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基于1978-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相关数据,在对粮食供需弹性以及粮食收益率估计的基础上,运用Minot福利效应模型,对粮食价格波动中农户福利的变动进行了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粮食价格波动的农户福利效应由两方面组成,包括农户作为净生产者的福利变动和其作为净消费者的福利变动。生产福利变动与粮食生产价格变动具有同向作用关系,粮食生产价格平均每提高10%,农户的短期生产福利将增加2.17%,长期生产福利增加2.19%;而消费福利变动与粮食销售价格变动具有负向作用关系,粮食销售价格平均每提高10%,短期消费福利减少1.44%,长期消费福利将减少1.34%。粮食价格变动引起农户收入与粮食消费支出变化的相对值决定农户总福利效应。最后本文分析了这一结论的政策性含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1978—2011年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相关数据,在对粮食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估计的基础上,运用Akino和Hayami提出的技术变动福利效应模型考察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福利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促进了社会整体福利的改善;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并没有促进农户福利的改善,消费者分享了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绝大多数福利,反映出技术进步导致经济剩余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配是非均衡的,技术进步的分配效应具有非均衡性。最后提出保障农户福利、实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通过增加竞争者的模仿难度、防止农业踏车效应的产生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大国经济剩余模型的农业技术进步福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8—2011年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相关数据,在对粮食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估计的基础上,运用大国开放条件下农业研发的经济剩余模型对粮食产业技术进步的福利效应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开放条件下农业技术进步导致粮食生产经济总剩余增加,粮食贸易总量的提高对农户福利的改善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农业技术进步的福利分配导致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变动具有非均衡性,生产者剩余占经济总剩余的72.58%,消费者剩余占经济剩余的27.42%,福利分配偏好于生产者.  相似文献   

4.
苗珊珊 《科研管理》2019,40(9):85-95
突破传统经济学的中性技术进步假设,基于2000-2016年粮食产量、价格、生产要素价格等相关数据,采用技术进步福利效应模型从分配效应与产量效应视角实证分析粮食生产技术有偏演进的福利效应,探讨技术有偏演进---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农户福利变动这一链条的作用机制,试图揭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有偏演进对不同主体福利变动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有偏演进有利于社会整体福利的改善,从2000年的658.77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2243.25亿元,但这种改善随时间推移达到拐点后呈逐渐递减趋势。经济剩余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以及采用不同生产要素的生产者之间的分配具有非均衡性,消费者与采用生化型技术的生产者获得了绝大多数剩余,采用机械型技术的生产者是遭受福利损失的主体。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差异使得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有偏演进对三大主粮福利分配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以房地产价格波动影响消费的主要途径为切入点,通过构建模型,分别以我国1987-2005年的年度数据和31个省(市、区)1999-2005年面板数据对我国住宅价格波动与消费支出进行实证检验,结果都显示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上涨有降低个人消费支出的压力,即中国住宅价格与消费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最后对产生这种负的财富效应的原因提出新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6.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是在商品与货币的市场交换中形成的。在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下,粮食商品的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一样,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量,而是一个伴随社会经济的运动不断变化的动态变量。价格的变动包括上升和下降两种趋势。通常所指粮食价格的稳定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地稳定,也不是冻结粮价,而是指粮价上下波动的幅度不能过大。粮食价格波动主要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1 货币价值变动型波动决定价格的基础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都是可变的,商业价值由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所决定。货币作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  相似文献   

7.
段军山  白茜 《软科学》2011,25(11):24-29
通过协整和VEC模型的经验分析发现:我国房地产价格的贷款弹性为正,银行贷款的顺周期效应明显,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推动了银行贷款增加;房地产价格的利率弹性为正,资金价格的变动导致成本约束效应相对有限;在短期,人均收入和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贡献更为显著。长期来看,政府面对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会做出适当的反向调整。房地产价格在受到银行信贷正向冲击后出现递增趋势,银行信贷对房地产价格具有2个月的时滞效应。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关系民生以及国家宏观经济增长,所以要审慎调控,不能一刀切。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国内物价水平极易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2006-2012年有关变量,对大宗商品价格影响我国物价水平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经研究发现,豆粕、铁矿石、原油3种大宗商品价格受到一个价格变动1%的上涨冲击后,能够引起CPI指数最大变动效应分别为0.145%、0.1%和0.141%,且豆粕和原油具有长期正向效应,铁矿石具有短期正向效应,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我国CPI指数的影响不容忽视,理应受到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刘忠  黄峰  李保国 《资源科学》2015,37(6):1279-1286
粮食单产的增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总产上升的主要原因。进行粮食单产波动分解,并分析其多尺度波动特征及主导因素,从而揭示粮食单产变化的规律,对于今后中国制定相关政策,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粮食生产的技术-经济复合系统分析,利用1978-2011年粮食生产统计数据,通过多年滑动平均和曲线拟合两级趋势剔除,进行了单产波动分解,并分析了粮食单产的多尺度波动特征及主导因素。结果表明:①应用两级趋势去除的方法可以将粮食单产分解为长期趋势、中期波动和短期波动3个项,其中短期波动主要受年际气候变化影响,中期波动曲线主要反映了研究期社会经济和粮食政策的变化及其对单产的影响,而长期趋势则主要反映了技术进步和农作制度对于粮食单产的作用;②长期来看,研究期粮食单产以上升趋势为主,总体波动不大,但个别时段波动较大;③中期波动显著大于短期波动,同时,短期波动率在逐渐收窄,而中期波动率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化,显示粮食单产波动的主导因素为社会经济条件和宏观政策。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华夏星火》2008,(6):17-19
自2006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农产品生产大国为了缓解原油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开始大规模使用玉米、棕榈油、豆油和甘蔗等农产品生产生物能源。生物能源的大规模使用将从长期上改变国际粮食市场固有的价格波动周期,将长期支持粮食价格上涨。联合国一位官员曾表示:"在世界上还有10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时,却大规模利用粮食生产燃料加入汽车烧掉,这简直是在犯罪。"  相似文献   

