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应从其目前的发展状态入手,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与机遇,其"当代性"问题是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则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问题为背景,重点探究中国现代文学在发展中如何换发出"当代性"特点,并进一步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使其面向全球化,促使中国文学走近世界,拓展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之一,是中华儿女凝聚一心的精神纽带。近年来中央格外重视普通民众家国观念的巩固和加强,同时也有更多处于"精神空虚"危机的当代人想要回归到家与国的精神信仰之中。在这种自上而下观念的影响下,尤其是在中国当代科幻作家把人伦观念逐步融入小说创作的趋势下,探讨这些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对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文类这一话题为切入点,通过对现代中国文学史的批判来解构文学现代性,探究现代文学在确立自己身份时,是如何与现代民族国家共谋,建立其独断的、时间性的文学史叙事框架.同时尝试以多元化和空间化的态度看待文学史,否弃"传统"和"现代"的二元对立,描述文学在种种参差的文类形态中的延续,将"文学"的内涵加以丰富,揭示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意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文体形式及其当代变体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形式美学的视角来看,文学的历史就是文体演变的历史。文体作为文学的艺术形式,就是文学的本身和存在,文类是它的先验形式,语体、文本和风格是它的主要构成。注重语言的声乐规律、不在乎文学与非文学的界分,以及文类之间的交叉和互文这三个方面,当是汉语文体的历史体性。新时期以来,先锋文学的形式突进和网络文学的超文性等,以前所未有的情势催生了汉语文体的当代新变,从而将文学变体问题凸现到学术前沿。  相似文献   

5.
"陌生化"理论与科幻文学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是这种类型文学最突出的特征。但是放在世界科幻小说界,中国的科幻小说由于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造成了中国科幻小说一直以来对民族国家复兴和发展的焦虑,因而很难仅仅做单纯的科学幻想。而且中国的科幻小说作家们也很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将自己设定为英美科幻文学中一种"陌生化"的存在。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选用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作为分析的文本,来探讨其陌生化叙事下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由于城市的大肆扩张,使西方几百年间形成的对现代性的研究成果被囫囵吞枣地接受,文学也呈现出中西合璧、古今混杂的局面,以至于迄今仍找不到合适的概念来对这种现象进行命名.若从主题学的视角概括当代中国城市文学,可将其主题大致分为四个类别:底层苦难、道德理想主义、切身性叙事和理性缺失.本文拟以这四个主题为线索,分析当代中国城市文学的现状,希冀触摸到一条中国文学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不论从历史进程还是文学发展的角度看,"人民"始终是当代中国文学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而"人民话语"始终是一个核心话语,它不仅关涉当代中国文学的主题内涵、意义阐释,也连结着当代中国文学的生产、复制等过程.  相似文献   

8.
刘慈欣,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也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第一人.其长篇科幻小说《三体》三部曲的横空出世,第一次将中国科幻带入了世界科幻文学的殿堂,让世界驻足于刘慈欣笔下宏伟辽阔的星际,流连往返于"三体"和当下两个世界,聚焦于文明背后的种种危机,惊叹于中国科幻作家奇特的想象力.通过全面梳理刘慈欣文学创作观念,以求找出刘慈欣文学观与文学实践的独到之处,以进一步引发中国科幻界对作家身份的认知以及对科幻文学归途与指向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科幻文学是现当代美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以来,它历经“黄金时代”、“新浪潮”、“赛博朋克”等特色鲜明的不同阶段的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文类之一。现当代美国科幻文学研究主要侧重于其历史及文学地位、社会研究和文化研究等方面,但未来仍有许多问题亟待探索,尤其是在后现代多元文化视域下考察其与中国文化之关联,以及科幻文学通过影视等途径实现跨界传播的现象等。  相似文献   

