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博洛尼亚进程(the Bologna Process)启动十余年以来,欧洲各国加强了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建设,新建或重组了一大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重新确定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与政府、高校及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独立性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
博洛尼亚进程启动以来,欧洲兴起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建设新高潮,各国纷纷新建或重组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并重新界定其与政府、高校及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独立性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3.
由于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独立性的理解差异,西方两大法系国家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法律规制中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主要实行国家规制模式,倾向于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视为相对独立的(准)公共机构,并将其纳入公法规制的范畴。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则倾向于采用行业自律模式,通常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看作非营利性组织,并要求其遵守普通法上的一般义务。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法律规制,须恪守合法性逻辑,促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分类规制"。  相似文献   

4.
文摘要览     
我国应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与发展,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工作亟须加强。李志仁在《科学时报》上撰文认为,建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迫在眉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基础之上的,一般可分为外部保障和内部保障两个体系。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保障体系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专门机构,其成员包括高等教育界与高等教育界之外的专家。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是领导、组织、实施、协调高等教育质量鉴定活动与监督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质量内部质量保…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国际合作与亚太区域的“千叶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国际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重要方面。国际质量保障、资格认证与认可全球论坛连续举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网络相继建立,《保障跨国界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指导方针》的制订,质量保障能力全球策动的联合发起,表明了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合作的大趋势。亚太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积极响应这一发展,提出了千叶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专业机构和新闻机构等社会组织。牛津大学研究生教育处于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之下同时又保持本身的自治传统。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很好地促进了牛津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的内部质量保障建设。这些成功的经验对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质量保障是目前盛行于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国际网络组织(INQAAHE)在其第八届学术研讨暨双年会上,就全球范围内的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效果、各国质量保障机构的合法性与效能、质量保障机构的责任及其自身的质量保障、质量保障的国际合作等进行了广泛交流与研讨。大会对多年来的国际质量保障经验进行了总结,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是对此次国际会议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国际比较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受到了很大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质量保障机构来保障本国高等教育质量。本文对国际上高等教育保障机制的运行状况进行了考察,并对我国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进而保障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质量地向前推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与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为代表的外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法律地位界定,存在着“私法化”与“公法化”两种声音。其中,“私法化”的观点倾向于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界定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或社会中介组织,赋予其以非营利性法人的私法地位。与此不同,“公法化”的观点则主张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视为受政府行政委托的事业法人。放眼域外,大陆法系国家普遍赋予外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以独立行政机构或独立行政法人的公法地位,强调此类机构的独立性、公法性与专业性。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法律地位的重构,应秉持规范主义与功能主义进路相统一的立场。一方面,基于“任务决定组织”的行政组织法基本原理,赋予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以独立的公法身份,推动学位中心与评估中心作为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的公法人化改造。另一方面,基于规制法的理念,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自律规范与自主治理机制,构建多元规制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的规制治理网络。  相似文献   

10.
"多元化"与"国际化"是当今高等教育领域的两大发展趋势。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2015年会以"变革中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挑战"为主题,围绕"多元化"与"国际化"趋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及质量保障内涵的转变、外部质量保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外部质量保障机构的内涵建设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本文对本次大会的学术研讨情况进行分析梳理,并从质量保障模式的更新、外部质量保障机构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等维度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在2011年有重要转折。按照最新的《布拉德利法案》要求,联邦政府在大学质量保障机构及保障框架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澳大利亚新时期的质量保障变革启示我们:应加强质量保障的立法工作,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稳定性;应加强风险管理,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底线;我国新一轮本科教育评估可以采用主题质量审核的方式,以促进高校的办学特色形成;必须明确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评估机构责权,才能构建多元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质量保障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议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走向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趋向融合与稳定,在外控与自律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状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纳入法制轨道,组织机构健全规范,运转协调;在注重高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更强调质量标准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国际合作步伐加快。  相似文献   

13.
学术腐败是全球高等教育领域共同面临的问题.质量保障机构源于其自身在维护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方面特殊的角色,享有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问责和监控的权力,显然能够预防和发现高等教育领域的腐败和不当行为.为预防和应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腐败,质量保障机构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完善自身权责内容,明确作出减少腐败承诺;确保监督过程透明廉洁,时刻警惕保证随时出击;努力推动多元主体合作,建构应对学术腐败网络;标准支持、立法呼吁、开展研究.从质量保障机构在应对学术腐败方面的策略来看,其特色主要体现在注重自身净化、强调预防为主、追求多元合作三个方面.借鉴他者的经验,一方面需要重新审视质量保障机构在应对高等教育学术腐败方面的角色与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建立质量保障机构应对学术腐败的策略系统.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NUESCO)、经合组织(OECD)和欧盟(EU)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机构,分别制定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规则标准、框架体系和行动指南。从质量保障内涵和目标上看,UNESCO强调政策引导、OECD注重多维统筹、EU突出质量评估。从质量保障框架上看,三大国际组织主要聚焦于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质量保障机构、质量文化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借鉴国际组织经验,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应构建内外互通的质量保障体系;健全独立自主的质量保障机构;发展自觉自信的质量保障文化;加强国际合作的质量保障认知。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高等教育分权制度十分明显,但是它的高等教育质量相对较高,究其原因与各省的质量保障机制是密切相关的。安大略省的世界一流大学众多,它的质量保障框架(QAF)及其指导下的各高等教育机构质量保障标准(IQAP)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正是基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热点问题,本文选取了安大略省以及安省的多伦多大学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杨雪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16-20,116,117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国际网络(INQAAHE)是全球最大的致力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国际性组织,它对推进全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总结其二十年的发展与成就,并对2011年马德里年会暨成立二十周年大会的学术讨论进行聚焦,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有关国家对质量保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加深对国外主要评估机构的了解,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有益经验,特别是及时学习和总结国外的经验教训,对建设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以马来西亚为例,代表认证模式,对其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构做出浅析,并得出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教育质量保障机构(QAA)对高等教育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QAA 的质量也成为关 注的重点。继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注册制(EQAR)之后,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注册制(APQR) 成为世界第二家对质量保障机构实施注册制的国际性质量保障组织。本文回溯APQR 产生的背景 及历程,随后从评审标准、评审程序两方面对APQR 的实施展开描述,最后总结了首次评审的三个 特点。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法律规制是大学法研究的前沿议题,以德国与美国为代表的两大法律体系,分别被纳入公法规制与普通法规制的范畴。在德国,高等教育认证行为属于行政行为,高校与认证代理机构之间的纠纷属于公法争议。申诉、行政诉讼与宪法诉愿等公法救济机制,构成德国高等学校与认证代理机构之间纠纷的解决渠道。如何避免认证对学术自由构成侵害,已成为德国公法学界与实务界关注的核心议题。受联邦宪法法院大学课程认证裁定的影响,德国高等教育认证体系正在进行深刻变革与调整。在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具有非营利性组织的法律地位,须履行诚实信用以及基本的正当程序等普通法的一般义务。高等教育认证机构对“认证联邦化”的抵制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对认证决定的抱怨或不满,构成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纠纷的焦点议题。穷尽内部救济与“司法终局性”原则,被视为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纠纷的解决机制。德美两国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法律纠纷的解决中形成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明确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法律地位、强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程序正义、建全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驱动”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需要一个与之相应的高等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011 年以来,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制定法律和资金支持进行质量保障体系改革, 建立了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署。作为一个独立的全国性的高等教育质量监管新机构,高等教育质量 和标准署代替了原来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总署,监督与管理全国高等教育机构,同时采用新教育标 准框架和风险评估框架,负责保持和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