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屯垦是中国历代政府用以巩固国防、开发边疆的重要国策。西域屯垦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影响久远,堪称我国古代屯垦的典范。尤以西汉、唐两代为最盛。军队就地屯田,且战且耕,从而为戍边军队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同时,屯垦对纾解民困和开发边疆也有积极作用。屯垦还有效地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西交流以及新疆经济的繁荣,对促进新疆地区生产方式的改进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2.
纵观清代西域屯垦戍边诗,纪昀的作品可谓独树一帜.其作品不仅反映了清代屯田的制度、规模以及显著成效,而且对屯田之艰难、屯民之辛劳进行了生动描绘,彰显出其屯垦戍边诗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3.
西域屯垦戍边诗是着眼于地域与诗歌题材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歌分类。南朝文人没有踏入西域的机会,也极少有专咏西域屯垦戍边的作品,但他们却以典故、意象的方式.使汉代西域屯垦戍边的辉煌业绩在诗歌中复活。这些诗歌中的意象成了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隐含着一种欣赏与激励,不仅承接着过去,也开启着未来,昭示着西域屯垦戍边诗萌芽时期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阐释《西极天马歌》《鸟孙公主歌》为西域屯垦戍边诗的萌芽;二是论述隋代西域屯垦戍边诗的特征,认为隋代杨素的《出塞》(其二)为亲历西域之作,从而突破了魏晋六朝同类作品的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21世纪之初启动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位于我国西北边疆屯垦戍边的一个社会经济体,其发展水平对新疆的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力,本文以兵团中心城市石河子市为例,对其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五年来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6.
"屯垦戍边"是兵团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随着兵团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国内、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屯垦戍边"已难适应边疆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屯垦戍边"向"教育戍边"的转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教育戍边"是实现稳疆、富疆的途径之一。文章从"屯垦戍边"向"教育戍边"的转变的历史背景、作用和意义及其实现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西汉西北屯田与边塞防御在抵御羌胡袭扰及保障丝路畅通的同时,也为西北边郡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出土简牍看,边郡屯田组织与塞上防御系统虽分设官吏,各具职责,然其固守边疆与发展生产之目的是一致的。因此,二者在屯垦、守御、通讯、物资供应等诸多方面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随着西北边疆的逐步扩展及屯田军事性质的不断加强,屯田与守御最终在西域地区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8.
人才支撑是边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学院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理念,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新疆稳定和谐发展、兵团屯垦戍边事业输送人才。  相似文献   

9.
边疆地区正逐渐从传统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转变,要求治边方略上也须由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屯垦戍边方略进一步转向建城戍边方略。建城戍边方略是指政府为适应边疆现代化发展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沿边地带推进城镇化发展,建设完善的市镇体系,从而发挥其治边戍边固边作用的战略政策。建城戍边方略有利于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有利于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独特作用。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周边国家的辐射能力。建城戍边方略从理论构想变为实践成果,需要对边境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口聚集这三大基础性问题,需要发挥对口支援制度的优势和效能。  相似文献   

10.
西汉时期,骏马贸易是汉王朝经营西域战略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不仅是出于统治者对良马的渴望,更直接关乎着国家的军事实力,而敦煌正处于西汉至西域交通的枢纽地带,因此与骏马贸易有着密切关系。汉武帝时期,军队的士卒为了迎合武帝对天马的喜好,曾先后编造出余吾水出天马与渥洼水出天马的传说。随着张骞的通使,西域各国的良马得以进贡入中原,并由此引发了西汉与大宛国的战争,由李广利率兵先后两次征伐大宛得胜后,西域间的骏马贸易方得以正常进行,这些西域良马通过敦煌进入中原,改良了西汉的马种,迅速提高了西汉的兵力。  相似文献   

11.
西汉时期,位于长安京畿地区的三辅郡虽有明确的疆界,但并非从来就辖有其边界以内的全部县邑.与三辅平行,一度还存在过一个隐形郡--"太常郡",管辖位于三辅之中的诸陵县.太常作为一郡至少存在了大半个世纪,对西汉尤其是关中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杖制的推行是汉代保护老龄权益的重要举措,它于西汉初年确立,又于西汉中后期进一步发展,并被东汉王朝所继承。它赋予了杖主诸多权益。在施行上,也表现出时间长、范围广、受杖率高以及执行力度大等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五原郡作为汉廷与匈奴交战的主阵地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太守往往多选当时颇具影响的人物担任。汉代五原太守肩负着抗击匈奴、保境安民、管理罪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画像石是一种独特的墓室墙壁装饰艺术,可以称之为"石刻的壁画"。汉画像石作为汉代别具特色的重要体现,既受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又反映着这些问题,特别是汉代冶铁技术和铁器生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获得长足发展。我国古代的冶炼技术绝大部分在此时已达到成熟程度,这些在汉画像石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这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汉代的冶铁技术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赵文化研究日新月异,尤其是战国时期赵国研究成果颇丰,赵国其他历史阶段的研究稍逊。汉简,为研究西汉时期的赵国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笔者以一批西汉时期赵国汉简为本体,首先对其进行局部复原,断代和定性,其次梳理出西汉赵国与边境的军政关系,最后分析汉简对研究西汉赵国社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汉代自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便成为中原的主体文化,儒家思想便成为汉王朝处理边疆问题的重要策略.儒家重视道德感化,主张以德治边、慎用武力的治边思想在西南地区得到极大推广.儒学在西南地区的传播,不仅促进了西南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且为汉中央王朝提供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加强了汉朝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从绿林、赤眉起义,到黄巾起义,东汉王朝经历了从"中兴"到腐朽的过程,随着社会危机日益加重,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批判思潮,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东汉政权的建设和稳固提出了理性的反思。本文试图从世家大族、边患、外戚宦官专权、经学衰败这四个方面探讨了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汉代秦岭的范围主要是指以国都长安为圆心的关中盆地以南的山系,相当于今天狭义秦岭的范围。汉朝定都长安,依托秦岭的地脉和文脉,建立起了以秦岭为圆点的西汉文化核心圈层,成为大汉雄风的战略高地;汉代以秦岭为核心的一山(秦巴山地)两盆(关中盆地、四川盆地),形成了华夏最早最富庶的“天府之国”和“帝王之州”;这里是当时世界的文明高地,是中国文化第一次大整合的核心地带,是华夏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的前进基地,是汉赋文学吟咏歌唱的对象,是中国道教诞生的摇篮。总之,汉代秦岭奠定了二千余年秦岭文化的基础,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汉代地方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西汉时期是地方教育的形成阶段,以汉平帝元始三年立学官为标志,说明地方官办教育正式确立;东汉时期,地方官办教育在地方官的重视下无论在边域抑或在内地都发展起来。郡文学及其属员承担着地方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20.
汉代博戏与赌博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赌博与博戏活动在汉代十分盛行,上自宫廷百官,下至民间里巷,许多人都迷恋于此。汉代博戏方法相当丰富,除传统的投箸和投毙外,还产生了一些棋类等变种,是中国古代博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代博戏兼有赌与戏的双重性质,与今天的赌博活动并不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