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有发展的趋势,并逐渐形成一种较普遍的语言现象.现代汉语中“副+名”的组合,有的出于语法的需要,有的则出于修辞的需要.出于语法需要的,大都具有关涉性的语义特征;出于修辞需要的,大都具有描述性的语义特征.现代汉语中副词修饰名词有两种类型,即语法类型与修辞类型.两种类型的“副+名”组合,在具体分类、句法功能、语义等方面是不同的,修辞类型中的名词可看作活用,名词临时活用为形容词.  相似文献   

2.
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有发展的趋势,并逐渐形成一种较普遍的语言现象.现代汉语中“副+名”的组合,有的出于语法的需要,有的则出于修辞的需要.出于语法需要的,大都具有关涉性的语义特征;出于修辞需要的,大都具有描述性的语义特征.现代汉语中副词修饰名词有两种类型,即语法类型与修辞类型.两种类型的“副+名”组合,在具体分类、句法功能、语义等方面是不同的,修辞类型中的名词可看作活用,名词临时活用为形容词.  相似文献   

3.
时下有些汉语教材或语法专著把副词修饰名词的范围有所扩大。经考察,有些副、名相连,并没有发生修饰关系,副词实际上修饰的是某个省去了的动词,而这个动词有时又不省,它有隐现自由。  相似文献   

4.
关于名词前的副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语言实践中副词处于名词之前的副名组合的分类实例,进而对其形式的整理和对结构的分析,辨明副词在各类副名组合形式中都没有修饰名词的功能,从而进一步肯定副词不能修饰名词的语法特性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改学生作文,时不时见到同学们喜欢用一种“副名结构”的词。这种词可不可以用呢?请让我先谈点对这种“副名结构”现象的了解、看法和认识等。在现代汉语中,副词一般只能修饰动词、形容词,而不修饰名词,可在古汉语中和现代的一些语言现象中,副词也修饰名词,构成一种“副名结构”。这种现象,在中学课本里也可见到,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惟吾德馨”,副词“惟”后的名词短语“吾德”就活用了,可理解为“吾有德”之意。在元代以来的白话作品中,此种用法并未间断。如关汉卿的《拜月亭》二折:“俺这梦魂无夜不辽阳。”佚名的《刘弘嫁婢》…  相似文献   

6.
汉语语法认为副词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而一些权威的英语语法书则认为英语的副词可以修饰名词,学习英语语法的学习因此产生了疑问,章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得出“英语副词不能修饰单个的名词,但可以修饰带有限定词的名词词组”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教材在谈到名词的语法特征时 ,一般都是说它不能受副词修饰 ,但在语言实践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程度副词修饰一般名词的形式。本文从词性转变、语言的审美选择、语法功能三个方面对这种“副 +名”结构进行了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副名结构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语法书和教科书在谈到副词语法特点时都指出,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并且把能否受副词修饰作为划分谓词和名词的重要标准,但实际上,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在现代汉语的口语和口语色彩比较浓厚的书面语作品里时有所见。某些事物名词、时间名词及方位名词与副词组合时都有一定条件和限制,副词对名词的修饰,从多方面表达了说话人对事物的看法、感情和态度,这种副名结构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  相似文献   

9.
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作状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法学者对副词修饰名词的语法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研究,从形式和意义方面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本文想就副词修饰名词的表达作用,探求彼此组合的语义条件。下面就几种情况分别讨论。(“副+数量+名”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一、表达事物量的多少。这有两种情况。 1.表达事物的全量,强调量多。常用的副词主要是“净”、“光”。例如:  相似文献   

