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星光月夜     
10月的一个夜晚,我心情沉重地走在海滨小镇的路上,去探视一位病重卧床的朋友。皓月当空,大地沐浴在银色之中,美丽的月色使我的心得到些许安抚。见到朋友,我发现他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美好的夜色。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迷人的月光穿过树梢,洒向海面。我坐在他的身边,一只鸟在歌唱。沉默片刻之后,朋友说:“我曾以为这是我在世上的最后一个夜晚了,听到窗外鸟的歌声,我知道我会好起来的。”朋友床边的桌子上摆满病人所需要的一切,这些并未解除他的病痛,然而,柔美的阳光,芬芳的气息以及鸟的歌声却给他带来了真正的慰藉。他对我说:“…  相似文献   

2.
论对人的尊重张岂之我的一位在某方面做负责工作的朋友,有一个很好的工作习惯:凡是因为重要公事而给他写信,他和他的秘书总会给一个答复。因此,别人有建议有批评意见都愿意跟他说,他对一些情况的了解也就比较深切了。在我的印象中,我的这位朋友对人是很尊重的,别人...  相似文献   

3.
与鸟共存     
铁栗 《大理文化》2004,(6):12-13
一位朋友约我去弥渡,说是去采访张应徐.我不知道谁是张应徐,但我知道弥渡是<小河淌水>的故乡,我同意和他一起去是受了那首民歌的吸引.朋友早已加入了有车一族,平日出去采访都自己驾车,这一次也是.他在车上对我说,张应徐不是什么大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养鱼人.后来他的鱼塘里落下了一群鸟儿,鸟群吃了他的鱼,他干脆就由一个养鱼人变成了养鸟人.  相似文献   

4.
李洱 《东方文化》2000,(5):114-116
1996年初,一个朋友问我对一个张姓作家作品的看法。朋友是个批评家,对张的作品耳熟能详。张当时的一部歌颂穷人心灵美的作品正畅销全国。当然,他在歌颂穷人心灵美的同时,也歌颂了自己的心灵美。朋友的态度很诚恳,我的态度也不由得诚恳了起来。我说,对张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那种道德优势,我感到很奇怪。他非要让你感到,他是对的,你是错的,如果你想改邪归正,你一定得按照他说的办法来做,否则,你就等着下地狱吧。朋友通过厚厚的镜片望着我,我也就继续说了下去。我说,张提出的为穷人写作的观点,也让我感到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5.
20 0 0年 3月 19日 ,日本著名的中国教育史学者、陶行知研究专家斋藤秋男先生不幸与世长逝。他老人家走得是那么匆匆 ,又是那么悄然无声。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 ,国内陶研界他的许多朋友对此都一无所知。去年 4月 ,我赴日本一所大学工作 ,才从日本朋友处获知这一噩耗。我大吃一惊 ,忙对朋友说中国陶研界恐怕还不知道。朋友回答说斋藤先生为人很谦逊 ,生前曾留言他的后事要简办 ,不要声张。听了朋友的介绍 ,我愈发觉得回国后应该写点文字 ,悼念这位令人尊敬的异国学者。斋藤先生 1917年生于东京 ,194 2年毕业于东洋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文学科。…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巴尔扎克的朋友去看他,在门外就听到他在里面和人激烈争吵:“坏蛋!我要给你好瞧的!”那声音激愤、高昂。当这位朋友推门进去时,发现屋内只有巴尔扎克一个人。原来他正在对他作品中一个人物大喊,揭露那个人物的卑鄙行为。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果戈理请一位朋友到饭馆吃饭。忽然,一份菜单引起了他的兴趣,便拿出笔来,往笔记本上抄菜单。饭菜上齐了,他还在那里埋头抄。朋友见他这样冷淡,心里很不愉快,不耐烦地说:“你是请我来吃饭,还是请我来陪你抄菜单?”说罢,气呼呼地离开了饭馆。果戈理全然  相似文献   

8.
黎巴嫩的穆罕默德先生是1994年我随中国青海杂技歌舞团访问中东时结识的朋友。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在贝鲁特大学学院剧场做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的时候。那天,天气十分炎热,我们坐在观众席上稍事休息。这时,我看见前排有一位黎巴嫩朋友全神贯注地低头写字,他满头大汗往下淌。“呵,他写的是中文广我见他在自己的名片上一笔一划地写上了“穆罕默德·塔哈;”在他旁边放着别人给他写的他的中文名字的范本。他临摹得似乎很吃力,手中的笔好像有千斤重。我走近他,拍了拍他的肩膀,要过纸和笔,给他示范了一s。他点头笑了奖表承感谢,接过纸笔…  相似文献   

9.
我的朋友不是别的,就是我的一半,是第二个我,所以应当看待朋友如同自己一样。(吾友非他,即我之半,乃第二我也。故当视友如己焉。)生活一帆风顺的时候,难于知道朋友的真假,一旦遇到了患难.友情的真假便一目了然。因为出了这种不幸的事,真朋友更加亲近你,而假朋友却疏远了。交朋友之前应多观察,交朋友之后应多信任。(交友之先宜察,交友之后宜信。)  相似文献   

