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就是让教育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使教育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努力践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一、课程资源生活性,使课堂教学目标朴素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更应关注学生品德的形成、品行的规范和人格的培养.实施教学目标朴素化的策略,使教师从道德规范的浅层面跳出来,进而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一些待人做事的基本观念,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对话观——对话、沟通、理解、认同;多元观——尊重不同的选择与判断等.  相似文献   

2.
王丽君 《考试周刊》2012,(20):130-130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课的整合,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凸显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功能,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让教材鲜活起来;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模拟和实拍功能,较好地再现了学生生活场景,使《品德与生活》课堂更富有生活情趣,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学生入情入境就会思维敏捷,适时地留有一定的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于秀明 《成才之路》2012,(18):68-68
《品德与生活》课侧重青少年的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生活》课内容丰富,具有思想教育的优势与特点,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强化《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受到教育;要创设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实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要设计评价方案,检测学生发展,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要体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首先,教师要做到更新教育观念,做品味生活的现代教师;其次,课堂导入要生活化,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要精心引导学生实践活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最后,要创设生活化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品社“文字”中学会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相似文献   

5.
<正>现今小学生的品德课分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其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这两门课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兼具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因此,教师在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努力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还在积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使课堂回归学生生活,由"知识统领"向"儿童生活统领"转变,体现新的教育目的观,构建新的课程文化。要实现这样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多媒体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千方百计创新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7.
<正>《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后,笔者认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为德育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们能够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涨的教育热情投入到教育改革和研究中,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与新课程理念"形似神异"的一些现象,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误区。  相似文献   

8.
庄丽敏 《教育》2014,(30):18-19
每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和完满人生之路,起步于早期的情绪与情感生活状态,即儿童情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形成。儿童期是情感发展的最佳期。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而体验、感悟又是情感的核心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儿童充分感受、体验,有效激发儿童的内在情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通过各种途径  相似文献   

9.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小学生理解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学科,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就需要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灌输式"、"填鸭式"学习方式的挑战,是回归课堂本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体现。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由于课程的性质及教学内容的变化,必然引起学习方式的变化,重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构建、自然生成,从而经历学习过程,体验、感悟与升华积极的情感,并获得学习的快乐。本文以案例的形式,对小学《品德玉生活》课堂教学中就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根据内容,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可以构建学生的多种学习渠道,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更好的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使命是塑造学生灵魂,并使学生明理,教会学生做人。而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大多流于形式。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从教师思想上入手加以重视,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生活与学科内容结合,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13.
张兰珍 《小学生》2010,(11):37-38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从现阶段情况看,教师对《品德与社会》中的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比较重视,但是我们在对如何触动学生情感,促发道德体验,激发行为内驱力方面做得不够,总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学生的自主性不够。只有走近社会、亲近生活和走进学生心灵,孩子有真情实感了,情真意切了,有效的品德课堂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14.
<正>品德课堂的教育内容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关怀与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师生、生生间平等"对话",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允许学生选择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其搭建自主发展的平台;以多元的积极评价,全面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让他们享受有尊严有意义的品德课堂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学校生活是每个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尊严,对学生有现实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倡导活动、交流、探索的学习方式。笔者结合浙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实验本《品德与生活》第~册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流光溢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立新理念,认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全面实施《品德与社会》新课程,与时俱进,讲究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走进生活,注重儿童的情感体验和发展需求,努力打造《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新天地,从而奏响《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我们应努力找到文本中抽象知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切入口,设计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内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引发道德行为,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搭建教材与生活的互进通道针对传统品德课脱离实际空洞说教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改变了过去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思想教育这一做法.它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紧密地与学生的生活(衣、食、住、行、学习)联系到了一起。它不仅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还提高了学生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根据《品德与社会》的新课标要求,该课程教学应以学生日常生活作为教学基础,并在与儿童社会实际进行密切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与要求的合理化安排。积极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借助学生体验学习,在教师大力引导之下,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有效培养,进而形成科学化的价值观,防止简单说教。课堂是师生之间交流、情感沟通的场所,然而一直以来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有这样的感受:品德课的课堂太沉闷,太压抑。教师说理说教,教起来枯燥;学生听之任之,学起来乏味。生活中,知行不一,言行有异的学生大有人在,成为我们品德教学的一大败笔。问题所在就是课堂教学效果差,品德课没有发挥真正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品德与生活(社会)》具有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及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功能,因此,有品质的课堂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有品质的课堂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教学目标:品质课堂的基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它们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