10.
副名结构新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般语法书和教科书都把能否受副词修饰作为划分谓词和名词的重要标准。但事实上,在语言交际中,特别在接近口语的文体中,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时有所见。有关这一问题,自六十年代起已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但是迄今为止,对于副词到底能否修饰名词,什么样的组合才是真正的副名结构,为什么有些副词可以修饰名词等一系列最基本的问题,语言学界仍然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和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语法认为副词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而一些权威的英语语法书则认为英语的副词可以修饰名词。学习英语语法的学生因此产生了疑问,文章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得出“英语副词不能修饰单个的名词,但可以修饰带有限定词的名词词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副名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主要将精力投入到"副词修饰名词"这一争议问题中。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副词不能够修饰名词这一语法规则,但是四十年来学术界仍争议不。本文将就"副名结构"的研究价值展开讨论,并就各种"副名结构"格式中是否存在修饰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副词+名词"结构的出现引起了语法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也初见成果。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语言的发展使得这种结构被普遍接受,但是"都"作为副词,从一开始就可以修饰名词,所以说"都+NP+了"是副名结构的特例。因此,主要从"都+NP+了"的句法结构、构式的意义以及语用这三个平面再谈"副词+名词"结构。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副+名”现象做了详细地分析,尤其对于时间名词和处所名词,事物名词受副词修饰时呈现出来的规律做了归纳。在文中举出了大量实例对此作出了说明。最后对今后这种语言现象的发展做出了预设。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教科书中,讲到名词作定语时说:有的名词可以直接修饰另一名词,作定语的名词后面可以不带“的”,例如“木头房子、玻璃器具、语文课本”等;有的名词则不能直接修饰另一名词,特别是一些单音节名词作定语时,后面必须带“的”,例如“人的性格、水的深度、树的形状”等。然而,在什么情况下,名词之间可以直接依靠语序组合成修饰关系?在什么情况下,名词之间必  相似文献   

16.
名词与程度副词组合的语义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程度副词能否直接修饰名词,语法学界的认识并不一致,但这种客观存在的言语现象却呈现出流行开来的趋势,因此从言语事实出发,认真考察这种既非普遍又非个别的现象形成的规律,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名词的语义特征入手,分析归纳了可以出现在“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中的名词类别,即方位义名词、包含形素的名词、蕴涵“量度”义的名词、“标准”义名词、“类别”义名词、“特质”义专有名词、专业术语类名词;说明词语之间的组合从根本上说是语义之间的组合,语义组合是词语得以组合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7.
enough既可以用作形容词、副词,又可用作名词。一、enough用作形容词时,意思是“足够的”,通常用来修饰名词。enough修饰可数名词复数或不可数名词时,可放在该名词之前,也可放在该名词之后;但在修饰可数名词单数时,则应放在该名词之后。例如:W e have enough tim e/tim e enough to do our hom ework.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做家庭作业。I w as fool enough to believe him.我够傻的,竟会相信他。当enough用于系动词be之后单独作表语时,句子的主语多为代词that或it。例如:Thats enough.这就够了。二、enough用作副词时,意为“足够地”、“充分地…  相似文献   

18.
副词修饰名词在现代生活和文学影粳.作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论南方和北方,都流行着“副名”现象.比如,我们平常经常说的“很女人”、“很现代”、“很模范”和“最营养”等等.1990年之后,各种语言学理论涌入国内,此时,对。副名”结构的研究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代,专用的判断词尚未形成.除偶用“是”表判断外,一方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用“为”表示弱性判断;另一方面则大量采用副词兼表判断.这种现象,从上古到中古、近古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有.大家知道,古今汉语判断句的谓语一般都可以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来充当,而这样的谓语又都可以受副词修饰.那么文言文中有哪些副词可以修饰名词性谓语并兼表判断呢?这是久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如“尽、皆、凡、悉、仅”等范围副词;“必、诚、良、即、则、乃、真、亦、复”等情态副词;“素、本、固、将、且、次者”等时间副词;“殆、盖、其”等语气副词;“非、匪”等否定副词,等等都能兼表判断.但它们仍旧是副词.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副词+名词”结构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古代汉语的副名结构所涉副词主要为否定副词、范围副词和情态副词,名词主要为一般名词和专有名词;现代汉语所涉副词主要为程度副词,名词以抽象名词居多。古代汉语的副名结构所涉名词,在结构中体现了它的关涉性语义成分,表示属于事物本身的客观性内容,词义单一;现代汉语所涉名词具有描述性语义特征,不但体现了汉语组合方式的灵活性和特殊性,也显示了汉语表达方式的经济性和多样性。副名结构在古代汉语以简洁的形式表达单一的信息,发展至现代汉语,所表达的内容丰富多彩,且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具有适应现代需要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