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伟 《武当》2013,(7):5
杨露禅所传府内派太极拳拳法共有十套,其由浅入深,由外及内,寓健身、养生、技击于一体,呈阶梯状,有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府内派太极拳的特点是,雍容华贵、舒展大方、气势磅礴、潇洒流畅、体系完整、传统时尚。其具体内容是:1、智捶。2、太极大架108式。3、太极老架108式。4、太极小架108式。5、太极长拳。6、小九天。7、后天法。8、太极散手三十式。9、太极十三内丹功法。10、点穴法。另外还有桩功、行功、推手、刀、剑、  相似文献   

2.
梅永顺 《武当》2008,(6):17-18
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系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次子杨班侯创编流传下来的老拳架,是社会上鲜为人知、罕有人练的功夫架、技击架太极拳,与现在广泛流行的健身架太极拳在本质上,以及具体练法上完全不同。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盘练难度大、运动量大、功效高,其拳亦可以慢练,也可以快练,非常适合青少年练功夫、练技击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梅墨生 《武当》2007,(8):38-39
关于内功毫无疑问,太极拳既有健身作用,又具技击妙用。以养生健身为目的的练法,与以技击搏斗为主的练法自然不同。太极是理,太极拳是体,太极拳法是用。而太极拳功是兼有体用的,用于健身和用于技击都可以,关键在于练法,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武术界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谓,此语主要是针对养生而言——你练武一辈子,如果只会耍弄拳脚而不懂内功,很可能不养身反而伤身,不益寿反而折寿。关于这一点,历来武者验证已多。  相似文献   

4.
蒋林 《武当》2008,(9):8-9
多年来一提到杨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人们看到的主要是均匀缓慢、松静自然、行云流水般的练法,而在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中,还有运动快捷且发力脆快的一些套路和练法,“杨少侯传小快式太极拳”,就是这样一种鲜为人知的套路。其练法既不同于常见的108式或85式传统套路,也不同于一般的杨式“太极拳小架”或“快拳”,他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据我师张文炳先生讲,这套小快式只在杨氏子弟和极少数入室弟子中传承。杨少侯先生得传其伯父班侯先生,我师张文炳直接得传于少侯先生。  相似文献   

5.
谭大江 《武当》2003,(4):13-15
四、目睹张祖意合太极拳的风格 在秘谱《太极拳道论》中,记有“真人张三丰行功架谱”三路,一路为七十二势,二路为六十四势,三路为五十七势。据张兴洲介绍,此三路太极拳练法与他家太极多有不同。陈式太极偏于冷脆刚猛,不利于养生;其他太极则强调松柔,有养生大用,但技击效用得之较迟。而本门张祖意合太极拳分三步练法,一路练柔,柔中有刚;二路练刚,刚中有柔;三路刚柔兼练,得刚柔相济。学者苦练三年,不仅养生之益得之于身,而技击功夫必致大成。此三路练法惟第二路与杨班侯当年所练快架相似,个中缘由,下文有叙。  相似文献   

6.
吴氏太极拳有两大特点,一是带功走架,二是非常容易做到“尾闾中正”。吴氏太极拳带功走架虽然不同于俗称的养生导引功法(其气血运行,纯任自然,气机鼓荡,全由虚实生发。实则  相似文献   

7.
谈赵堡太极拳入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升 《武当》2009,(1):19
要学好赵堡太极拳,入门是非常关键的,入门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严格来说,赵堡拳架是无所谓大架、中架、小架的。所谓“大到宇宙,小到秋毫”。赵堡拳架就是赵堡拳架,只是它适合于众多的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练习,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架式。  相似文献   

8.
序说武式太极拳三路小架亦称“李家三路小架”,武式太极一路中捋架于1857年研创,武式太极二路炮捶于1859年研创,武式太极三路小架由永年广府西街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鱥,于同治壬戌年(1862年)在母舅武禹襄所传拳  相似文献   

9.
朱晓庆 《当代体育科技》2020,(9):207-207,210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不仅是一种优秀的养生方式,更是一种科学的健身方法,能够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等,具有诸多益处。不同人群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也能够收获不同的效果,所以我国很多人都将太极拳作为长期的养生及健身运动。本文主要通过对太极拳的养生及健身原理进行研究,继而分析太极拳的养生及健身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振忠 《武当》2012,(6):7-10
杨式小架太极拳,特别重视"∞"字形内缠丝圈的锻炼。通过学习掌握"∞"字形内缠丝圈的走法,对于提高我们的太极拳水平,加深对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大帮助。杨式小架太极拳内缠丝功是由杨少侯传与田兆麟,田兆麟再传授给其外甥崇寿永,由崇寿永老  相似文献   

