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大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子女的教育作为家庭的头等大事,往往不惜代价。于是,给孩子请家教就迅速升温,并越来越热。那么,在同学、家长和老师的眼里,家教这个“宝葫芦”到底灵不灵呢?家长:请总比不请好家长张蕾:我家要是例外,岂不是对不起儿子?请总比不请好,不请不放心啊!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条件,是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心愿。家长卢立:家教,挺好的。请了一段时间的家教后,孩子成绩有进步。现在学校里竞争那么激烈,做家长的只能设法让孩子不落后。家长王小伟:虽然知道孩子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也不希望孩子太…  相似文献   

2.
周六晚上,电话铃响了,是一位家长,她劈头就问:“星期五我的孩子是不是进教导处受批评了?”多年与家长接触的经验,让我深深体会到父母爱子心切,总爱维护自己的孩子,一听到孩子受委屈了就要向老师讨回“公道”,这个家长肯定也是如此。于是我平静地告诉她,她的孩子在作业本上写了一些不文雅的话,我才叫他到教导处,问清楚是怎么回事。家长明显有些不服气,忿忿地说孩子并不是那么说,说教XX科的老师看见他写这些话后,拉起他的衣服,把他扯了起来,还说一些同学经常欺负他,而老师却又相信其他学生而批评他……这位家长越说越激动。  相似文献   

3.
幼儿的居家安全始终是父母的一块心病。不少家长都有“百般操心,万般用心,一不小心,十分伤心”的体验,因为好动的孩子令你防不胜防,即使你的防范措施再严密,也难免顾此失彼。就拿摔跤来说,轻则鼻青脸肿,重则骨折,更有其他危及生命的伤害事故,令父母不寒而栗,深感责任重大。过去的孩子,摔也就摔了,因为子女多,似乎摔一下也没什么了不起。越是这样,过去的孩子越经得起摔,甚至因为自己顽皮摔伤了身子,还不敢告诉父母,生怕再挨揍。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都是独苗,父母真的是呵护有加。在一些家庭,为防孩子发生意外,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育》2008,(6):48-48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虽然72.6%的父母表示“希望孩子和他喜欢的人交朋友”,但事实上,81.6%的父母要求孩子选择学习好的同学做朋友。45.3%的父母会“为了学习。要求孩子减少与朋友的交往”。家长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对孩子的朋友圈有太多限制,客观上反而会使孩子交不到朋友。  相似文献   

5.
离异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有以下四种:一是粗暴。父母离异,孩子无人管。没有责任感的父母,一旦看到孩子学习退步,就对他们责骂加棍棒。孩子就对家产生了恐惧、反感和厌恶,甚至在外过夜、离家出走。二是放任。离异父母对子女只养不教,孩子不是觉得有冷漠感,就是觉得有无聊感,与家庭日益疏远。这时,外界一旦有人给他们“关怀”、“温暖”,他们就很容易“羊入虎穴”。三是简单。离异父母对子女生活学习无暇照顾,一味地限制孩子外出与人交往,与外界隔绝。然而孩子的心是关不住的,为了对付家长,他们学会了撒谎,找到了对付家长的…  相似文献   

6.
很多人做了父母之后,就学会了隐忍。尤其是很多年轻母亲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情绪再不好也会以微笑面对孩子。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认为父母天生就是该这么“好”的,而不知道珍惜别人的关爱。因此我认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得让孩子明白你的付出。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孩子玩“角色游戏”,让孩子扮演家长,家长扮演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父母不妨把孩子的种种表现予以复制,如挑食、任性、撒娇等等。因为是游戏,孩子会很投入地想方设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麻烦”。孩子虽然小,但是只要与他真诚地沟通,他们完全可以理解父母为他们付出…  相似文献   

7.
家长是指在家庭中负责教育孩子的父母和家庭中其他教育孩子的长辈。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呢?有人认为,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未必,如溺爱孩子的家长,往往把孩子看小了,什么事都舍不得让他做,望子成龙的家长又常常把幼儿看大了,要求他像小学生那样读书、写字、不准游戏,将玩斥为“没出息”。这样对孩子不是教育他,而是惯坏他,对孩子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相似文献   

8.
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有学习的责任感。有些父母对待孩子的学习,总是督促唠叨,认为只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就会有成绩。孩子则认为读书只是为了父母,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一位成功的学生家长,非常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他没有为孩子请陪读,也没有请家教,而是尽量减少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学习,去承担责任。张红的孩子上二年级时,老师每天都让学生回家做一篇口算交上去,而且题要自己出。张红的孩子回来说:“别的同学都是父母给出题,我们怎么办?”张红说:“我们只能按老师的要求做。”有一天…  相似文献   

9.
过去,家里孩子都比较多,孩子将来究竟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一般不大考虑,也没有考虑的“闲情逸致”。家长每天都要为孩子的衣食住行、生存问题奔忙,能养活就算不错了,哪还有为孩子的未来进行精心设计的工夫和闲心。现在有条件了,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做父母的都想为这“不可多得”的一个孩子“设计”美好的未来,希望孩子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人。其实,决定孩子未来的“变数”是很多的,也就是说,孩子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的,并不是某一个因素起决定的作用,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长的设计究竟有多大的意义,有没有意义,这…  相似文献   

10.
现在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把希望都压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当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父母总是拿一个理想的目标来套不断成长的孩子,可是孩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感情的人。不顾及孩子成长的时间表,孩子的个性特点,用各种方法催促孩子奔向那个目标。现在孩子的许多问题,实际上就一句话:父母不满意。我们的家长非常注重子女取得好成绩和获得良好的学历教育。我们常听家长抱怨,孩子学习虽好,但没有某家的孩子好;孩子考了90分,  相似文献   

