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华皖平 《学语文》2013,(6):65-65
2012年秋学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一些变动。其中第四单元的《化石吟》中增加了对“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一句中“乌有”的解释,并将“乌”字解释为“同‘无”’。同时,本单元中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山市》一文中,将“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中的“乌”字注释删去,换成了“既而”的注释。而此前的注释也是将“一切乌有”中的“乌”解释为“同‘无”’。  相似文献   

2.
陈亢①问于伯鱼②:“子有异闻③乎?”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④而过庭。日:‘学《诗》⑤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⑥。’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礼》,无以立⑦。’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⑧其予也。”——《论语》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初语课本选人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的注释是:“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这个注释将“得无”理解为“怎能不”,表示反问。可是《教学参考书》中这样解释:“‘得无……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表示推测的语气,意思是‘可能……吧’、‘或许……吧’。”两种解释意思有差别,语气截然不同,究竟哪种理解更贴切呢?  相似文献   

4.
一、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课本注释:“任,指他父亲的职任。”按:检《汉语大词典》中“任”字词条义项有:“保举,保任。《后汉书·公孙述传》:‘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人也。哀帝时以父任为郎。’  相似文献   

5.
邢俊芝 《学语文》2003,(4):45-45
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对《谏太宗十思疏》中“求木之长者”的“长”注释为“长,生长”。《教师教学用书》[补充注释]“求木之长者。长: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即‘高大’之意,可能考虑到与‘源之远’的‘远’相对。但从文意推敲,仍理解为‘生长’之意为好。‘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  相似文献   

6.
没子 金刚钻 拿不住 各地对夏天一种螫人小虫的俗称。闽地俗呼“没子”,京师俗呼“金刚钻”,山东俗呼“拿不住”。《五杂俎》卷九《物部一》:“山东草间有小虫,大仅如沙砾,嚼人痒痛,觅之即不可得。俗名‘拿不住’。吾闽中亦有之,俗名‘没子’,盖乌有之意也,视山东名为佳矣。”[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木兰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对其中的“火”“火伴”,一般选本均不注。人教版初中《语文》2002年秋季本第一册第27课注:“【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火,这里是‘伙’的意思。”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007年春季本下册的注释。同它差不多.只是删去了后面对“火”的具体注释。对“行”.课本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未注,  相似文献   

8.
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中有“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句,文下注释将“说’懈释为通“悦”,也即“说”与“悦”的关系为通假。同一册课文《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中有“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文下却注释为“‘说’同‘悦’,喜欢、高兴。”显然他们二者应为异体字。赃传》记述的为公元前722年一公元...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药》最后一节是:“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部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对其中的“一挫身”,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四册2004年版注为“一转身子”,而1990年版的注释是“身子一收缩”。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韩愈《祭十二郎文》中“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句,课文对“其”字的注释是“语气助词,表示猜测”,可第三册《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其”的注释却是“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祭十二郎文》中“其能久存乎?”  相似文献   

11.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落木”从来解释为“落叶”.本无疑义。刘永铮《说“落木”》(《中学语教学》2005年第8期)一却认为:“木.就是树木,翻遍古今汉语词典.也不会找到‘木’就是‘叶’的义项”,“‘落木’是‘凋落的树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语文》教材中选了杜牧的《阿房宫赋》,文中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这两句的注释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意思是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融融,和暖。‘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意思是说,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笔者认为注释脱离了原文的句法结构.只串讲了大意.特别是认为“响”是动词,当“响起来”讲。有失偏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是选自《战国策》的《唐睢不辱使命》,其中有一句话“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该页书下注释⑤是这样解释“其”的: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相应的“问题探究”部分中说所谓“其许寡人”就是要服从他,不得违抗,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表现出十足的骄横。另外在“有关资料”部分里也说,“着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我认为这样解释“其”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北京版高中《语文》和旧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对《勾践灭吴》一文中关于“夫妇”的注释一样模糊,可待商榷。现提出来加以讨论。 勾践退守会稽之后,传说只剩三千越甲。想休养生息,鼓励生育,恢复国力。因此教材第三段说:“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相似文献   

15.
杜甫《兵车行》是名篇,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版高一教材也在“选读文本”中选录了此诗。其中“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一句的注释,此套教材别出新裁地单单“截”出“陇亩无东西”一段加以注释。注曰:“[陇亩无东西]耕地上培成的土埂不成行列。陇亩,耕地。陇,同‘垄’。无东西,不成行列。”  相似文献   

16.
互文小议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下简称《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二句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合译为‘命运’。数、理同义,另有合成词‘天数’‘天理’‘理数’,都是天命、命运的意思。”笔者以为此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据《长江日报》披露:“目前在商品房销售市场上,开发商往往故意混淆‘定金’、‘订金’、‘预付款’、‘押金’等概念,使得购房者‘吃哑巴亏’。”《羊城晚报》也刊登了《定金与订金》一文,说赖某计划在某小区买套新房,付定金5000元,后觉得位置偏出行不便,决定退房,于是到售楼部欲索回定金。不料刚说明来意,售楼小姐即笑道:“不能退的!因为合同上写明是定金。如果是订金,还能退给你。”就这样,5000元打了水漂。  相似文献   

18.
《千家诗》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千”,是明清两朝流传极广、影响深远的启蒙读物,一度是书商获利的资本。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写到:“所有方圆二三百里,学堂里用的‘三百千千’,都是在小号里贩去的,一年要销上万本呢。”民国间作为私塾教材使用,备受青睐。1980年后,它再度引人注目。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迄今,我国大陆出版影印、白文、注释、绘图等形式多样的《千家诗》有240多种,甚至出现英译本,  相似文献   

19.
“乘彼堍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诗经)两首》中的《氓》诗里的句子,课文对‘复关”的注释是:“复关,卫国地名。指‘氓’所居之地。”  相似文献   

20.
高语第四册《虎丘记》一,是袁宏道写景状物、记游抒怀的名作。多年来,其精练的语言、优美的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但课本对其的注释却有三处不妥。一、“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对“阖户”中注为:“全家。‘阖’通‘合’,全。”这是不对的。“全家”是“整个家庭、一家”的意思。而联系上“游人往来,纷错如织”、“倾城”和下“衣冠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