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是大学基于"师生"主体,以文化资本为核心逻辑演化而成的"教学文化生态场域"、"学术文化生态场域"及"管理文化生态场域"关系构型。在这个构型中,大学教学文化、学术文化及管理文化既相互区别,自成子场域,又相辅相成,整合形成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在大学场域关系中,教学文化与学术文化是对立统一的,管理文化与学术文化是主体交叉的,教学与管理的关系是管理在调节教学与学术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就大学文化生态场域资本流转所处的地位而言,教学文化生态是本,学术文化生态是根,管理文化生态是魂,三者权力主体交叉、资本交流多元,成为大学场域不灭的冲突和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与冲突形成了"三域"的有机联动,为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治理提供了现实的际遇。  相似文献   

2.
开放科学对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显示,青年科研人才对开放科学的态度和行为处于矛盾状态,即在态度上积极支持,但在行为上却偏于保守;同时在内容、学科与性别层面均存在差异。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分析框架,发现学术场域内的权力不对等、同行评议制度的畸形以及绩效考核体制的异化与符号暴力,是导致青年科研人才对开放科学持有复杂观点的根本原因。充分发挥青年科研人才对开放科学的引领作用,需要构建学术场域内权力平衡机制,大力改革同行评议制度与绩效考核体制,健全相关政策支持体系,促使青年科研人才对开放科学的态度与行为相统一。  相似文献   

3.
以二级学院(系)为主体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承载大学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责任。对于组织变革而言,治理结构的优化是效能提升的前提。大学管理重心的下移使院系治理结构面临新的变革。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以分析社会空间关系见长,以"场域"为视角分析基层组织权力结构,可以使其结构化和关系性特征融为一体,也为其内外部权力结构的深入剖析找到依据。根据"场域"理论关于"资本"与"权力"的核心概念,大学院系组织内部的权力类型可划分为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经济权力和象征权力。五种权力既各尽其能,又相互制衡,形成以政治权力为导向、学术权力为核心、行政权力为保障、经济权力为杠杆、象征权力为精髓的权力结构图式,为大学院系构建内外部协调发展的权力关系及其治理结构的优化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大学内部治理结构问题不断凸显,主要表现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博弈的失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的起源在于形成基础和价值取向不同;而冲突的实质则在于利益争夺,主要表现为对话语权的争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博弈已经出现了一方吞噬另一方的"零和博弈"的趋势,学术权力陷入了"囚徒困境"。如何在冲突中寻求平衡的支点是解决该问题的核心,必须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构建和谐的权力关系模式,从而营造和谐的高等教育生态圈。  相似文献   

5.
同行评议是国际通用的学术评价制度,但目前在中国高校中遭遇信任危机,这与评议中的“科学伪装”现象有关。以同行评议之名行量化评价之实、以同行评议之名行管理之便、以同行评议之名为个人目的“背书”严重影响了同行评议的科学性。科学性受阻主要源于同行评议的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内在的复杂逻辑。科学性困境的突破需要在多重逻辑互嵌下构建同行评议的“协同治理”模式,建立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学术共同体与社会四者相互分工、相互支持、相互衔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理顺高校牵头的评议组织者、评议人和被评议人的权利责任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高校主体、学术共同体尽责、社会参与的“四位一体”现代学术同行评议制度。  相似文献   

6.
大学学术领域尤其是社会科学学术领域出现的知识泡沫和行为不端现象,与既有的科研评价模式不无关系。而场域理论尤其是关于对知识分子的分析、关系性思维方法和权力场域的相似逻辑,对科研评价模式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强化对场域理论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的理解,提升大学科研评价的场域研究意识,有利于揭示科研评价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彼此消长的利益关系,也有利于分析无序和无效的科研评价与学术生产的机制性原因。  相似文献   

7.
单位制是中国特色的组织类型与制度体系,它构成了公立大学治理实践独特的"场域",形塑着公立大学的治理模式。随着单位制的改革,公立大学"单位场域"逐渐发生转型,由国家支配型组织向法人型组织、全能型组织向专业化组织、身份型组织向契约式组织的转变,形成"后单位场域"。根据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场域形塑惯习,惯习建构场域,当场域发生急剧变迁时,由于惯习的路径依赖性,导致新的场域与旧的惯习间产生"不适"。由此,"后单位场域"对公立大学内部治理提出变革的要求,单位"惯习"却仍然制约着公立大学内部治理模式,导致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的困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断裂、行政化与学术化的矛盾、伦理文化与规范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高校行政化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场域对高校场域权力关系的结构化,这种结构化具体通过影响高校场域中资本流通和惯习重塑来实现.在宏观层面,高校去“行政化”须革新价值观和评价观,深化对高校场域的理性认知;探索间接管理模式,确立高校场域的合理边界.在微观层面,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促进高校场域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9.
学术评价的目的在于保证学术的严肃性,保障学术活动质量,建立规范的学术秩序与环境。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主导着大学教师的学术行为方式,其价值导向依次为:促进大学教师的发展,弘扬大学精神,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大学以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术评价制度不仅使大学偏离了其学术评价的目的,且极易引起学术道德的失范。完善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需要"破""立"统一,即: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政府退出评价主体;加强社会参与,推行社会中介评价机制;强化同行评议制度,完善同行评议方法;形成约束机制,建立学术诚信制度。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是一个存在多种权力形态的场域,其中最为显著的权力形态有:大学通过委托—代理方式而获得部分公共权力的行使权,这种权力必须保证大学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基于高深学问而生成的学术权力,学术权力要求由学术人员来控制学术事务;大学成员参与大学管理的民主权力,民主监督等是民主权力的重要内容,而教代会等则是实现民主权力的重要途径;学生根据教育契约关系而拥有的消费者权力,学生作为教育服务产品的消费者拥有特殊的消费者权力并有多种维权方式。权力是审视当代大学内部结构关系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1.
李曼 《教学研究》2008,(3):189-192
布迪厄把社会场域里竞争的资本划分为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三者在场域中为争夺制度高位和权力资本不断进行博弈和竞争,在高校这一特殊场域中社会资本与行政权力、文化资本与学术权力、经济资本与市场权力的相互转化与竞争最终将形成象征性资本,象征性资本则是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市场权力的合力.  相似文献   