10.
选择     
一日.与朋友闲暇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其中一位朋友.问我:“你说,一个人在世上,最难的是什么?”我略一思考,脱口而出,“是做人”!他看着我.微微一笑摇了摇头。接着说:“是选择!”  相似文献   

11.
醉入莲峰     
奉命到连城扶贫支教一年。行前,安排好手头工作后,想起了一位远方的朋友。说是朋友。其实却未曾谋面。他是一家杂志社的编辑,只是一次稿务上的往来后,便有了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他准时每期给我寄来样刊,不打电话,也不写信。每当我收到他寄来还散发着墨香的杂志时,都像是听到无声的叮咛,催我奋进,令我汗颜。行前的匆忙中,  相似文献   

12.
有一天,我的朋友兴冲冲地告诉我,他在离城不远的地方得到一块地,盖了一所不大的房子,如今有了别墅,打算每年夏天住到那里去。“我和妻子打算只种些花卉,”他说。“再种上点蔬菜。  相似文献   

13.
拉斐尔在这里安息,在他生前,大自然感到了败北的恐惧;而当他一旦溘然长逝,大自然又唯恐他死去.这是我在罗马名人墓地拉斐尔墓前看到的墓志铭,是大画家的朋友用拉丁文写的.为什么大自然在艺术大师面前感到败北的恐惧?我在思索这个谜一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个朋友住在科罗拉多,他邀请我在回国的途中去他那里停留几日。我没有太多的犹豫,因为是好友,更是因为他所住的这个城市的名字——LOVELAND——爱之地。我很想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浪漫之地。朋友是个画油画的;他原来的主题是山东农村,画风很写实;几年没见了,画风还是有了不小的变化,隐隐约约还能看出山东农村的影子,可题材已经是很美国化的了。“不是美国化,而是LOVELAND的影响。”——他这样说。LOVELAND位于洛基山脉的东部边缘。抬眼望去,就可以看见雪山,看见洛基山脉的雪山在湖里的倒影。画家说,他也是一到就喜欢上这里的;然…  相似文献   

15.
郭英剑 《寻根》2002,(1):38-41
费城(Philadelphia)是一座老城。我存美国结识了一位画家朋友,他有一幅油画给我印象很深。他画的是费城,标题是“我爱费城”。他80年代中期从北京赴美,至今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十六七年了。他一直在费城居住着,自然对费城充满了感情。  相似文献   

16.
与贼为邻     
文友公孙先生给我挂电话说,他的散文上了一家比较有影响的晚报副刊,可他却十分的担忧和恐惧.发表文章是可喜可贺的美事,应该高兴才对,朋友为何会如此这般呢?我感到疑惑不解.  相似文献   

17.
记得我与他认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傍晚.秋天到来,似有一股凉意,可我还在这有些昏暗的灯光下苦读.我朗读的声音很大,盖过了风吹树木的声音.当我停止时才发现身后站着一个身影,我被吓了一大跳.当我认真看时,是一个男孩,一个看起来很不错的男孩,他的眼睛在昏暗的光下很亮.他说话了,他说:"你读书的声音很好听,枯燥的课文从你嘴里读出来,添了许多生气."我受宠若惊,那晚我知道了他的名字.但他给我的感觉是忧郁的,显得有些伤感,这让我很迷惑.从此以后,我们成了朋友,也总是在那条大道旁看书.  相似文献   

18.
那还是在我读大学的时候,一次忽然接到一位朋友的来信.在信中他回顾了我们曾经在一起时的很多美好场面,情真意切,仿佛历历在目.我读的时候,感动得鼻子直发酸.要知道,天各一方忙各自的事,我们已经近一年多时间没联系了.只是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忽然写这么一封信来?他并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感情也不外露.后来他又打来一个电话,说他动了一个手术,这时我才知道,他病了,在病床上躺了一个多月时间,而那封信,是他在病床上写给我的.  相似文献   

19.
托尔斯泰一次在信中诙谐地对一位朋友说:“如果我是沙皇,我就公布法令,作家要是用了一个自己不能解释其意义的词,就剥夺他的写作权利,并且打一百棍。”  相似文献   

20.
坚守梦想     
我朋友蒙提在圣思多罗有个养马场。我常借用他的房子举办募款活动,为危机青年项目募集资金。上次活动时,他在介绍我时说:"我想告诉大家为什么让杰克借用我的房子。这故事跟一位年轻人有关,他的父亲是位驯马师,他从小就必须跟着父亲东奔西跑,从一个马厩到另一个马厩、从一个赛马场到另一个赛马场、从一个农场到另一个农场、从一个养马场到另一个养马场,结果,男孩的高中学习时断时续。一次,老师让他写一篇作文,题目是长大后的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