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投笔从戎东汉名将班超小时候家境贫寒,靠给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每天从早抄到晚,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一天,班超抄着抄着,忽然把手中的笔一扔,大声叹息道:大丈夫应当效法傅介子和张骞,像他们那样到边疆去建功立  相似文献   

2.
笔趣     
鲍亚民 《初中生》2008,(2):66-67
投笔从戎   东汉名将班超小时候家境贫寒,靠给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每天从早抄到晚,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一天,班超抄着抄着,忽然把手中的笔一扔,大声叹息道:“大丈夫应当效法傅介子和张骞,像他们那样到边疆去建功立业,争取封侯的功名,哪能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后来,班超弃文从武,发奋立功,被历代青年奉为学习的榜样.   ……  相似文献   

3.
笔趣     
<正>投笔从戎东汉名将班超小时候家境贫寒,靠给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每天从早抄到晚,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一天,班超抄着抄着,忽然把手中的笔一扔,大声叹息道:"大丈夫应当效法傅介子和张骞,像他们那样到边疆去建功立业,争取功名,哪能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后来,班超弃文从武,发奋立功,被历代青年奉为学习的榜样。坏笔成文汉武帝雅好辞赋,每次出行获得奇珍异兽时就命令  相似文献   

4.
毛笔是用来书写、绘画的一种传统文具。它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古代有关笔的故事也特别丰富。下面的几个故事就从不同侧面表达了我国人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以及对古代清官能臣的赞颂。投笔从戎东汉名将班超小时候家境贫寒,靠给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每天从早抄到晚,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一天,班超抄着抄着,  相似文献   

5.
《异域的人》塑造了迥异于中国史书记载的班超形象,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即:借助千年前的班超面对异族文化时复杂微妙的心态,折射出二战后日本经历美国文化输入时国民困惑不安的心态。  相似文献   

6.
郭倩 《下一代》2014,(5):40-41
正1.东汉初年,匈奴贵族征服和统治了曾是西汉辖属的西域广大地区。西域的一些国家既怕匈奴,又不愿疏远汉朝,处在脚踏两只船的状态。汉明帝派班超去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班超率领三十六人的使团首先到了鄯善国。2.开始,国王对班超一行十分敬重,愿意建立友好邦交。可是不久又迟疑不决,态度也冷淡起来。3.经过了解,原来是匈奴也派来了使者,向鄯善王威逼利诱,施加压力。鄯  相似文献   

7.
我们经常用“笔耕不辍”来形容人勤奋写作。旧时文人以给人抄抄写写为生,自谓“笔耕”——意思是抄写工作跟农夫耕田一样辛苦。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东汉的班超,年轻时就有为国立功的抱负,因为没有机会,所以未能施展才华。有一年,他的哥哥班固被汉明帝召到洛阳去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跟着去了。他们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班超就常给官府抄抄写写,取得一点报酬,借以维持生活。日子久了,他感到厌烦和苦闷。有一天,他突然听到好几个西域国家帮着匈奴掠夺边界上的居民和牲口的消息,就把笔摔在地上,激动地说“:丈夫独不效傅介子(西汉时出使西域…  相似文献   

8.
班超对中西交通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班超使西域,重新打通塔里木盆地南北“丝道”,发展对外关系,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大有益于人类文明的功绩,不仅为世人所忽视,不少西方史学家对此还有所曲解。有的说班超曾“征服”花拉子模, “臣服”过贵霜;有的说“公元97年,班超率领中国军队到达安条克·玛尔吉亚那”;有的说班超武力“几乎达到里海岸边及罗马帝国境界上”。总之,班超执行“侵略政策”,是中西关系史上的罪人。班超的形象受到如此严重的歪曲,是对班超个人的不公正,也有损于中西各国历史上的友好关系。对于西方学者误用中国文献,曲解史实的地方,我们有责任加以订正。  相似文献   

9.
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第一册提到班超出使西域,至鄯善,夜袭匈奴营帐。班超对部属36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辞海》“不”字条持同样说法。但查《后汉书·班超传》和《资治通鉴·汉纪》,班超原话均为“不入虎穴,不得虎子。”那么,“焉”字从何而来?近查新出版的《汉语大词典》一卷,  相似文献   

10.
班超     
班超,就是投笔从戎这则成语的主人公。班超少时博览群书,才华出众。他在京城从事缮写工作,日子过得非常逍遥自在。当时西域各国饱受匈  相似文献   

