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梳理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提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专业化发展思路:以专业化思想塑造教师职业道德理念;以专业化思想构建教师职业道德的层次结构与内容;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正确解读师生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2.
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三个密切相关的概念,这一密切关系也体现出教师教育研究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对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效能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效能不高。其原因主要包括培训者专业化缺失,受培训者自我发展动力缺失,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培训评价方式不尽合理。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效性可从确立教师教育者专业化标准、建设专业化的培训队伍,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结合教师需求确定职后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制定在职培训评价专业标准、形成示范效应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是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中坚力量,对于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英语人才起着关键作用。因而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以石家庄学院青年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其专业化发展程度和在职培训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这对于高校青年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培养,只有增强教师的体育教学质量,才能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现代化与科学化发展.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体育教师及时转变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当是学生精神与成长的导师,因此,教师要明确自身的教学定位,强化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推进高校体育教育深度发展.对此,将重点分析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对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路径进行探索与总结,希望能够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队伍建设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尚保春 《继续教育》2006,20(4):26-27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现状(一)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目的及分类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周期明显缩短,终生学习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只有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以不断获取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才能提高自身素质,适应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普遍认为“更新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动向、优化知识结构”是他们参加在职培训的主要目的。然而就每个体育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目的而言,其差异性较大,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体育教师由于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的建议,即:转变高校体育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创新多样灵活的最佳培训模式;健全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管理体系;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建立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为依托,以远程教育为主体的开放型教师培训网络,以期能为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改革提供建议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提升教师在职培训专业化水平,增强在职培训实效性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化要求下,教师在职培训研究的最新方向。通过对浙江省高中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提出了教师在职培训专业化建设策略为:完善国家层面制度设计;创新管理模式;构建个性化、专业化课程体系;培养专业化在职培训者队伍;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教师专业化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战略措施,是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是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求,为适应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意义上的素质要求.而且要具备职业发展的专业素质素质需求、  相似文献   

9.
一、研究目的 新课程改革十年的成果之一,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达成了共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内容、方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教师自身完善和价值体现的必然趋势。纵观近十年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研究状况,无论是培养教师的高校职前教育,还是一线教师的职后(在职)教育,均在不同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建设教师专业标准以引导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已成为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深入分析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以国家政策为依据,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结构设想,探索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建设的基本策略,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质量提升和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