11.
基于动静态视角的煤炭价格波动对我国GDP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丁志华  缪协兴  何凌云  周梅华 《资源科学》2013,35(12):2467-2473
由于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重要地位,煤炭价格波动对我国GDP的影响研究,对我国经济应对煤炭价格波动及进一步推进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基于计量经济模型和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采用我国2002年1月-2012年12月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煤炭价格波动对我国GDP的影响效力、影响时滞及其时变效率,并进一步分析了煤炭价格波动状态及其对GDP的时变效率间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煤炭价格波动对我国GDP具有较为明显的短期负向效力和长期正向冲击效力,平均影响时滞6.5个月;煤炭价格波动与其对GDP影响的时变弹性之间具有非对称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完善宏观调控、推进替代能源和建立预警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丁志华  李文博  何凌云  刘振华 《资源科学》2014,36(12):2540-2548
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基于计量经济模型和时变状态空间模型,采用我国2000年6月-2014年5月的时间序列数据,就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长短期影响效力、影响时滞和动态时变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和短期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均造成正向影响,且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力更为显著;石油价格波动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平均影响时滞分别为5个月和4个月;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石油价格变动的时变弹性起伏较大,且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石油价格变动的时变弹性在总体上要大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石油价格变动的时变弹性。并就上述研究结论,从调整石油定价机制、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和加强对居民的政策扶持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韩心灵 《软科学》2014,(4):15-20
使用时变参数模型分析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从总量上看,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有促进作用,但力度有减弱趋势,整体趋势呈现"倒L型";从结构上看,经济建设支出始终抑制居民消费,社会文教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由弱变强,并逐步变为主要推动作用,行政管理支出对居民消费从促进作用变为抑制作用。不同时间阶段这三类政府支出对全体居民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巩前文  穆向丽  谷树忠 《资源科学》2014,36(7):1402-1407
化肥是我国粮食生产中最为主要的投入品,其价格上涨直接推高粮食生产成本,挤占利润空间,削弱农民种粮积极性。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采用2005年1月-2012年12月共96个月的连续数据,定量分析大宗能源价格与化肥价格之间存在的稳定关系,并确定影响程度及价格传导滞后期。研究发现:大宗能源价格与氮肥、磷肥、钾肥价格高度相关,且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相关性;原油价格对化肥价格(氮肥价格、磷肥价格)的影响具有2个月的滞后期,而煤炭价格对化肥价格(氮肥价格、磷肥价格、钾肥价格)的影响无滞后期。  相似文献   

15.
钟帅  沙景华  沈镭  刘立涛  柯文岚  张超  沈明 《资源科学》2015,37(12):2421-2429
中国水资源问题表现为供给不足和需求增加的矛盾日益严峻,而城市化过程是今后水资源需求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对水资源定价系统的改革带来了挑战。本研究将3种水资源定价系统分别引入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以城市化过程为模拟背景,比较了不同的水资源定价系统中水价变动、水资源部门间分配状况以及宏观经济变动水平。研究表明,在控制水供应总量的条件下,农业部门和城乡居民的用水需求增加,其它生产部门的用水需求减少,相对用水价格在不同系统中变化显著;不同系统对于GDP和各生产部门的影响并不显著,然而对城乡居民的福利有显著影响,平行定价系统将使农村居民获得最高的福利水平;进一步改革的统一定价系统将使城镇居民实现最高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6.
饶呈祥  范平 《软科学》2008,22(6):32-38
交通非税收入降低了资本要素净收益,居民收入支出减少和政府收入支出的增加。交通非税收入对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存在影响,可能带来较高的边际福利损失。费收导致整个税基结构的变动,所有税种均会受此影响,在要素替代弹性较弱的情况下,劳动要素将被转移部分税负。随着要素替代弹性的增强,交通非税收入向劳动要素转移的程度降低,农村居民的收入下降幅度超过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效用损失也将逐渐超过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中国食物消费变化与膳食营养状况评价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34  
文章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结合弹性系数分析探讨了中国食物消费的变动趋势,并估算了1978年~2001年中国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水平。在估算中,提出了利用食物消费支出和营养素摄入之间的关联来订正营养素摄取量估算值的方法。研究发现,城乡居民间接粮食消费持续增长,已经替代直接粮食消费成为粮食总需求增加的主要因素;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正向动植物并重的方向发展;参照2010年中国营养发展总体目标,目前中国城乡居民摄入热量均已达到要求,但是城镇居民蛋白质摄入尚欠,脂肪摄入量超标较多,食物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居民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都偏低,食物消费水平和膳食营养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不论从食物消费结构还是人均摄入能量、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素的状况来看,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都较城镇居民要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平的全面提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基于粮价变动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首先分析了粮食价格、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对通货膨胀影响有限,不是通货膨胀的主要根源。进一步分析和测算对CPI波及效应较大的部门,研究发现,能源型和资源型生产部门价格上涨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也是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宏观政策应该调控对通货膨胀实质影响大的生产部门,而不应只对CPI计算所涉及的部门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