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纵论方言剧     
方言的正确运用在文学创作中是必要的.方言剧创作的成功由戏剧艺术的成功与出色运用方言塑造人物、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展两方面构成.方言剧创作不应一哄而上,也不可无端扼杀.剧作家应该从题材需要出发,通过恰当的方言形式,努力营造出富有文化内涵和较高艺术品位的方言剧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2.
“烽烟滚滚唱英雄”的诗剧《切·格瓦拉》问世伊始,便以其直面社会的正义感、“将革命文艺进行到底”的坚定性和诗情四溢的台词奠定了它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上的地位。但褒奖的或批评的论者,不约而同地侧重于剧本的政治倾向,而忽略了该剧在戏剧观念上的革新和突破。我们认为,对于“浓缩地反映现实”、“细致地刻画人物”、“集中地表现冲突”、“以台词推进戏剧动作”诸方面,《切》剧均实现了艺术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现实主义戏剧思潮是整个现实主义思潮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现实主义戏剧是从社会问题剧开始的,深受易卜生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戏剧走上了普罗戏剧的发展道路,虽在艺术追求上获得了一些成功,却因后来过于注重社会政治而忽视了艺术审美,但其所提出的戏剧“大众化”却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找到一条新的出路。以曾禺和夏衍为代表的“生活戏剧”和“心理现实剧”是现实主义深化的产物,也是现实主义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余上沅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戏剧,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产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针对"五四""问题剧"只见问题不见戏剧的缺憾,余上沅极力强调戏剧的审美本质是艺术,戏剧应该艺术化地表现人生。在20世纪初期戏剧界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片否定声中,余上沅通过中西戏剧的比较研究,辨析出传统戏曲"写意化"、"程式化"的审美特征,充分肯定"旧剧"的审美价值。余上沅首倡并积极推动"国剧运动",为建设中西戏剧艺术交融的现代民族剧做出了巨大努力。以国立剧专为舞台,余上沅倾心于戏剧教育事业,为现代戏剧的发展聚集、培养了大批人才。  相似文献   

5.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塞缪尔.贝克特不仅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坚持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来深刻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困惑,也在其小说创作中以独特的艺术技巧表现杂乱无序、荒诞不经的生活现实。被誉为贝克特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和《难以命名者》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反常规、反逻辑、反审美习惯的实验小说精神,同时这三部小说荒诞的内容及其极端具有实验性的形式将贝克特的反传统尝试推向高潮,并使之抵达巅峰。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作为“世界梦幻工厂”的好莱坞又掀起一股巨资竞拍莎士比亚戏剧的热潮,好莱坞缘何对莎剧青睐有加?与戏剧舞台艺术相比,若原封不动地把莎剧搬上银幕,必会“台气”太重,有损于电影的艺术效果和观众的审美情趣。将其改编成影片时,应该怎样在基本保持原剧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更全面、真实而又灵巧地再现莎剧艺术风貌?本文从莎剧的主题、情节、个性、台词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莎剧向银幕转换出现的些许情况和认识做了总结、阐明。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文化反思剧”置于中国当代戏剧史的总体过程中,分别从社会学与戏剧学的角度论述了“文化反思剧”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上的特殊地位:(一)作家们以现代人的审美视角观照历史与文化,努力从现实的社会人生挖掘传统文化和积淀,从而使现实主义精神在新时期戏剧中不断深化;(二)剧作家们在“寻”民族传统之“根”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民族戏剧艺术之“根”的追寻,从而将西方话剧的“写实”与传统戏曲的“写意”融为一体,大大丰富了戏剧艺术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塞缪尔·贝克特在戏剧创作中始终坚持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来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困惑。其代表作《等待戈多》以独特的技巧表现出混乱无序的生活现实,并生动体现了作者反常规、反逻辑、反审美习惯的"实验"精神。剧中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其荒诞的创作风格,支离破碎的情节安排与异化孤立的人物设计被上升到语言上的颠覆。通过巧妙地消解语言,荒诞派戏剧的特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相似文献   

9.
阿尔比《动物园的故事》的荒诞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受欧洲荒诞派戏剧的影响,结合美国社会现实,创造了独特的美国荒诞派戏剧.他的第一部剧作<动物园的故事>无论从主题和形式上都具有荒诞派戏剧的特色,开创了美国荒诞派戏剧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国剧运动”是一场以留学生为主、旨在“建设中华戏剧”的运动。其倡导者余上沅、赵太侔、熊佛西等人在一系列戏剧理论论著中,广泛介绍了西方戏剧在中国发展的得失,分析了西洋剧与中国旧剧的差异,并在实践中探讨了戏剧如何艺术地表现人生与正确处理戏剧、舞台、观众三者的关系等问题,为中国话剧的现代化与民族化建设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威廉·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其作品在戏剧舞台上久演不衰。作为一代大文豪,莎士比亚作品对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以戏剧为出发点,结合威尔第的歌剧,从社会因素、歌剧传统、莎剧所蕴含的音乐性等分析莎剧提供给歌剧改编的巨大空间.同时通过相互对比又突显出两种艺术形式各自特有的技巧和意图,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其作品。  相似文献   