11.
历史课像演戏一样过瘾 在一片欢呼声中,《班超出使西域》现代版历史剧开演了。“班超”和“匈奴使者”走上了讲台。  相似文献   

12.
历史课像演戏一样过瘾在一片欢呼声中,《班超出使西域》现代版历史剧开演了。班超和匈奴使者走上了讲台。他们穿的可是现代的装束噢,扮演班超的邓光远一身白衬衫白长裤,文质彬彬充满书卷气,扮演匈奴使者的韩柯一身黑衣黑裤,盛气凌人。两人在台上跨步一亮相,倒也有板有眼三分形似七分神似。  相似文献   

13.
历史课像演戏一样过瘾 在一片欢呼声中,<班超出使西域>现代版历史剧开演了."班超"和"匈奴使者"走上了讲台.  相似文献   

14.
目前,许多家长反映小学生的负担过重。我有一点切身体验。我有个小外甥女,去年进了小学,经常做作业到夜里九、十点,星期天还有作业。最近有这么件事。一天晚上做完作业,眼看快十点了,妈妈催她睡觉。她叫嚷说:“不行,包含除法有道题还得抄一百遍呢!因为这道题我没说清楚,老师说回家抄一百遍就记住了。”孩子抄着抄着趴在那儿睡着了。妈妈劝她明天再接着抄,她说:“明天不交,就要抄二百遍!”据说凡是回答不确切的、结结巴巴不熟练的都要抄一百遍,考试不及  相似文献   

15.
班超在中国西域历史上是一个功不可没的伟大人物。因为他的努力,使得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得以恢复并得到加固。在他身上发生的传奇故事传颂至今。以他的故事为原型的成语"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更是妇孺皆知。近代日本作家以中国历史为素材创作小说,在日本文坛并不罕见。从二战前的中岛敦、武田泰淳到战后出现的井上靖、陈舜臣、宫城谷昌光、冢本青史等作家均以创作中国历史小说著称。班超作为西域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本身所具有的传奇色彩,给日本作家提供了多种阐释的可能性。本论以井上靖《异域人》和陈舜臣《不入虎穴》这两篇小说为例,试图从两篇不同的创作时间来分析班超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在日本西域历史小说中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
丝路明珠     
丝路明珠——喀什。汉代为疏勒国,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公元73年,汉明帝任命班超为行军司马,骓守西域。班超带领三十六骑来到疏勒,为重新安定西域、勾通丝路,导演了一出有声有色的“话剧”: 当时,龟兹国王依仗匈奴的势力,背叛汉朝,把疏勒国王杀死,立龟兹人兜题做疏勒国王。班超在离兜题所住的疏勒城九十里的地方住下来,先派随从田虑去说降,临走吩咐田虑  相似文献   

17.
东汉章帝时,投笔从戎的班超带领数量有限的汉军纵横于西域各国之间,立志要恢复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统治。班超准备进攻叛乱的龟兹国,但依靠手下仅有的一千多汉军显然做不到。当时乌孙国兵强马壮,和汉朝关系也不错,为了能从乌孙国借兵,班超上  相似文献   

18.
<正>大概因为我写在黑板上的字工整好看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班主任老师总让我帮着将作业什么的抄到黑板上去。她是教英语的,那些资料的分量就不必细说了,反正——英文词组,我抄;英语作文,我抄;老师讲评试卷、练习之前需要对照的答案,我也抄……凡是英语课需要抄写的地方都少不了我的活计。先前吧,倒还有一两个人陪着我一起抄,渐渐地,他们都不见了,只剩下我一个。不论多不论少,遵照老师的命令抄哪里就  相似文献   

19.
<正>再次见到玉门关时,班超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自从这座方正的土城在视线尽头遥遥升起,班超就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他的嘴角不停抽搐。熬到关门一箭之地,他迫不及待地下了马车,并拒绝儿孙的搀扶,独自拄着手杖一步步挪到关下。玉门依旧,敦煌依旧,守关将士挺拔依旧,一切宛如那个起风的午后。仿佛只是转一个身,一生便如流沙从指间滑落,曾经的梦想统统被风干成了大漠深处的一蓬枯草。  相似文献   

20.
女儿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常常丢三落四,不是作业忘了抄,就是上学没带书本。看着其他家长不厌其烦地对孩子大包大揽,帮着抄作业,帮着整理书包,我就在想,都说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些本来孩子就必须做的小事,家长要包办到什么时候才是头儿?我得做个狠心的家长,给女儿划一块“责任田”,让她自己把这些事情做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