极拳谱》分为五章。主要介  相似文献   

5.
路迪民 《武当》2023,(8):8-10
<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指“太极者,无极而生”一篇),被各派太极拳传人尊为拳经之首。换句话说,习练太极拳,如果不遵照《太极拳论》,那么就练不好太极拳;更深层次讲,如果完全背离了《太极拳论》,那你练的太极拳就根本不是太极拳。但因传抄渠道不同,历史上《太极拳论》存在多种版本。唐豪先生的《王宗岳太极拳经研究》(1935年),参考14种著作对比校订。沈寿先生的《太极拳谱》(1991年),参校文献多达35本。孟乃昌先生的《太极拳谱与秘谱校注》(1993年),亦有稀缺参校资料。  相似文献   

6.
路迪民 《武当》2009,(4):31-32
2007年,是太极拳史研究相对活跃的一年,其表现,一是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先生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做了发言,驳斥杨家的传统说法,并把发言整理在《中华武术》发表(下称《发言》),《中华武术》还为此开辟了“太极拳源流考据”专栏;二是河南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康戈武先生还在《中华武术》发表了《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下称《解读》)。这是多年来少见的官方权威人士对太极拳源流的论述和争辩。  相似文献   

7.
史美雄 《武当》2015,(2):46
探讨李亦畬的"老三本",我们先看看武式太极拳的发端历史。清文宗咸丰二年(壬子),1852年。1、武澄清科进士及第。2、武汝清回乡省亲(在北京刑部任职,奉天司主事兼四川司员外郎),提议杨禄禅到北京传拳。3、武河清应吕文节大人肃书币邀请过府,有关编练新军事宜,路经河南舞阳县多舞渡镇,购得《王宗岳太极拳谱》,到陈家沟探望陈德瑚,经德瑚建议造访陈清  相似文献   

8.
陈太平 《精武》2009,(8):2-3
现代太极拳追随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太极拳智慧的有陈、杨、吴、武、孙等五氏太极拳。五氏太极拳皆以锻炼身心,振奋精神为本旨。陈氏缠丝劲力刚强,杨吴二氏是迟缓柔和的代表,讲姿势平稳,以顺破逆,武氏最具代表性,且又衍生了崇尚不伤筋力,老幼皆宜的孙氏太极拳。五氏太极拳自传世以来,人才层出不穷,均领一时风骚。用承上启下的眼光看待先天太极拳传人陈太平先生,他无疑是太极拳界的佼佼者和中坚力量之一,他对于太极拳体用均知之极深,用清华大学太极拳研究会推荐的话说,“陈太平先生不愧是太极拳界公认的造诣颇深的名家。”这篇《太极拳术的核心劲力缠丝劲》就是陈太平先生厚积薄发的心得流放,希望喜欢太极拳的读者朋友们能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9.
杨澄甫先生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的太极拳经典成语,"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句。郑曼青先生于1947年出版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一书中公开了杨澄甫先生的这一句话,使得这一句具有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0.
张宝银 《武当》2012,(5):21-22
山西交城县太极拳协会会长陈有山先生,其拳艺师承杨门嫡传田兆麟大师一脉。田兆麟先生拳艺传蔡琅亭先生,蔡琅亭先生传陈有山先生,陈有山先生为田兆麟先生拳艺第三代传人。蔡琅亭先生传陈有山先生的《太极拳谱》,陈有山先生珍藏多年。笔者将陈有山先生珍藏的《太极拳谱》原原本本地复印了一份。谱中有田兆麟先生的题字,"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其余全部文字何人书法誊  相似文献   

11.
清代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今译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势行功歌》原名《十三势歌》是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人王宗岳所著。王曾旅居河南,以教馆为业。据写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的《阴符枪谱·序》说:“山右王先生,自少时经史而外,黄帝、老子及兵家言无书不读,而兼通击刺之术,枪法其尤精者也。”他的武术著作,留传下来的有《太极拳谱》和《阴符枪谱》等两种,尤以《太极拳谱》一书的流传最为广泛。该书是由《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等两篇论文,以及《十三势歌》、《打手歌》等两篇诗歌组成。近两百年来,这四篇文  相似文献   

12.
原福全 《武当》2004,(9):64-64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康戈武先生给我来了一封信,信中共有三份材料,一是张杰先生写给康戈武先生的信,二是张杰附于其信后的文章--《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三是康先生托我代为了解情况的信。康信中说:"今年4月29日,收到张杰同志的一封来信。信中说:'今将我写的《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一文给您寄去,请过目。如有不同看法来信说明。'张杰同志信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以赵堡太极拳传人、赵堡太极拳总会负责人、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负责人的'话'为依据,对和有禄著《和式呔极拳谱》和我为此书写的序进行的'评'说。为了回复张杰同志'如有不同看法来信说明'的要求,谨将张杰同志来信及其附文寄给您,请帮助了解情况,以便先听听赵堡太极拳传人与有关组织对《和式太极拳谱》及其序文的评论,然后再向张杰同志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孙式太极拳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创编的。它产生干1918年,以孙禄堂先笠的8著《太极拳学》的出版为标志。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以他自己登峰造极的试用为基础,通过数十年研究修悟形意拳、八卦掌、极太拳,运用易理参以月经对这三门武学之精髓进行自机融台后的自然升华之百。孙禄堂?..  相似文献   