10.
与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学、传播理论相比,西方的话语理论具有关注语用形式、权势斗争的优点。但是,作为一种强势的国际学术话语,它本身又带有文化偏见和霸权,并不能确切、充分地反映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社会的现实与需要,更不利于国际话语研究的创新发展。本文运用跨历史、跨文化的原则方法,提出一套既具中国立场、又有全球胸怀的当代中国话语理论框架。它突出展现当代中国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劣势地位及其生成和理解的文化规律、原则和策略(如"言不尽意"、"平衡和谐"、"辨证思维"、"面子呵护"、"崇尚爱国")。文章还讨论应该选取的理论发展方向以及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局限在文学主题的女权表现上,它同时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学形式及其艺术法则和审美范式的全方位突破、创新上。这种突破和创新,事实上构成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价值意义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在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诸种文学体式的创作中,其对性别题材的全面开掘,对性别审美的大胆探索,对个人化写作的大力张扬,正体现了这种艺术突破和艺术创新的最具影响力的内容和方面。  相似文献   

12.
<正>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了2015届雨果奖,这在不少科幻文学家以及评论家看来,将使得一个世纪前就已在中国诞生的科幻文学进入加速发展期。但刘慈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科幻文学还在发展阶段。向更多的人传递科学知识,希望人们更多地关注科学技术,这会是我目前的作品相对永恒的一个主题。我认为,中国需要第二次文化启蒙,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思维,中国还远远没有到反思科学技术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纵观世界各国奇幻小说的创作,英国的奇幻小说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最能体现奇幻小说的文类特征。通过对英国奇幻小说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综合分析,以期对其传统和创新进行阐释。英国奇幻小说是促使中国当代奇幻小说形成的主要力量,对中国当代奇幻小说的创作和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科幻文学的教育价值及意义一直是学术领域颇具争议的话题之一,近年随着其体裁形式由小说向电影、多媒体形式的转变,以及其在社会公众文化中的影响力急剧提升,深入探究科幻文学的当代教育价值尤显重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呈现了当代欧美各国高校开设科幻课程的实践情况,包括其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方法、课程影响力及代表性案例等;梳理了当前欧美科幻教育应用价值相关实证研究现状,分析了其研究内容的变化趋势、研究方法的利弊以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和实践意义。最后,揭示了科幻作为一种特殊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应用于(科学)教育的重要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观背景下,考察反思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经新的史学观念和文化思想,指出在三度窨建构包孕大陆、台湾、港澳地区在内三大板块的本土化当代中国文学,以期开拓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新格局。全文分别对大陆由现实主义一元化到多元艺术形态并存的发展脉络,台湾与港澳文学因与中原文化的根脉关系而表现出对汉文化传统的体认与指归,作了艺术的、文化的、美学的深层次探讨;进而指出,对当代中国文学进行整体的观照,既是一种期待,更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儿童图画书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旨在梳理学界对儿童图画书的各类研究方法。中国当代儿童图画书研究已呈现出多视角的研究态势,其中文学、教育学、出版学及美术研究视角为其中主要的四类。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从某种角度表明了儿童图画书这种文类本身的开放性与丰富性,同时也为儿童图画书的各种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多学科融合角度,本着超越知识论、尊重审美实践的宗旨,对中国当代文论进行多层面审视,认为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在"寻根"和"伤痕"中拓展出的伦理维度一致,中国当代文论在人本主义启示下不断"向人回归、向自身回归",获取了伦理内涵,实现了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转向,并以学科化、学理性和超道德性等学术理路,彰显了鲜明的诗性正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是当代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社会转型的本质是社会结构的一种整体性、根本性的变动,一般具有整体性、渐进性、异质性、重叠性、形式性等特征。如果从社会转型的结构性特征来看,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其大体上经历了起步与探索、确立与调整、深入与优化三个不同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在启动机制、动力来源、主要内容、基本过程、社会影响、整体形态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从传统型社会结构向现代型社会结构的逐步转变过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学史的书写问题及其策略是当代文学史的两个大问题。文章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三十年(1978—2008)》为中心,对"重写文学史"之后当代文学史中文学传统、文学精神等问题作出批评与考察,解读了当代人对于"当代文学史"的视域以及"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与"当代性"是何关系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文学有着其他汉语言文学专业所不具备的无限开放与永远在场的"当代性"特质。将青春文学纳入到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来是打破教学陈规、体现其"当代性"的新举措,教学过程中以思想性、文学性、影响力原则点线结合选择教学文本,以研究性学习、讨论式教学实现方法论革新,能够有效促进高等教育教学相长、教学带动科研的思维转换。青春文学进课堂有利于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