11.
在平常和家长的交流中,听到不少这样的问话:“老师,你说我那孩子是怎么回事,让他去做点什么事,他总是说:‘我不行’或者说‘我不会’。”。其实这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一种表现。到底怎样才能让他们自信起来呢?这些家长的共同点都是把目光盯在孩子身上、而从来不曾想过:“孩子的不自信和我有没有关系呢”。现在的父母希望孩子进步快,老说孩子慢;希望孩子细心,老说孩子粗心;希望孩子胆大,老说孩子胆小;希望孩子聪明,老说孩子笨。孩子的不自信的根源是家长过分不信任或挑剔所造成。  相似文献   

12.
常常有这样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做了错事后,会咬牙切齿地说:“这一次饶过你,下一次再这样,我非揍死你不可!”而等到孩子再次犯了错误后,家长还是那一套。一而再,再而三,孩子看出了家长的弱点,不但改不了错误,反而变本加厉。我的一个外甥就是这样,他上初一的时候就迷上了游戏机,以至于不思学习,经常旷课,偷拿家里的钱,甚至哄骗父母,以学校收费为名,把要到的钱拿去玩游戏机。父母对他毫无办法。在一次交谈中,我问他:“你最初是怎样迷上游戏机的?”他向我作了“坦白交待”:“开始我并不敢去玩,恐怕被爸妈知道。后来试着玩…  相似文献   

13.
答父母问     
孩子霸道、好攻击怎么办?杭州一位母亲来信说:我儿子是个五年级小学生,他在学校里常常捉弄人家,和同学打架。老师不断告状,他爸爸没少训他、揍他,但这孩子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我真不知道拿他怎么办。答:首先,要分析原因。检查一下孩子生活环境里有没有攻击行为的事情。若是父母有暴力行为,应立即停止,并向孩子明确承认过去采用打骂教育是不对的;若是邻里中有攻击行为,父母应持否定态度,并教育孩子认识攻击行为的危害。特别要提醒年幼孩子的家长,孩子的攻击行为必须从一开始就坚决阻止,不可放纵,也不可以“暴力制止暴力”,…  相似文献   

14.
黄连 《山东教育》2002,(36):43-43
1.讲道理。孩子往往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和“为什么不应该这么做”的道理。因此,作为家长在批评孩子不良行为前,应该通过比较具体的理由或形象生动的比喻,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以及做与不做的利害关系,当孩子通过家长讲道理,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判别标准后,便从中学会了自己处理事情。相反如果父母只简单地命令:“不能做就是不能做。”“你再做,看我打不打你。”孩子往往会由于不明是非而变得更固执己见。2.立规则。爱是无私的,但不能不讲原则。家长不妨在平时多给孩子订一些比较明确的行为准则,比如要孩子独立收…  相似文献   

15.
很多家长都问我:“孩子怎么不知道着急呀?一点自觉性都没有,简直是给父母学习呢!”我总是这样回答:“那是因为你比孩子还着急,他的急你都替他着了,他还何必着急?孩子的学习,你是第一‘承包人’,孩子反而成了第二‘承包人’,他怎么会有自觉性呢?”孩子没有主权,是很难学习好的。所谓“有主权”,指的是确实把学习“承包”给孩子,家长只起帮助、支持和指导的作用,不搞过多干涉和指挥。也就是说,达到什么目标,考出什么成绩,时间如何安排,采用什么学习方法,都由孩子自己拿主意,因为这是他的事情,而不是家长的事情。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都是在这…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普遍心理,“高学历、好工作”是每一个父母希望孩子达到的目标。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大多数父母都对于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由于父母们对于孩子期望值较高,导致了以下情况的发生:成绩好一点的孩子家长希望他们能够考进外国语学校、重点中学;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孩子家长也希望他们能够把成绩提高,从而考入较好的中学;还有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具备专长,所谓“艺多不压身”。在现在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下,父母们就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学习知识提高成绩和培养技能。  相似文献   

17.
谁有病     
谁有病王晓春症状:通常,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可是现在竟有些家长希望孩子有病,您信吗?镜头①两位家长在聊天。甲:“你们家冬冬考多少分?”乙:“咳!别提了。老师说他有多动症,我看他也是,手脚不闲着,做作业东张西望、叮当乱响……”甲:“不会吧,我瞧冬...  相似文献   

18.
刘丽萍 《教师》2013,(3):10-10
为人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子女是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事,但如何关爱子女呢?这是当今社会摆在每位家长面前的一个普遍而严峻的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做父母的必须明白爱小孩子的方法。”他认为:做父母的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可是爱的方法很容易错,  相似文献   

19.
学校组织高一年级学生和家长一起做“拓展训练”,其中一个项目叫“信任背摔”——由13个孩子分列为两排,搭成“人床”。其中第13个孩子站在队伍最顶端,负责保护背摔者的头部。13个孩子的妈妈要依次登上1.5米高的背摔台,背对着孩子们,平身摔到“人床”上。  相似文献   

20.
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根据自己最近的调查发现,一些孩子的家长总是无法摆正“心”的位置,以至于走入了四大“心”的误区。平常心变补偿心许多家长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读书、上大学,于是拼命要让孩子得到补偿,想让他们“出人头地”。专家指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让孩子好好地做一个平常人,这才是父母应该具有的平常心。正常心变反常心一些孩子的举动明明很正常,但按父母设计的模式却变得不正常了。一位孩子贪玩,父亲就认为他得了多动症,带到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发现孩子很正常,可是父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