12.
布迪厄把社会场域里竞争的资本划分为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三者在场域中为争夺制度高位和权力资本不断进行博弈和竞争,在高校这一特殊场域中社会资本与行政权力、文化资本与学术权力、经济资本与市场权力的相互转化与竞争最终将形成象征性资本,象征性资本则是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市场权力的合力.  相似文献   

13.
高校科技人才评价一直是政府、社会和高校持续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新发展阶段亟待探讨的新研究视域和治理路径。文章基于组织场域理论,引入人才评价场域的研究范畴,构建“制度逻辑—机制要素—治理主体”分析维度,运用嵌入式案例研究方法开展研究设计和分析。研究发现,人才评价还面临制度逻辑冲突、机制要素失灵、行政运行低效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了高校科技人才评价的场域法治化、机制科学化、管理数字化和研究学科化等治理路径,为推动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学术治理能力涵涉多元利益主体参与大学学术场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参与方式、治理的运行制度设计、治理主体的权责划分以及利益分配、治理程序等多重因素。提升学术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主要包括学术治理制度的善意理解力、冲突解决力、共在执行力、责任悦纳力以及创新驱动力等要素特征。然而,实然境遇下的大学学术场域由于诸多权力的交错混杂与寻租以及外部法律制度供给缺位,造成学术治理能力出现“虚假治理”困境,阻滞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步伐。真正实现学术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在具有民主契约的共生环境中秉持善治理念,塑造多中心学术治理格局,确保学术治理动态过程的手段善与结果善统一。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科评价借鉴新公共管理的分权理念和竞争机制,强调学科评价权力的下放和评价重心的绩效与输出导向。但长期公共行政体制所造成的“路径依赖”,使得我国学科评价呈现出“行政化管理”的困境,表现为较强的政府管控,割裂了多元学科评价主体之间的联系,过于重视评价的工具理性和内部效率。“双一流”背景下的学科评价,应借鉴新公共治理的评价理念构建服务型的学科评价模式,政府的角色重在搭建促进多元学科评价主体充分参与的治理网络;学科评价的目的在于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多元需求;发挥学科评价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价值;融通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对学科建设绩效进行评价的同时,将公共需求的有效回应、社会公众参与程度及关系绩效作为学科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等第四代技术将为教育赋能,并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虚拟智能情境化学习的技术支撑。探讨智能情境化场域的本体论——内涵与学习特征,包括学习理念与内容、学习模式与环境及学习评价。其中,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强调经济资本、学术资本的共融兑换与提升,注重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性、客观性联结的职业知识的掌握并形成可迁移能力。其后,探讨智能情境化学习场域的认识论——其何以用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包括有利于形成自主学习的惯习、提高学习的感性与理性水平、促进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创新,并指出有关智能学习的潜在危机。最后,探索技能型人才的智能情境化场域构建——包括面向未来教育的学习场域整体构想与情境功能构建;针对自主式、泛在学习、技能学习的智能情境化教材、课程与评价体系构建;构建“人文教育+现实环境”的智能情境化场域,消解工具理性、促进身心健康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学学术权力的制度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早期现代大学的评议会和教授会制度是学术权力发展的高峰。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里,在政府集权化管理下,大学学术权力极度萎缩。改革开放后,学术权缓慢发展。今后,要变革大学治理结构。就要加强学术权力。大学内部学术群体的力量,以及大学外部权力关系是学术权力制度演进的内外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学术不端检测是防范学术不端与腐败行为净化学术生态的历史选择。在高校推广以来,对学术观念、学术规范和学术管理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在此场域下,高校学术研究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重构学术价值标准,确立技术规范治学模式,创新学术评价机制,成为高校繁荣学术研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运用场域理论对学科交叉进行研究,提出学科交叉场域是“知识生产组织建构行动者参与”三元关系嵌套的结构空间。本研究以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大学为典型案例,对其学科交叉场域存在的创新功能、整合功能和激励功能失灵现象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为应对学科交叉场域功能失灵并促进学科交叉场域与外部系统需求的动态平衡,我国可从理念重塑与模式变革两个方面完善大学治理机制。在理念重塑方面,我国大学应转变学科观念,从学科意识转向问题意识;重塑价值追求,从形式交叉转向交叉创新;拓宽战略格局,从仅立足学科转向立足内生资源、制度环境和外部产业三维坐标。在模式变革方面,我国大学可坚持以创新为根本,将学科交叉深度嵌入大学创新体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构建面向成果的学科交叉体制机制;坚持以赋能为核心,助力教师在场域转换中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20.
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了拥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文化生态场域,大学历史演变的逻辑就是大学文化治理的变迁逻辑。教师、管理者和学生是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中"人"的要素,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是"物"的表现。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乃生产、传播文化资本之所,基于"师"、"生"的二元主体将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分化为"教学文化场域"、"学术文化场域"和"管理文化场域",彰显为平衡联系、互利共生、有机聚合,表现为整体谐动、互动共生和资本转化。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正是通过位置形塑更新不同群体的惯习,循环影响群体行为策略,推动实现权利资源再分配和结构再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