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桃莲 《新闻界》2005,(5):65-66
一、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在工业化、商业化在西方社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国家,并以美国为代表,是与严肃艺术和精英文化相对立的通俗艺术、流行文化.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是借助现代传媒,依照市场运作规则批量生产,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都市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视情景喜剧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而那时中国大陆正在经历社会文化转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逐步建立,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急剧膨胀,民间喜剧性文化与大众文化合谋自然而然派生出一种消费享乐主义。喜剧取代了悲剧成为主导性  相似文献   

3.
西方自进人工业社会以来.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模式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国自20世纪年代也开始了大众文化研究热。本文在辩证地分析大众文化效应,并对于如何提升大众文化精神生活质量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4.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大众传媒正在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就是“我国的大众传媒已经告别了精英文化时代,开始步入了大众文化时代。”①大众文化是在当今全球化的传播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在这样一个大众文化时代,大众传媒如果缺少大众文化意识,是很难在传媒市场中立足的。在传播活动中,大众文化意识表现在从媒介功能到文本格调各个不同的方面,每一方面都值得我们树立与强化。传媒功能要有市场意识我国长期以来对传媒功能的主流认识都是政治功利型的。从维新派的“有益于国事”…  相似文献   

5.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的30年变迁,我国社会文化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混杂流行、精英文化的瓦解与大众文化的全面勃兴,发展到多元文化的世俗泛滥.我国图书出版也在这一文化变迁中逐渐从单一走向分化和多元,完成了图书从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到文化消费商品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在当代已经成为社会主干文化,借助文化产业的营销途径、产业化发展,大众文化既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又可产生良好的社会文化效益。民族传统文化是大众文化的根基。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产品为载体,是时代背景下传播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方文山的词作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相似文献   

7.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的30年变迁,我国社会文化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混杂流行、精英文化的瓦解与大众文化的全面勃兴,发展到当今对文化的多元化诉求.我国图书出版也在这一文化变迁中逐渐从单一走向分化扣多元,并正在由图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走向文化是消费商品的转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西方学者把社会发展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与此相应的主导思潮则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产生有独特的时代背景。60年代以来,西方不仅步入后工业社会,也迎来了消费时代以及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它伴随着物质的富裕、精神生活的渴求,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吸收丰富的自发状态的民间文化,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政府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0.
约翰·菲斯克的文化理论 约翰·菲斯克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在吸取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福柯的后现代主义理论、英国文化研究以及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等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1.
王玥  柴艳霞 《视听》2024,(4):125-128
中国读书节目的雏形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不可抗力使其一度销声匿迹。20世纪90年代中期,读书节目才重新出现在我国的电视荧屏上,其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开创期和探索期,现已步入新的时期。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互掣肘、媒介差异造成的传播困境、受众主体兴起与传统批判思维的矛盾,使读书节目在发展中困难重重,但危机孕育生机。我国的读书节目可以借鉴国外优秀读书节目,警惕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陷阱,从而更好地承担起培养国民阅读习惯、传递知识、启迪思维和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文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时代、文化工业时代、文化商品时代、文化消费时代的种种表现和特点,真切地让人们感受到了大众文化的潮流和力量.  相似文献   

13.
高菲 《报刊之友》2010,(7):115-117
一、“碎片化”传播语境与媒介融合下的报业市场1.“碎片化”的传播语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大众传媒渐渐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导致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多元化,大众文化取代了精英文化,在传媒市场中占据了主流地位。精英文化在于优异、精致,满足高度一致的利益要求,  相似文献   

14.
郑敏 《编辑之友》2012,(6):124-126
中国宋代出现的“朝报”“小报”与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有着密切关系.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上海的商业报纸崛起.其中历史悠久的《申报》和1893年创办的《新闻报》,在刻意经营中资金日渐雄厚,开始向现代企业化报业方向迈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社会进入一个大众文化的时代,当代都市报纸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以晚报的形式诞生了,从此以惊人的发展势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清新可喜的文风、灵活创新的经营机制等鲜明的特征,受到广大读者的由衷欢迎和赞赏.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报纸副刊,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引领大众文化的辉煌、90年代删减让位于新闻版面的黯淡后,在21世纪初,又重新成为报纸的一大聚焦点,自成风格的副刊正日益成为报纸赢得长期稳定的读者群的“兵家必争之地”。然而,2006年  相似文献   

16.
黄昆仑 《新闻界》2002,(1):9-11
一、大众文化话语系统对传统典型报道的冲击20世纪90年代以来,依托市场经济体制建构所催生出世的大众文化通过日益强大的大众传播媒介进入广大受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文化的商品化(即“文化转型”)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到跨世纪之初,大众文化产业繁荣兴旺,各种大众文化产品迅猛扩张,覆盖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各个层面。而大众文化在通过传播媒介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自身的话语系统,使社会语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又转而影响着传媒活动。典型报道是我国新闻传媒的最重要的传统报道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陈一愚 《青年记者》2016,(18):38-39
目前,二次元在文化经济市场日益火爆.二次元,原是数学中用来描述二维空间的术语,在二次元中,任意一点都可以由两条坐标轴来定位.随着20世纪60年代日本以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为主导的ACG消费文化兴起,人们开始使用二次元来指涉ACG涵盖的一系列存在于二维空间的产物.依据道格拉斯·凯尔纳对媒介文化的界定,二次元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也是一种媒介文化,不仅包括虚拟二维世界产生的商品,还包括其流通和消费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都市报作为我国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1995年元旦出现的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为其开端,随后都市报的热潮便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并在1999年前后达到高峰。不可否认,都市报的出现与整个90年代浩浩荡荡的都市化进程紧密相连,都市化所带来的另一个结果便是对我国大众文化的影响。都市化进程之于都市报、都市化进程之于大众文化、广告之于都市报、广告之于大众文化,从这些复杂的关系中,笔者以商业广告作为文章的切入点,试图寻找出一条文化的脉络,从而窥看广告在我国都市报发展过程中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电视纪录片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望长城》为标志),兴盛于整个90年代中期,在90年代中后期达到巅峰后开始走下坡路,逐渐陷入低迷困境。时至今日,电视纪录片虽然不乏佳作出现,但在创作上依然呈现出了发展迟缓的状态,出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那么,电视纪录片要生存、要发展,究竟要偏靠哪一个特性,是精英文化的艺术风范还是大众文化的电视品格?两者之间一定存在矛盾吗?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文化消费主义主要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包含的主要观点是:(一)文化消费是一种标示社会区分的方式;(二)文化消费是一种模仿性质的消费形式;(三)文化消费是一种创制文化的实践.但是,虽然其主要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但是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有理论家涉及这些问题.消费具有双重的角色,一方面提供了生存所需,另一方面界定了社会关系,文化消费的基本功能在于能够创造意义,从而制造与维系了社会关系.任何对商品的文化消费,都是文化的结果,文化是一种仪式活动,文化传播更是一种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