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南北朝散文,尤其是山水散文的发展和成就不容忽视。在文学领域中,以山水为题材的作品渐趋增多。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为代表的"北朝三书"和南朝梁吴均等为代表的南朝山水散文,分别代表了北朝和南朝的山水散文的发展成就。南北朝散文在文字运用上、表现手法上以及造语和修辞上都有着共同之处。南北方的散文在互相交流、融合的过程中逐渐趋同,为山水散文的发展和勃兴积累了可资借鉴的丰厚财富。  相似文献   

2.
山水清音南北殊调——论《水经注》与南朝山水文之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经注》为代表的北朝散文中的山水描写和以南朝梁吴均“三书”等为代表的南朝山水散文作品,分别代表了北朝和南朝山水散文的发展成就。但二者在观察点的选择和材料的组织方式上,以及山水描写的表现手段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或不同。这些差异或不同的产生,与二者对前代文学继承的侧重点不同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山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文学包括山水诗和山水散文两大系统,而山水游记则是山水散文的一大主干。山水游记作为一种文体,有它从孕育到成熟的发展历程,而成熟后的山水游记,在不同的时代又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散文创作第一个高峰的先秦两汉时期,受当时的文学观念和山水观念影响,山水没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进入散文作品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人们对于审美的自觉以及对于自身主体地位认识的强化,山水之美才开始大量进入文学主体的视野。直到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的唐宋时期,散文山水游记,终于脱颖而出并迅速发展,取得了极为丰硕的创作成果。  相似文献   

5.
山水游记属于记叙性散文。它不仅具有历史,地理的科学价值,又具有文学的价值。唐代柳宗元是写作山水游记的有名散文家。他的作品,能用精巧的言辞刻画出山水的种种情状和不同面貌,并能在山水的描绘中活动着作者的身影,倾注着作者的感情,从而把山水与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思想的启迪。为此,后人都把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为学习的典范。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来到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小学生随着父母或教师遨游山水者也越来越多。他们往往把自己游览名山大川的真切感受,写成短小精悍的文章,抒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感。由此看来,写作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材中(以人教版为例)涉及山水题材的课文多达二十几篇,其中有古典诗词,也有现当代山水题材散文。山水有情,草木知意,这一类题材的诗文选用为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纵观十二册教材,山水题材散文作品最受孩子们喜爱的是儿童文学作家吴然的《珍珠泉》。因为作者以童心的世界、诚挚的情感来还原生活,关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大师,他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散文见长,对后世影响很深。就散文而言,他的政论文、寓言小品、短篇传记、山水游记,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记”体散文,在刘禹锡替他编的《柳河东集》里,分作记官署、记亭池、记祠庙、记山水四类。本文拟就他的山水游记(比“记山水”范围稍大一些)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希望得到学者和专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8.
以描写山水、叙述行踪为基本内容的旅游散文,其普通作品的意义在于丰富人们的景物视野和相关人文知识:而更高层级的作品,则在于通过山水游览和心灵感受的阐述,潜移默化地熏陶、美化读者的生命意识与道德性情。《蒋星煜旅游散文集》即是后一类。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山水游记对山水文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山水文学的优良传统 ,将自然山水情感化 ,人格化 ,生动地表现了自己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 ,首创了山水文学中具有形象性、抒情性的议论方式 ,创造了一种精炼、优美、自然流畅、富有表现力、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语言 ,大大提高和丰富了山水文学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0.
袁山松的《宜都记》等山水作品,对山川风物作出生动的记述和描写;袁山松的山水“知己观”第一次把人们的视野从借山水以比德证道的藩篱中解放出来,是一种自觉的、全新的山水审美意识。以袁山松为代表的东晋地记作家,为中国山水散文的形成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散文的创作与发展无法离开对美的追求,身为当代散文大家,杨绛先生以其独有的笔法营造出散文的美,本文以其近年出版的长篇回忆性散文《我们仨》为依托,从美学角度来评析其散文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散文批评隐含着散文美学观念的变化。纵观内蒙古新时期散文批评,其美学观念的转变可分为两个阶段: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是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散文批评主要以社会历史批评来分析和评价作品,强调散文的真实性与民族性。从1990年代中后期至今,内蒙古散文批评在坚持散文真实性、民族性的同时,出现了新的批评方法与观察角度,开始对散文审美特性进行深入探讨,主要涉及到散文写作的形式结构、语言文字、心理描写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二十年来,中国散文通史有16部,中国散文通论有7部。分体散文史中.赋史赋论7部,传记史论8部.寓言史3部,骈文史论4部,山水游记研究4部.杂文史2部,尺牍史、日记史、散文美学史、文章学史各一部。断代散文研究中,有关先秦13部.汉代散文3部,汉赋9部。六朝散文3部,六朝赋3部。唐宋共18部.其中合论唐宋古文及八大家者11部。明8部,清代近代12部,其中桐城派9部。  相似文献   

14.
接受过程是受众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体验追问和审美认知的活动。散文作品是散文作者审美状态的封存,是作者生命本质留存其间的"活体",它的再生需要接受者的审美重建。由于读者自身素质的不同,散文作品的再生重建不仅与原创不一,也因读者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中,上海学者余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相继出版,成为文化圈内外瞩目的焦点。独特的游记体使得它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文本存在,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蕴。余秋雨超越时空的文化精神追求、超越传统的自由反思意识。使他的文化散文在关照和审视中华民族文明碎片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超越意蕴,不断凸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气质,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沈从文的散文及评论为证,说明沈从文乡土散文具有浓厚“形式主义-人文主义”的美学物质,在创作实践上能协调现实与想象,以美统摄真、对乡土人事作诗意重构及文化批评。此美学意识不但说明了沈从文的散文风格,更为中国散文史留下可供参考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在现代散领域占有显的地位,他的散是现代美的典范,有着极高的审美品位。朱自清散之所以风格独异,正是源于他的审美理想。正因为他的“温柔敦厚”的审美理想,创造了他自己独特的散世界,形成自己的美风格。  相似文献   

18.
散文风格是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散文风格的研究有助于英语散文的鉴赏与翻译。从英语散文的文体特征分析上可见,优秀的散文通过字词的巧妙运用体现自然、率真的风格,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9.
《庄子》是我国古代极其伟大的一部哲学著作 ,同时也是一部极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文章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庄子散文艺术的审美构成及其核心 ,同时也指出了它作为文学著作和美学著作所存在的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