14.
《心武残编》是清四大象棋残局名谱之一.现收藏于上海图书馆的《心武残编》“韩应陛稿本”保留了《心武残编》原作者薛丙老前辈对其所收集“残局”的最新也是最后30余年的研究成果,国内目前尚未有人涉足该领域的研究.另外,“韩应陛稿本”较之《心武残编》其它版本多两篇序,分别为韩应陛、薛丙二位先生所作,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唐豪先生曾有断言遗世:太极拳之祖,予断为陈王廷。安徽中医学院太极拳研究所李滨先生通过考证认为:唐豪之论,颇为武断。其证有五:①王廷无诗文遗留,②《家谱》旁注非乾隆十九年原谱文字,亦非道光二年接修之正文,而是陈槐三之笔墨;③王廷无造拳之才能;④陈家沟的太极拳由蒋氏子蒋发继承家技又得王宗岳太极拳技艺而传入;⑤陈沟《长拳谱》之名目与歌诀,其为炮捶,乃忠义拳之易名者而非太极。  相似文献   

16.
武宣 《武当》2012,(4):10
《武氏太极拳全典》由永年广府武氏太极拳第五代直系传人孙建国先生潜心编著十年而成,即将由深圳灵智伟业出版。我国著名武术家吴彬先生为本书题名,陈杨武吴孙等各派太极名家皆为本书题词祝贺。新书内容分上下两卷,收录有前辈《拳谱》《拳论》的套路分一路中捋架、二路炮捶、三路小架、单双推手、发功、拆招应用、精简24式和  相似文献   

17.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名家信箱》栏中刊登了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答新疆乌鲁木齐市李岐山的来信,称:"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都是杨澄甫先生最后定型传授的,也就是杨式太极拳大架。当年,杨澄甫先生在教拳的时候,传授了许多外姓弟子,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传'。由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所以,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不存在'内传'和'外传'之说。" 对于崔先生在"回答"中关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的说法,我认为与历史事实不符,故提出来与崔仲三先生商榷。 其一,关于"杨澄甫的子女"一说不对,因为杨澄甫宗师有四子,无女。 其二,关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  相似文献   

18.
魏坤梁 《武当》2008,(1):19-20
一、历史背景 许禹生弟子王新午著,1927年出版的《太极拳法阐宗》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清末遗老宋书铭,精研易理,善太极拳,自言为宋远桥十七世孙,其拳法名‘三世七’,又名长拳,与十三势太极拳大同小异,时年已七十。名家纪子修、吴鳢泉、刘恩绶、姜殿臣诸教师与宋推手,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于是纪与吴、许、刘诸师皆叩头称弟子,从学于宋。”吴镒泉先生(1870-1942年)其时正当壮年,与其他拳家当时在北京(北平)都已颇负盛名,与年已耄耋之宋推手居然被任意摆弄,可见这位曾被袁世凯聘为幕客的宋书铭先生拳术功夫已达炉火纯青之候。吴图南弟子于志钧在《太极推手修炼》一书中说宋氏拳有与杨式太极拳不同的特点,吴继泉将其与杨式小架相融合从而编成了吴式太极拳,据沈寿在他所校《太极拳谱》一书中说,宋书铭于1916年让他弟子传抄他家世代秘传的拳谱,其中不少内容也是杨氏古谱中所没有的,宋氏与杨氏也无交往历史。而另一方面,沈寿在《太极拳谱》一书中写道:“又据前人考证认为,宋书铭的基本拳法(包括太极推手在内)以及宗谱的一些拳诀,其理法均与当时在北京流传的杨式太极拳相合。”  相似文献   

19.
李师融 《武当》2005,(4):34-35
拜读完《和氏太极拳谱》(以下简称《和谱》),有几点看法,不得不说。一、任长春与"陈氏二谱"《和谱》一文中,附录了陈家沟的两篇拳械谱:一是陈季尘甡(1809-1865)之手抄本,另一是陈鑫(1849-1929)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农历九月初二日手写的抄本。这两份拳械谱内容相似。陈鑫抄本是陈鑫在八十岁时,重新整理更新陈氏拳械谱,因年老记忆力差,用陈季甡的老谱为基础而写成的。因二谱从陈鑫家外传出去的,故合称"陈氏二谱"。  相似文献   

20.
王志恩 《武当》2012,(4):45-46
《武当》杂志2011年第七期刊发了广东林俊岸先生的《宋谱略考》很有感触,文中详细介绍了两种不同来源之《宋谱》。其一是吴图南先生所得之抄本,标题为《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据吴图南先生介绍:"那是在清朝光绪末年或宣统初年时,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你不是练太极拳吗,我家里有本书说的是太极拳的事。我请他借给我抄抄。不用抄,我没有用处,就送给你吧。"这本书就是《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其后,在民国初年,吴图南先生曾抄送给许禹生、吴鉴泉、杨少侯、刘彩臣、刘恩绶、纪子修每人一本。因而民国时出版之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姜容樵《太极拳讲义》、王新午《太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