11.
赵堡太极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各代传人对太极拳理的理解或有差异,因而所练赵堡架也是风格各异,大小高低快慢不一。在整个拳系中共传有十五种拳架,即大架、小架、代理架、腾挪架、领落架、功夫架、内功慢架、走架、车轮架、呼雷架、跳架、跟头棍架、飞架、溜  相似文献   

12.
薛圣东 《武当》2004,(7):18-19
赵堡太极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各代传人对太极拳理的理解或有差异,因而所练赵堡架也是风格各异,大小高低快慢不一。在整个拳系中共传有十五种拳架,即大架、小架、代理架、腾挪架、领落架、功夫架、内功慢架、走架、车轮架、呼雷架、跳架、跟头棍架、飞架、溜架。  相似文献   

13.
初论太极拳之“缓慢轻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太极拳独特的“缓慢轻柔”的运动方式,认为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传统武术相结合的产物;阐述了太极拳这种缓慢轻柔的运动方式的特征、具体的技术要领、规格要求及这种运动方式的意义和作用。太极拳运动的主要特征是健身手段而非打斗技术,应将太极拳研究的重心移向健身方式和健身价值。太极拳运动不仅将成为中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方法,而且将成为全人类共有的、重要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4.
一、太极拳特点和要领武式太极拳发源于永年县广府镇,乃清道光年间广府东街人武禹襄所创,其传承为赵堡太极拳的王宗岳传蒋发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平传武禹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武禹襄所创的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陈式新架,也不同于杨式太极拳大架和小架,他的拳架小巧紧凑,动作舒缓,气势鼓荡,形似干枝老梅,在松静中暗含着开、合、隐、现,  相似文献   

15.
孙建国 《武当》2007,(1):4-7
序说 武式太极拳三路小架亦称“李家三路小架”,武式太极一路中捋架于1857年研创,武式太极二路炮捶于1859年研创,武式太极三路小架由永年广府西街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于同治壬戌年(1862年)在母舅武禹襄所传拳架基础上,多年苦练研创的第三套高层次功夫架。一路中捋架和二路炮捶,已在《武当》杂志1998年1期至10期系列刊登,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而三路小架一直在恩师所著《秘谱》中保存,多年来从未披露于世,更少传于外姓人,直到我的恩师武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锦藩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传于永年个别人室弟子。为继承和发扬先辈传统武式太极拳系列完整套路,使恩师所传系列套路真谛免于失传,本人首破家传门规,特将三路小架披露于此,望太极同仁参阅,共研揣摩其奥妙真谛。并对本门传人朱瑶盛、柴剑鸿、金爱平三同志的大力协助整理表示谢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蒋林 《武当》2014,(11):25-25
任何内家拳种,除养生健身外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实战技击。杨氏太极拳更不例外。杨氏太极拳之所以名誉天下,就是实战打出来的。现在普遍认为,太极拳只是健身拳、老人拳,最多也就是推推手,真打起来根本不行。即使在武术行内,练外家拳的、练拳击散打的等等,也普遍瞧不起太极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从前,杨氏太极拳是打出来的,现在怎么就不能打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观念上的错误。认为只要坚持现在一般的练法,功到自然成。  相似文献   

17.
高原 《中华武术》2005,(3):15-15
在佛山,南北武术交融荟萃,不同门派的武术交流十分通畅。近十多年来,陈式太极拳受到了佛山群众的欢迎,最热闹时同时有来自陈家沟的十多位大架太极拳师傅在佛山教拳。而陈式小架太极拳虽然2000年才南传佛山,却迅速为佛山人接受,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和佛山兼容的民风。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农村体育”,“新农村体育”离不开太极拳。太极拳固有的健身养生功能相对于目前广大农民来说如“雪中送炭”.研究指,出,太极拳运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驻农村,为促进新农村体育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学校体育功能、建立老年人太极拳活动中心、举办小型比赛和吸引社会资金等措施来发展农村太极拳运动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八仙圈     
李麟 《精武》2002,(3):8-11
“八仙圈”属八仙门拳艺,特点是身手运行多走圈走圆,圈环之妙,应用技击则变化无端,用之健身则养气增力。“八仙圈”有三种练法:1.柔多刚少慢练之;2.刚多柔少快练之;3.纯柔无刚缓练之、青壮年可练前两种,初学者或体弱年老者可修习后一种。入手、入门应柔练、慢练,“柔极生刚,慢极生快”,盘之  相似文献   

20.
我喜欢这句话:“路,没有错,错的只是选择;爱,没有错,错的只是缘分。”其实习练太极拳何曾不是?学练太极拳也有个选择问题,选对选错,结果不同。练好太极拳要选好方式方法,才能达到健身防身、养生益寿的目的。我在练拳.传拳中经常有人提出练习太极拳的困惑问题,下面就太极拳习练的关键问题提示如下,谨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