12.
从摹仿说到表现说,从哑剧到台词剧,戏剧从单一的滑稽杂耍到艺术表演,逐渐走向成熟.随着哲理意识的不断深化,观众审美欲求日渐提高,戏剧的表现手段也越来越丰富,诗歌中的意境、象征、隐秀手法也开始被戏剧所运用.新潮剧在表现方法上,反对直抒胸臆,强调“暗示”、“象征”,以构成一种朦胧、隐晦、谜语式的艺术总体个性.这一艺术特质集中地体现在戏剧内容的主观性和神秘性.作品的深层意蕴不是现实主义的典型化手段所能获取的,更不是自然主义的细节描写或印象主义对外观的印象所能把握的.一般地说,新潮剧所摄取的象征体,多是凭主观直觉感受和内心梦幻直接产生.  相似文献   

13.
梅特林克是象征主义戏剧的创始人,他首创的“静剧”理论及其影响下的戏剧创作,把象征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标志象征主义戏剧派进入了成熟阶段。从创作实践升华为理论,是他戏剧理论的一个特色。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挖掘“静剧”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特质,从而考察其“静剧”理论和戏剧创作的契合及戏剧创作对“静剧”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梅特林克是象征主义戏剧的创始人 ,他首创的“静剧”理论及其影响下的戏剧创作 ,把象征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标志象征主义戏剧流派进入了成熟阶段。从创作实践升华为理论 ,是他戏剧理论的一个特色。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 ,挖掘“静剧”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特质 ,从而考察其“静剧”理论和戏剧创作的契合及戏剧创作对“静剧”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历史题材剧的繁荣兴盛令人瞩目.这其中既有元代统治者对杂剧的干预、观众对历史题材剧的欣赏偏爱、元代社会娱乐好尚、杂剧演出商业化等外部原因,也有中国戏剧的艺术特色、历史题材本身的特点、历史与戏剧内在的相似性等文学内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让观众保持冷静的头脑,以一种观察式的观看态度去欣赏演出,而不是被传统戏剧的移情效果所感染而失去自我.他运用“间离效果”启发观众去思考,从而使观众拥有改变世界的意识.叙事剧的产生是艺术与时代的召唤,是戏剧发展史上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伪满洲国时期戏剧的生存语境与发展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治紧缩、思想禁锢伪满洲国,常被以"荒原"形容的戏剧艺术在夹缝中求发展。高压与怀柔并行的戏剧政策管制下,伪满洲国戏剧呈现出话剧、放送剧、映画剧、戏曲等多种样式齐头并进的发展局势,剧本创作展示出独特的相貌和价值,"随感式"的戏剧批评大量出现,并相伴产生了对戏剧艺术的理论探讨。追寻"黑暗时代"东北戏剧所走过的历程,不仅是对特殊时代背景下戏剧艺术存在形态的探求,更是对艺术背后潜藏着的人的文化心态及对时代回应的挖掘。  相似文献   

18.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布莱希特说戏剧是对人类日常生活的陌生化处理。既然是对日常生活的处理,那么戏剧展现出来的种种意象肯定不是偶然突发的,每一部戏剧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诱因。戏剧是对现实社会的折射镜,剧外人透过剧中人得以窥视一个时代的文化。对戏剧进行抽丝剥茧的结构之后,隐藏在剧幕后的主题逐渐清晰,观剧的人成剧中人,不断地自省,人生存在的意义。通过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和荒诞派后起之秀汤姆斯托帕德的戏仿型剧作《罗森格兰茨和吉尔德斯特恩已死》来探索人类生存的困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共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其中,我国元杂剧和古希腊戏剧大为世人所推崇.本文拟对元杂剧悲剧和古希腊悲剧做一番比较,寻其异同,探其渊源,以期展示各自的民族艺术特点和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祭仪剧:中国民间戏剧的重要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特意提出“祭仪剧”这个戏剧概念,认为“祭仪剧”是留滞于民间的以驱凶纳福为宗旨的祭祀仪式及其相关的故事化表演。祭仪剧具有祭祀仪式与戏剧演出的双重属性,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戏剧艺术的、独特的戏剧形态,具有民俗性、质朴性、自娱性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